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写文章要珠圆玉润,在气势上下足工夫
曾国藩在《谕纪泽·文章应珠圆玉润》和《谕纪泽纪鸿·作文应在气势上下工夫》两封家书中,对儿子进行了写作指导,这对于我们现在写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01 文章应珠圆玉润
“无论古今何等文人,其下笔造句,总以珠圆玉润四字为主。无论古今何等书家,其落笔结体,亦以珠圆玉润四字为主。”
对于古今文学家所做的文章,古今书法家所写的书法,曾国藩以“珠圆玉润”四个字进行了总结,并且要求儿子在做文章时也要谨守这四个字。
这中间体现了曾国藩自己的文艺美学思想,他又将“珠圆玉润”四个字总结为一个“圆”字。
“世人论文家之语圆而藻丽者,莫如徐(陵)、庾(信),而不知江(淹)、鲍(照)则更圆,进之沈(约)、任(昉)则亦圆,进之潘(岳)、陆(机)则亦圆,又进而溯之东汉之班(固)、张(衡)、崔(骃)、蔡(邕)则亦圆,又进而溯之西汉之贾(谊)、晁(错)、匡(衡)刘(向)则亦圆。至于马迁、相如、子云三人,可谓力趋险奥,不求圆适矣;而细读之,亦未始不圆。至于昌黎,其志意直欲陵驾子长、卿、云三人,戛戛独造,力避圆熟矣,而久读之,实无一字不圆,无一句不圆。”
曾国藩列举了文学史上的一众文学家,认为他们的文章都“语圆而藻丽”。就连一向被认为“力趋险奥,不求圆适”的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韩愈这四个人,仔细读他们的文章,也会发现都有一个“圆”字。
02 曾国藩强调的“圆”到底指什么?
曾国藩所指的“圆”其实就是文章要语句通顺、音调和谐,这样的文章才能朗朗上口,易于朗读与背诵。
这与他之前强调的“声调铿锵”一脉相承,也体现了他对文章声调的重视。
对于古文而言,不管是诗词歌赋,还是古文精品,声调显得十分重要。一篇文章必须朗朗上口,让人读起来铿锵有力,韵味十足,才能算得上是好文章。
现在依然流传很广的古文名篇名作,哪一篇不是声调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呢?
我们今天读到的现代文,大多是西化后的白话文,虽然容易让人理解,但声调似乎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但如果一篇文章,能够做到声调铿锵、韵味十足、排比有力、朗朗上口,一定会受到读者的喜欢。
强调声调只是写文章的一个方面,我们还必须重视语言组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文章的立意更不能忽视。
在写作现代文时,虽然可能无法像古文一样做到声调铿锵,但语句通顺,可读性强也是评价一篇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
03 文章要有气势
曾国藩教导儿子们做文章要在气势上下功夫,这种对“气”的重视,其实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
所谓文章的“气”,一方面指的是语言形式方面的气势,另一方面指的是作品中体现出的精神和气度。
韩愈曾经形象地把“气”比作水,把“言”比作水面上漂浮的东西。如果水足够大,那么东西不论大小都能漂浮在水面上,如果文章的气势够盛,那么语句的长短和声调之高低都是适宜的。
对于文章的气势,曾国藩也有自己的见解。“至于纯熟文字,极力揣摩固属切实工夫,然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东坡所谓蓬蓬勃勃如釜上气。”
哪些文章算有气势呢?曾国藩列举了历代文人的气势之文。
“古文如贾谊《治安策》、贾山《至言》、太史公《报任安书》、韩退之《原道》、柳子厚《封建论》、苏东坡《上神宗书》,时文如黄陶庵、吕晚村、袁简斋、曹寅谷,墨卷如《墨选明止》《乡墨精锐》中所选两排三迭之文,皆有最盛之气势。”
“尔当兼在气势上用功,无徒在揣摩上用功。”这是曾国藩要求儿子必须在气势和揣摩上下苦功,才能把文章写得更好。
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有气势呢?
曾国藩这样说:“大约偶句多,单句少,段落多,分股少,莫拘场屋之格式。短或三五百字,长或八九百字千余字,皆无不可。虽系《四书》题,或用后世之史事,或论目今之时务,亦无不可。总须将气势展得开,笔仗使得强,乃不至于束缚拘滞,愈紧愈呆。”
这是气势在文章中的具体表现,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对仗工整,语言有力。
气势和语言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是气势产生的基础,而气势则决定了语言的表现力。文章的气势不仅体现在语言上的表现力,还体现在内容和思想对人的感染力。
04 如何使文章更有“气势”
首先,作者必须有一定的思想境界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因为气势不是凭借技巧写出的,而是从心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其次,平日要做好积累,文章的气势要靠语言来表现,如果语言的积累不够,就很难写出有气势的文字。
最后,要进行反复的练习。只有写得多了,才能使“气势展得开,笔仗使得强”。因此,曾国藩要求儿子每个月都写一篇文章做练习,一定要在气势上下功夫。
曾国藩自己的文章和以他为主的湘乡文派,就在气势上见长。他认为气势是评价文章最重要的标准,一篇文章只要有气势,就算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一些瑕疵,也仍然可以称得上是好文章。
可见,写文章不仅要做到珠圆玉润,语言生动有韵味,而且要在气势上下足功夫。让文章读起来生动有趣,真正体现出文章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