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林:文学批评的主体人格建构

关键词:文学批评

时间的脚步实在匆忙,自打1988年发表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介入到当代文学批评中来,不知不觉间,已有近30年的时间了。近三十年来,尽管我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尽心竭力地从事这项自己所特别钟爱的事业,但反顾走过的批评历程,却发现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成绩的取得。细细想来,唯觉汗颜不已。然则,虽然批评成绩乏善可陈,但时时刻刻总是在思考关注与文学批评有关的事物,却是毫无疑问的一件事情。一边进行着自己的文学批评事业,一边却也在对文学批评的相关问题,有过相应的关注和思考。

我们注意到,有那么一个时期,有关究竟应该如何评价看待当下时代文学批评的问题,引起了很多批评界同仁的高度关注。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话题,就是《文艺报》一度展开过的关于批评文风问题的探讨。然而,批评文风的问题固然重要,但相比较而言,我以为,导致当下时代文学批评不够理想的更为重要的原因,恐怕却在于批评家主体人格的建构问题。某种意义上说,批评文风是标,而批评家的主体人格才算得上是本。只有本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如同批评文风这样一些标的问题,才有望发生根本的改变。说到批评家的主体人格建构,我觉得,最起码有以下四个层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批评家主体人格建构的第一个层面,首先就体现在批评家一种强烈的社会关怀上。作家要想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固然需要有对于社会现实热切的关注与思考,批评家要想很好地完成自身文学批评的使命,同样需要有对于社会现实的热切关怀。无论是现代意义上的作家还是批评家,都应该被看作是知识分子这一大的集合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怎样的知识分子才算得上是真正合格的现代知识分子呢?一个简单的说法,就应该是对于社会现实持有怀疑和反思立场的所谓批判知识分子。这就意味着,成为一名合格批评家的首要条件,就必须首先是一位拥有独到社会见解的批判知识分子。

其次,一名合格的批评家必须是文学与文学批评事业的真正热爱者。写下这样的言辞,或许会招致一些人的嘲笑与不解,难道一位从事于文学批评工作的人,居然不热爱自己的事业吗?令人倍感遗憾的是,实际情形正是如此。放眼当下文学批评界,沽名钓誉者有之,追逐名利者有之,以文学批评为跳板换取高位或者高额报酬者有之,独缺那些真正地在内心里热爱文学,如同宗教信徒一般地理解看待文学的人。试想,一位号称批评家的人,在内心里没有把文学看做一种神圣的事业,缺乏一种根本上的对于文学的虔敬心理,他所写出来的批评文章又能够拥有怎样的公信力呢?我们在这里所呼吁出现的,正是那些对于文学与文学批评事业有着执著般爱恋的批评家。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我才强调文学批评乃是“傻子”的事业。

第三,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批评家,其主体人格建构中,自然少不了专业批评修养的具备。只有那些能够对于文学理论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不断地进行相关理论自我更新的批评家,方才算得上具备了起码的专业批评修养。但实际的情况却是,我们很多成名的批评家,已经不再对于文学理论的更新感兴趣。以一种固步自封的姿态,用一些陈旧、过时、落后的理论以不变应万变地应对日新月异的文学创作情形,恐怕正是当下时代文学批评界一种无奈的实情。如此看来,采取怎样一种有效的方式以提高我们批评家的专业批评修养,也是批评界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四,一位优秀的批评家,还应该拥有一种突出的思想能力。不只是文学作品要有突出的思想内涵,文学批评同样也需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洞见。那么,究竟何为文学批评者的思想洞见呢?我的基本理解是,作为文学批评者,在集中关注文学作品本身的同时,也需要把自己的视野进一步扩展到对于社会、人生、思想、文化等等问题的关注上。假若说作家是通过其作品传达自己对于社会、人生、思想、文化诸问题的关切与思考,那么,文学批评者也必须把自己对于以上这些问题的理解与思考通过文学批评实践传达给读者。缺失了这一方面能力的批评者,显然很难被视为合格的批评者。俗话说,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借助于特定的批评对象,在充分阐释批评对象的同时,把批评者对于社会、人生、思想、文化诸问题的关切与思考也同时表达出来,便可以被看作是对于那句俗话的形象注解吧。对于那些真正有志于文学批评写作的批评者来说,通过怎样一种方式才能够使自己的文学批评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无论如何都已经不能够再轻易忽视了。也因此,我们所应该集中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够使自己的文学批评拥有突出的思想性。

如何迅速改变文学批评并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无疑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批评家主体人格的完善建构,绝不是一个可以被轻易忽略的重要方面。惟有建构起一种强大合理的批评主体人格,我们的文学批评状况才有望得到整体的改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