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名73岁老人,每天坚持饮2碗猪油,如今挑100斤重担轻而易举|猪油|王安旭|老人|猪油拌饭
引言
现如今,人们做饭用的大多是豆油、玉米胚芽油等植物油,然而,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国家工业发展落后,榨油的机器不仅成本高,效率也非常低,所以,人们一般是自己动手榨油,而羊油膻味太大,牛油则是提炼难度大、成本还高。于是,人们便把目光放在了猪油身上,猪油不仅榨取比较方便,价格和味道也都是人们能接受的,基于如此,猪油此前一直是百姓主要使用的食用油。现在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也大大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健康意识也渐渐增强,以前是能吃饱就行,现在是吃健康绿色才行,于是,猪油这种饱含脂肪的食用油就渐渐退出了人们的厨房,但在重庆有一位老人,却十分“迷恋”猪油。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01
王安旭出生于建国前一年,当时全国虽然大部分地区都已解放,但经济受到了战争的破坏,百废待兴,百姓的生活们也十分贫苦困难。
王安旭的家乡位于重庆黔江下辖的一个小村庄,父母都是农民,家里的收入每年都是“看天吃饭”,然而一桩桩意外让王安旭的家庭雪上加霜,父母的接连去世让年幼的王安旭生活更加艰苦了。
母亲早逝后,王安旭与父亲相依为命,没过几年,十五岁的王安旭家中只剩他孤单单一个人,父母尚在时,王安旭还念过两年学,然而父母走后,王安旭连养活自己都困难。
此后,没文化又没钱的王安旭为了维生,不得不开始找活干,他自己年纪太小,根本种不了地,所以,一般他只能在村子里找些脏活累活干,报酬就是给口饭吃。
瘦小年弱的王安旭引起了村内“捡瓦匠”的注意,捡瓦匠看他一个半大孩子无父无母实在可怜,于是就找了王安旭,表示自己愿意传授他手艺,不至于让他以后饿死,王安旭自然不会拒绝,赶紧道谢拜师,就这样,王安旭成了捡瓦匠的一员。
老一辈人都知道,“捡瓦匠”是农村当地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匠,那时老房子基本都是砖瓦房,砖瓦房的屋顶都用了青瓦片覆盖在屋顶上,这种青瓦片原材料多是黏土,并不坚固,可价格十分便宜,因此还是比较受欢迎。
02
众所周知,青瓦片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吹雨打,表面会被氧化,雨滴落在瓦片上,时间久了瓦片表面都是被侵蚀后斑驳的坑坑洼洼,还容易被氧化碎裂,而那些破碎的瓦片不仅没用,还有掉下来砸伤人的危险,捡瓦匠的职责就是负责把这些坏瓦片换成新的。
这一职业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作为一门“手艺活”,还是有不少门道的。比如说,这些瓦片质量一般,所以承重有限,一不小心就可能踩碎,捡瓦匠捡瓦片的时候,一般为了减少瓦片损失,都会选择站在椽子上,仔细检查每片瓦的好坏。而那些坏掉破裂的瓦片,则需要拿出来更换新的,新瓦片的摆放也是有规定的,比如每片瓦需要间隔一寸距离,还得互相重叠。
虽然捡瓦片的工作繁琐笨重,而且一天只有十几块钱的报酬,可对于每天精疲力尽下班的王安旭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一碗肥得流油的“猪油拌饭”。
比起猪肉,猪油在当时那个年代还不算太奢侈的物资,王安旭恰恰喜欢猪油胜过猪肉。所谓“猪油”,就是猪皮中的脂肪,被切下来放进锅里炒炼成油,不管是炒菜拌饭,都比植物油香,不过现在一般家庭是不吃的,只有餐厅炒菜可能会放一点。
王安旭对于猪油的热爱,从物资匮乏时只能放一点拌饭,到现在物资丰裕了直接开始喝猪油,虽然身边人都在劝王安旭小心高血压之类的病状,但是,如今70多岁的王安旭不仅每天喝两碗猪油,身体还特别强壮,一口气能挑起一百多斤的扁担,让人看得瞠目结舌。
结语
王安旭的窘迫生活,其实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亿万万农民的缩影,虽然家庭穷苦,却依然热爱生活,一碗热乎乎的猪油拌饭,抚慰的是一个被生活压弯了腰的底层农民。但也正是一碗普通的猪油拌饭,才让一个苦命人活得有奔头。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什么山珍海味也能吃到,可对于热爱猪油爱到晚年还要喝猪油的王安旭来说,或许他并不是贪恋猪油的味道,而是贪恋年少无依时,猪油拌饭给他的温暖。希望这位本分善良的老人能有一个平淡又美满的晚年生活,毕竟有个词叫做苦尽甘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