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脾胃弱的人,一个秋天实用“平补法”,温养脾胃、不燥不上火!
《黄帝内经》讲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随着天气逐渐变冷,大自然的阳气逐渐潜藏,人体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逐渐潜藏于内。
秋冬养生应当顺应自然界的闭藏之律,以「敛阴护阳」为主,秋冬虚人进补,犹如园丁予树木施的底肥,一是为度过寒冬打基础,二是为来年春天的升发蓄势。
然而,很多人在进补之后,第二天就出现腹胀、食欲下降、口气明显,甚至口舌生疮、烦躁失眠、体热多汗、舌苔厚腻等症状,这就是在进补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的虚不受补的症状。
为什么你会「虚不受补」?
中医常说「天人合一」,四季的气候不一样,人体内的气血流通也有自己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进补的时机,但是也需要根据不同的人的状况,不同的时机去进补。
例如夏天中午如果阳气旺盛时候补阳,冬季子时阴气重的时候补阴;或者说冬至日本应该补阳藏阳,却疯狂补阴;梅雨季节湿气重浊却还在补阳,这样的补不对时就很容易导致「虚不受补」。
现代大家获取中医药知识的途径很多,很多人都是不分主次,直接进补,但是往往很多人,明明觉得自己很虚,却补了更虚,甚至无效,就会产生很多疑惑。
《内经》说:「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既然是真的虚,不可能补无所用,好比洞穴填沙,沙子是一定会进入洞里的。为什么有的人总是补不进去?
那就是这个补根本就不对症,这时身体不虚,不存在洞穴之说,自然就补不进去。
更有甚者,如此时我们硬要去填沙,填进去的沙子在外面堆积、淤塞,形成滞留,导致身体内坏境变化,反应在身体上,就会出现多余的火气,例如长痘、腹胀、便秘,这就是因为辩证不对,此人不是真虚,没有虚症当然补不进去。
或者是脏腑辨证不对,明明病位在脾胃,却在补益肝木,明明是阴虚却在大补阳气,补不对地方,乱补一气,不仅起不到补的作用,还会加重病情。
虚则补之,是源于内经的指导方法,对于中医师来说,真正的难处在于,如何补虚症补起来,即调整虚实平衡。
补得到中间重要一环就是脾胃的运化,运化好则补而得之,如运化不良,则补而不得甚至反伤脾胃。
现在很多人盲目进补,一味食用某一种珍奇药材,或者大量特别滋补的制品,这种后果其实是很严重的:
一是过量的补药,超过脾胃的运化能力,出现运化吸收不良,食物滞留体内的情形,可能滋生一系列淤塞拥堵甚至内热实证。
再者,这种滞留过多,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削弱脾胃吸收功能,功能下降,反而使得脾胃生化之源的力量减弱,身体缺乏营养,形成气虚血弱,气虚血弱反过来影响消化吸收机能,导致恶性循环。这种错误进补方法更加导致虚不受补出现。
进补前的第一步 辨证自己哪方面虚
那么在补虚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辨证自己的虚症,才能正确进补,如何正确去辨识自己是什么方面的虚症呢?
在中医里面,有很多辨证方法,都可以指引,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气血阴阳辨证可能会相对困难,普通人及初学者可以按照脏腑辨证去检测自己是否属于虚症,相对较易理解。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常说的心虚,包括心气、心血、心阴、心阳虚为主。
心气虚主要见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为主要特点,面色淡白、舌淡脉虚。
心血虚则有心神失养表现,如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以血虚为主要表现。
心阴虚则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颊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的阴虚为主。
心阳虚则多以温运无力,虚寒内生为主要表现,可见畏冷、肢凉、神疲、面色皝白为主。
肝的虚症以肝血、肝阴虚为主。
肝血虚可见肝失濡养为主,可见头晕眼花、视力减退或夜盲,或者有肢体麻木、关节震颤、肌肉蠕动;女子则兼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等不荣之象。
肝阴虚则有阴液亏损,虚热内扰之象,可见头晕眼花、两目干涩,或胁肋隐隐,面部烘热或两颧潮红,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苔少津的阴虚证候。
脾主要是运化,以气、阳为主,因此脾的虚症多数是指脾气、脾阳虚。
脾气虚则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神疲懒言、形瘦等气虚证为表现。
脾阳虚则以阳气失于温煦,虚寒内生为主,表现为腹痛绵绵、完谷不化、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食用生冷则常有腹泻、腹痛加重等表现。
肺脏为主呼吸之脏,为气之主,因此肺脏的虚多数指的是肺气虚。
肺气虚弱,呼吸无力,平素易出现咳嗽无力、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咳痰清稀、声低懒言、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等气虚证。
肺具有抵御功能,肺气虚弱自然卫外不固,容易为外邪所侵犯,出现相应时令症候,易于感冒。
肾脏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阳,肾脏虚弱就容易表现为肾阳虚。
肾阳虚则机体失去温煦,腰膝酸冷疼痛、畏冷肢凉、下肢尤甚,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也经常见到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夜尿平多等阳气虚散之象。
五脏之间的虚实区分相对较容易,一般来说掌握了脏器的特点,一般不会偏离大方向,初学者可以结合自己的时机情况,将整体状况进行总结辨证后才能正确补虚,否则就会出现不受补,或补而不得的情形。
进补时还需要注意的两点
中医认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因此对于体质虚者,采用补法能够纠正这种虚症,通过养气、养血、养阴、养阳来调整虚实。
意思就是进补是为了补虚扶正,若不虚而补,就会补不进去,无法吸收,吃了和没吃一样没有改善;二是所补太多,物质过于丰富,引起堆积,反而导致无法消化,引起不良反应,造成淤塞,可能你会出现郁而生热,即我们所说的上火现象。
这种情况下,在进补之前,就一定要明确自己是不是真的虚,前面已经提到了可以按照各个脏腑的虚实去对症总结,有必要的话可以咨询专业中医师做体质辨证,辨证当前是否脏腑有虚症的情况。
虚则补之,只有虚症才需要进补。身体随着自然气候变化而有自己应对的规律,顺应天时,如果不是有虚症,就不需要进补。对于平和体质而言,更重要的是保持平和状态,顺应四时变化即可。
进补之前还要明确的第二要义就是排查自己的虚症里面有无夹杂实证。
如辨证脏腑虚症者,多数时日较长,症状才会被我们警觉,虚症日久,都会出现淤塞积聚,造成气血经络的堵塞,甚至很多人有水湿、瘀血、气滞等实证,再用补药,只会让淤堵的地方更堵。
当虚实不分,明明含有实证却被当成单纯虚证去进补时,身体自然会启动抵御机制,出现不适。好比十字道路口明明在堵车排长龙,后面却不断有车加入队伍,出现加塞,道路会更加拥挤。
这种情况下,需要先疏通,暂停后车进入,先把前面的路口理顺,清理一波,后面的车才能顺利通行。在进补是就是先把实邪去除,才能进补,也就是现代说的先清后补。因此,在我们要把身体各种积食、痰湿、瘀堵都给清一清,为进补腾出空间,去接收能量。
秋补正确姿势 一个方法调好脾胃根基
脾胃是身体气血、阴阳,上下承接转运的中枢站,将我们吃进去的补品,转化成水谷精微,并且顺畅的输送全身,才有可能变成营养滋养我们身体,给我们身体补虚。因此好的脾胃,是进补发挥补用的重要前提。
只有脾胃根基好,你的气血、经络、脏腑是疏通状态(没有实证夹杂),再有针对性的进行进补才能发挥效用。如果进补后精神饱满,脾胃舒适,不热不燥,这才是达到了进补目的。
这就把健运调理脾气推向了前端,正常普通人进补时,需要先将脾气调运,平素可以居家食用一些调脾理气的药食两用品,平和缓慢地进行平补。
平补法:这其中平补法应用最多,指的是应用不热不寒,性质平和的食物,来达到养生的作用。如补气可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补血选四物汤,气血双补选八珍汤等。已故名老中医特别推崇《金匮要略》中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的薯蓣丸。此方重用补益脾肾的山药为君,还有八珍汤的气血双补,外加干姜补阳、阿胶补阴以及桔梗、杏仁升降气机,还有柴胡、防风等驱除风气,此方不壅不腻、补而不滞,对多数人都比较适合。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