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没有破绽的对手,笑里藏刀的李义府,斗争手段绝了!
圣人之道阴,因此,自古以来,权谋家都是低调行事,伪装到位,我们很难通过表面的言行来判断这类人的真正目的,更有甚者,使用苦肉计,用自残来证明真诚,伪装的更加无以复加。我们研究权谋,于是就不能只看表面,而看最后谁是受益人。知道了受益人,我们就需要通过言行中疑点,来反推权谋家的行为布局,从而在其中学到手段和操作。作为老资格的杜正伦被李义府扳倒,这其中更是内幕重重:
【出处】《旧唐书》第82卷 李义府传
【原文】初,杜正伦为中书侍郎,义府时任典仪,至是乃与正伦同为中书令。正伦每以先进自处,不下义府,而中书侍郎李友益密与正伦共图议义府,更相伺察。义府知而密令人封奏其事。正伦与义府讼于上前,各有曲直。上以大臣不和,两责之,左贬义府为普州刺史,正伦为横州刺史,友益配流峰州。四年,复召义府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自余官封如故。
【译文】之前,杜正伦为中书侍郎,李义府担任典仪,杜正伦之前的官比李义府大。现在都成为了中书令。所以杜正伦在李义府面前摆老资格,李义府和杜正伦互相看不起。中书侍郎李友益和杜正伦联手监视扳倒李义府。李义府知道他们结党的事,于是秘密上报给了皇帝。于是杜正伦和李义府在皇帝面前争吵起来。皇帝就以大臣不和的理由,各打五十大板。把李义府贬为普州刺史,杜正伦为衡州刺史,李友益发配到峰州。第二年,皇帝就又把李义府召回来,吏部尚书,恢复了之前的权力。
【解析】
1、三大疑点
首先,杜正伦和李义府两个人对着干,李友益掺和什么?其次杜正伦和李友益之间的密谋李义府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杜正伦和李义府同时被打到,但是很快只有李义府很快就被召回来了?知道了这三个疑点,我们就要首先弄清楚李友益的身份,经查《新唐书》第106卷杜正伦传,其中记载了李友益的身份。“中书侍郎李友益,义府族也,晚附正伦,同摭义府衅缺。义府使人告正伦、友益交通罔上,有异计。高宗恶之,出正伦为横州刺史,流友益峰州。正伦卒于贬。”一下子解开了所有的秘密。
2、权谋操作
李义府面对比自己资格老,能量大,行为谨慎的杜正伦,一直找不到突破口,如何扳倒他,成了挠头的事情。权谋原理就是,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于是李义府找到自己同族的李友益,说服他使用苦肉计,打入杜正伦内部。于是第一个疑点就解开了。又因为李友益的参与,李义府很快就找到了可以密奏的材料。找到了攻击杜正伦的点。到此,第二个疑点就解开了。由于李友益的告密,让李义府获得更多的情报。涉及告密的内容是“交通罔上,有异计”所以,皇帝讨厌杜正伦!第三个疑点解开。
3、权谋计算
至于杜正伦,是不是真的互相勾结欺瞒皇帝,有背叛的心,这个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和他关系好的李友益都招供了,你杜正伦还有什么好说呢?没错,李友益的直接拖杜正伦下水了,杜正伦有嘴也说不清。关于李友益,被发配,后期李义府做出补偿就行了。写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李义府为了扳倒没有缺点的杜正伦,用重大利益为诱饵,让李友益使用苦肉计取得杜正伦信任,打入内部。但是为什么杜正伦会信任李友益呢?因为,他也知道一条权谋原理,就是自己人捅自己人才会更狠。
4、帝王心思
面对互相指责、揭发的李义府和杜正伦。唐高宗李治并没有深入调查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直接,以大臣不和的理由,各打五十大板,都贬黜了。唐高宗李治,其实自己的帝王心思有三点:首先是,杜正伦和李义府都是自己人,不方便把内部矛盾公开化,以免给政敌递刀子。其次,皇帝在和长孙无忌正在斗争夺权的核心时期,内部不能乱,于是通过打击不和,来给自己内部人传递信号,团结是第一位的。最后就是,不需要因为要用李义府而包庇他,让自己失去威望。而是,打下去再调回来。
5、政治私货
《资治通鉴》对这事记载:“中书令杜正伦每以先进自处,义府恃恩,不为之下,由是有隙,与义府讼于上前。上以大臣不和,两责之。十一月,乙酉,贬正伦横州刺史,义府普州刺史。正伦寻卒于横州。”司马光删除了关于“李友益参与的部分”“李义府指责的内容”,司马光不想让两个人的斗争的阴谋更加的明显,而是把理由归结于杜正伦摆老资格,而李义府不听话。因为资治通鉴是写个人皇帝看的,司马光也是想传递自己的政治私货:“大臣不和,两责之。”不能只打击我,还要收拾王安石。
其实杜正伦主要的失误有三个,首先,对李义府的权谋认知不足,没玩阴谋手段。其次,对李友益的接近,错判了他的意图。第三,就是在皇帝对付外敌的时候,给领导添乱。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杜正伦刚到地方没多久,就死在了横州。而李义府很快就又官复原职。至于杜正伦是被气死的,还是被谋害的,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这已经不重要,政治生命已经终结了。一个人打到之后,还会不会复起,主要看这核心的两点,你和领导之间有没有本质的矛盾,你对领导未来还有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