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选萃:指迷茯苓丸
指迷茯苓丸
(涤痰化滞法)
宋王璙《百一选方》引《全生指迷方》
半夏曲二两 茯苓一两 枳壳 风化硝各五钱
姜汁调神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淡姜汤下。
【主治】治中脘留伏痰饮,臂痛难举,手足不能转移,背上凛凛恶寒者。
【方论选萃】
清柯韵伯:痰饮之本,皆水也。水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此自阳入阴也;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此地气上升也;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是天气下降也;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水入于经,而血乃成也。若阴阳不和,清浊相干,胃气乱于中,脾气艰于升,肺气滞于降,而痰饮随作矣。痰与饮同源,而有阴阳之别。阳盛阴虚,则水气凝而为痰;阴盛阳虚,则水气溢而为饮。
除痰者,降气清火,是治其标:补阴利水,是治其本也。涤饮降气燥湿,是治其标,温肾利水,是治其本也。此方欲兼两者而合治之,半夏燥湿,茯苓渗湿,风硝软坚,枳壳利气,别于二陈之甘缓,远于礞石之峻悍,亦平胃之剂耳(《古今名医方论》)。
清王旭高:治中脘有留痰伏饮,臂痛难举,或肩背酸痛,脉来沉细者是也。喻嘉言《医门法律》曰:“痰药方多,惟此方立见功效。”痰饮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痛,两手罢软,误以为风,则非其治,宜导痰汤加木香、姜黄各五分。轻者指迷茯苓丸,重者控涎丹(《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吴谦等: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游者,运行也;溢者,渗溢也;输者,输布也;精气者,水化之精气也。言入于胃运行水化之精气,渗溢于肠胃之外,而上输布于脾也。又曰: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言水之清者上升,犹天之雨露也。
又曰: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言水之浊者下降,犹地之江河也。此皆言水自浊化清,由腑输藏;自清分浊,由藏输腑,水之运行循环也。
又曰: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言水发源于脾,周布四脏,并行五经也。此皆言水内养藏腑,外滋百骸,水之变化精微也。如是者,何痰之有若饮食失度不和于中,水精不渗溢于外,直下走大、小肠而为泄泻矣。
若三焦失运,气不蒸化,水之清者不升,水之浊者不降,精化为水,则内停作胀,外泛作肿,上攻喘呼,下蓄淋閟矣。若上焦气不清肃,不能输布,留于胸中,水之精者悉变为浊,阳盛煎灼成痰,阴盛凝蓄为饮也。
故治痰者,以清火为主,实者利之,虚者化之。治饮者,以燥湿为主,实者逐之,虚者温之。所以古人治饮有温补之法,而治痰则无之也。
王隐君制礞石滚痰丸,治老痰一方,用黄芩清胸中无形诸热,大黄泻肠胃有质实火,此治痰必须清火也。以礞石之燥悍,此治痰必须除湿也。以沉香之速降,此治痰必须利气也。二黄得礞石、沉香,则能迅扫直攻老痰巢穴,油腻之垢而不少留,滚痰之所由名也。
若阳气不盛,痰饮兼作,又非此方所宜,当以指迷茯苓丸合而治之,用半夏燥湿,茯苓渗湿,风硝软坚,枳壳利气。别于二陈之甘缓,远于大黄、礞石之峻悍,殆攻中之平剂欤(《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清张秉成:夫痰之为病,在腑者易治,在脏者难医,在络者更难搜剔。四肢者,皆禀气于脾,若脾病不能运化,则痰停中脘,充溢四肢,有自来矣。治之者,当乘其正气未虚之时而攻击之,使脘中之痰去而不留,然后脾复其健运之职,则络中之痰,自可还之于腑,潜消默运,以成其功。故方中以半夏化其痰,茯苓行其湿,枳壳破其气,而以姜汁开之,芒硝下之。用法之周到,佐使之得宜,其痰有不去者乎如病甚而络中之痰不除者,则可以控涎丹参酌用之可也(《成方便读》)。
近代张山雷:此方为中有留饮,而经隧不利者立法。荡涤其垢腻,则机轴自灵,络脉流利。本非专治肢节痹着之病,乃为治痹痛者,别开一条门径(《中风斠诠》)。
【近代验证】
例 陈道隆治风痰入络案(选自《陈道隆门诊方案》)
邹某某,男,62岁,住太原路165弄8号。
1960年6月22日初诊:右手麻木,牵引臂膊,而掣痛甚剧,又麻又痛。麻属风淫末疾,是内风鼓动,罅隙于络,系无形也;痛必有痹阻,其有痰气阻隔,壅滞络道,是有形也。无形与有形之间,亦即虚实互关之辞。脉弦滑,右手涩。异日有偏枯之虞,为未雨绸缪之计,当以涤痰畅气,和其络道为先治。
指迷茯苓丸,每日四钱,分二次吞服。
1960年7月22日复诊:内风未熄,挟痰气阻络,右手麻木,牵引臂膊,而掣痛甚剧。脉弦滑,右手涩。续当熄风和络,涤痰畅气为治。
生石决18克,打,先煎 片姜黄6克 白蒺藜9克 双钩藤12克 杭甘菊6克 橘红络各4.5克 竹沥半夏6克 广郁金4.5克,打 络石藤12克 当归须4.5克 冬桑叶9克 嫩桑枝15克 赤芍4.5克 指迷茯苓丸12克,分吞。
【按语】此治肥甘过用,湿郁成痰,留踞脉络,臂痛难举,手足麻木僵硬等症。自丹溪而后,凡右手母指麻木,视为中风根萌,每以此丸预为防范,盖中风跌扑,肝风每挟痰浊故尔。方中半夏曲、茯苓、枳壳、风化硝等味,皆燥湿化痰、疏积导滞之品,以其温而不燥,疏而不伐,可耐久服。现今用治高脂血症,脂肪肝,单纯性肥胖,每收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