罕见稀少的‘青铜剑’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商代早期青铜器的合金成分经测定:含铜量在67.01~91.99%之间,含锡量在3.48~13.64%之间,含铅量在 0.1~24.76%之间,成分不甚稳定。但含铅量较高,使铜液保持良好的流动性能,与商代早期青铜器器壁很薄的工艺要求是相适合的。
青铜复合剑内柔外刚,刚柔相济,比普通的铜剑更加锋利、坚韧。这就是越王勾践剑在几千年后仍能轻松划破二十张纸的原因。
由于古代青铜器是以一定比例的合金冶铸而成的,从商周到春秋战国,各种青铜器物中的合金含量有所变化,宋、明、清、民国时期仿制的假冒品,其合金含量与先秦的青铜器差别较大,测定其合金成分及其比例的变化,就可知其真伪。战国时代以前的青铜器,皆为铜、锡(铅)合金,锡的成分越大,铜质的灰色色泽越浅淡。宋代仿的青铜器,铜色为黄中泛红,合金成分中加入少量的锌,含锡量减少,含铅量增加(因锡较贵重,又较缺乏,便以铅、锌代替锡)。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伪器,含锡成分极少,铅、锌成分增多,铜色皆发黄。铜质一般通过器物的耳、足、口沿及底部露铜处可观察到。在古玩市场上,一般凭经验判断其铜色,可略知其合金配比,这虽不如现代科技方法那么可靠,但在无科技设备条件时,仍有一定的作用。
剑自古以来就有百兵之 王的美称,电视剧里的大侠手中的兵器也多半是一把剑,既能当武 器用,又可以当作配饰,作用还是非常多的。剑作为武 器和配饰,最早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当时剑代表着身份,各国之间又经常打仗,所以剑也成了武 器。
中国的兵器史经歷了漫长的青铜时代。青铜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歷史名剑如「越王勾践剑」,歷经千年不锈而且锋利异常。
青铜的颜色接近黄金,是权力和实力的象征,故为宫廷及贵 族所珍爱。请各位想象一下,霸气十足的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精美绝伦的四羊方尊,若是黄金一般的颜色,是不是会更添加几分威严和雍容!另外为了防止青铜被氧化,古人确实会做一些防氧化措施,而且水平之高,非今人所能想象。典型的例子之一,是一把千年不锈的剑——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千年之后重见天日,依旧锋芒毕露,寒气逼人!
早在4000年前,我国的辽宁地区就已步入青铜时代。辽宁各地区青铜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彼此间又存在着不同程度、非常复杂的内在联系。有学者认为,辽宁青铜时代 考古学文化可区分为辽西平原、辽西山地、辽东南部、辽东北部四个主要区域,划分为夏至早商、商代晚期、西周至春秋、春秋到战国四个阶段,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时空构架体系。而作为青铜文化象征的重要器物之一青铜剑,在辽宁也有不少的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