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魅力【7】——王羲之(东晋)-《快雪时晴帖》 被乾隆称赞为“神乎技矣”的书法

一、《快雪时晴帖》概述

今日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书法瑰宝———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是一件只有二十八字的短信,其内容是作者在大雪初晴时以愉快心情对亲朋友人的问候。它的尺幅高仅23公分, 宽仅14.8公分, 已经被古人装裱为册页的型制。

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富有独特的节奏韵律。其笔法圆劲古雅,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悠闲逸豫。即使偶尔重心忽左忽右,全局依然匀整安稳,不失平衡的美感

《快雪时晴帖》被誉为'二十八骊珠',被古人称为'天下法书第一'与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被乾隆合称为'三希',且此帖列于首位。

二、《快雪时晴帖》内容

【信中文字内容】“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解释】山阴张先生你好,刚才下了一场雪,现在天又转晴了,想必你那里一切都好吧!上次的聚会我没能去,心里很郁闷。你家送信的人说,不能在我这里多停留,要赶快回去,那我就先写这些吧。王羲之敬上。

王羲之书——快雪时晴

【书信格式】信中最后换行书写的“山阴张侯”四字, 则应属于收信者的名字。在书信中常见“顿首”两字, 原来意指“以头叩地”, 不过在古代书仪中, 则用来表达尊敬对方或自谦之意, 王羲之在信件的开头与最末处, 各书写了一次“顿首”, 应是向对方表达诚挚的问候与敬意。帖文本幅的侧边还有“君倩”两小字, 学者认为应是古代鉴赏家的押署。

三、书法赏析

【羲之顿首】行草体,宛若游龙,笔墨流畅优雅。

 【快雪时晴】字体结构严谨细密,笔墨雍容古雅,圆浑妍媚,即使是由行草忽然转向行楷,也未见笔画杂乱无规章。

 【佳想安善】略带有行草风格,过渡缓慢,自由恣意。其中“善”字,下笔流畅,收笔恰到好处。

【未果为结,力不次】“果”字与“为”字,行云流水,不见拖沓,尤其“为”字,宛若盘龙,蓄力在内。“力”字虽然只有寥寥几笔,却棱角分明,有巍巍山岳之势。

 【王羲之顿首】行草体。”之“字又变换了另一种字形,王羲之的“之”字,虽简单,却百看不厌。

 山阴张侯】行楷结尾。“阴”字左低右高,但却没有影响整体平衡的感觉,疏密得当,匀称有致。

四、《快雪时晴帖》高清大图欣赏

五、《快雪时晴帖》历史流转

《快雪时晴帖》上有太多的题跋款识、印章, 从这些可以看出这幅艺术作品在各个朝代之间流转的故事。先是被宋徽宗收入了宣和内府, 后又被有点洁癖、才高八斗、精于算计的米芾纳入他的“宝晋斋”。

元代的赵孟頫曾在上面题过字, 这位宋代的皇室成员、元代初年闻名天下的文人认为:这幅字是天下第一法书。

明代时, 它的主人分别是朱成国、王稚登

明清之际, 它归于一个叫冯铨的人, 他死于清朝康熙年间。后来, 他的儿子为讨好康熙皇帝, 在康熙十八年 (公元1679年) 将《快雪时晴帖》上供给了朝廷。从此, 《快雪时晴帖》入藏紫禁城。

最痴迷《快雪时晴帖》的是乾隆。他评此帖为“龙跳天门, 虎卧凤阁”;并说全书28字, 是“二十八骊珠”。他还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 古今鲜对”、“神乎其技”, 并常常带在身边。今天我们看到这个法帖, 乾隆的这些字总是很大很显眼。

乾隆书:龙跳天门, 虎卧凤阁
乾隆书:神乎技矣

乾隆一生酷爱书法, 收藏有历代最多的书法珍品。他把《快雪时晴帖》和王《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一起, 放在养心殿西暖阁内。养心殿西暖阁是乾隆的书斋, 里面收有晋、唐、宋元诸名家法帖。乾隆在书斋里面, 专门为三帖装修了一个不到8平米的小书斋, 又亲笔御书匾额“三希堂”。“三希”有两层意思, 一是三帖为稀世之珍宝, 二是“士希贤, 贤希圣, 圣希天”, 其实这是乾隆自勉之语。据说, 每年冬天第一场雪之后, 乾隆都会把《快雪时晴帖》取出来评赏怀古一番, 并在裱框的四周写字赋诗。

事实上, 三希堂的三件珍品, 除了王的《伯远帖》(链接:书法的魅力——王珣-伯远帖), 另外两件都不是原作。千百年来战争不断朝代更替, 王羲之所有的书法真迹都已经失传了, 没有一幅能保存到今天。王献之的《中秋帖》(链接:书法的魅力——王献之-中秋帖), 是宋代人米芾的临本。

而这幅《快雪时晴帖》, 则是唐代书法家用双勾填廓法临摹复制的。所谓双勾填廓法, 就是用一张透明的薄纸, 或将稍厚的纸涂上一层蜡铺在原作上, 描出轮廓后, 再将它描在要复制的纸上, 然后按原样用墨填写。这样的复制品, 不仅形貌上与原作几乎一模一样, 而且连原作的神韵都能保持下来。

由于《快雪时晴帖》是直接从王羲之的真迹上临摹复制的, 而且年代距王羲之最近, 又是唯一的一件, 所以后人就一直把这幅《快雪时晴帖》当作真迹看待, 成为了悟王羲之书法的最佳作品。在真迹失传的情况下, 这件距今1300多年的复制品能流传下来已是珍稀无比了。

《快雪时晴帖》安稳地在养心殿一直呆到宣统末年。溥仪退位后, 它的命运又开始了曲折的迁移和流浪。

据说。溥仪的庶母瑾妃, 大名鼎鼎的“翠玉白菜”的主人, 曾打过三希堂珍藏的主意, 但因《快雪时晴帖》名气太大而没敢下手, 只偷偷地取出了《中秋帖》和《伯远帖》。即使这样, 也没敢去大的古玩店, 就在后宫门外的小铺子——品古斋低调地脱了手。在今天的后海烟袋斜街上, 当年就有很多宫女太监甚至一些王公大臣, 也悄悄地拿出一些宫里的文物偷卖。这条街很是热闹过一阵子。

《中秋帖》和《伯远帖》被卖掉了, 三希堂里只剩下《快雪时晴帖》。1924年11月, 溥仪被赶出故宫。军警和办事人员在神武门对这最后一位皇帝的行李进行检查时, 在两个太监的铺盖里抖出了一个纸卷, 打开一看, 竟是《快雪时晴帖》。

当时已是下班时间, 各库房门都锁了, 大家都不知道拿这件宝物怎么办才好。商量半天, 最后派人去市场上买了一个大保险柜, 把《快雪时晴帖》放进去锁好, 柜子再锁入神武门房的西值房里, 就这样过了一夜。

抗战爆发后, 故宫文物开始南迁大后方, 其中也包括《快雪时晴帖》。某日, 北平著名的收藏家郭葆昌, 突然邀请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古物馆馆长徐森玉和庄严去他家吃火锅。原来, 郭先生当时已购得了《中秋帖》和《伯远帖》, 并对“人间三希, 我得其二”引为生平最快意的事情。席间, 郭葆昌的儿子郭昭俊也在。郭葆昌当其面承诺, 在自己去世后要将这二希无条件地归还故宫, 让三希再聚一堂。当初, 他是在逛故宫附近的“宝晋斋”时偶然发现这两件国宝的, 并立刻出手买下。

1949年, 郭昭俊终于带着《中秋帖》和《伯远帖》找上门来。但他并非完全是为了履行父亲当年的承诺, 因为家道中落急需金钱, 他希望以半卖半送的方式将两帖转让。郭公子索价1万美金, 但不知为什么, 此事最终没能办成。郭昭俊失望而去, 将《中秋帖》和《伯远帖》抵押给了香港一家外国银行, 期限一年。

一年后, 二帖典当期满。因做生意失败, 郭昭俊无力赎回两件宝物, 两帖将被拍卖。一旦拍成, 两帖很有可能流失到国外。时任总理的周恩来得知后, 立即批示成立了“香港秘密收购小组”, 由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王冶秋和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赶赴香港, 以35万元的价格将《中秋帖》与《伯远帖》带回了北京。自此, 国宝终于又回到了它原来的地方。

六、后世地位及影响

《快雪时晴帖》被认为是王羲之仅次于《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被古人称为'天下法书第一'。其全文共28字,被誉为'二十八骊珠',与王献之《中秋帖》、王洵《伯远帖》被乾隆合称为'三希',且此帖列于首位。

《快雪时晴帖》对后世书法名家影响深远,如,唐代李邕《麓山寺碑》与《李秀碑》(《云麾将军碑》)的体势、笔法取法《快雪时晴帖》较多,尤其是元代赵孟頫晚年的行书,也是远祖《快雪时晴帖》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