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朝阳镇的老铁匠

王潘老师作品

话说“老铁匠”
文/王潘(晴空)

在皖北灵璧朝阳镇的西北角,有两个不显眼而又远近闻名的小村庄,两庄一路之隔,一个在路南,另一个在路北;明末清初,王姓家族兄弟二人搬迁此地,以烧炉打铁为生,附近村庄的人便以前炉、后炉的庄名叫开了,一直到现在,隶属周庄村。

解放前,这两个村庄,靠手工铁匠养家糊口;解放后,走进大集体,组成铁业社,记工分吃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各家各户都立起了炉子,这个时候,添置的农具多,自然都是一天忙到晚,两天忙到黑。锄头镰刀、梨钯铁锨、锅铲勺子、钉锤斧子、应会尽会,应打尽打。那个时候,千家万户犁耕田管,雨后春笋般的添置,多亏了这些老铁匠,是他们用黝黑的双手,书写了田间的文化春秋。

其实,打铁是农村古老的高强度、高水平锻造打磨工艺。传统手工锻打工序复杂,诸如开料、打坯、夹钢、淬火、打磨、抛光等步骤,制作时要一气呵成,让铁料的形状、厚薄在须臾间定型。

首先,要掌握趁热打铁的要领。老铁匠都会拉风箱,来控制火的温度和力度。把铁料烧得通红,迅速取出炉,接二连三地锤打,在高温下反复抡打几十次,砸出形状。动作要迅速,用力要麻利,捶打要准确,不然铁坯一凉了就无法对其造型了,这也是“趁热打铁”这个词的由来吧。此时,老铁匠自然满身是汗,淋雨般地往下淌,从上到下湿透,可见极其吃苦。

其次要有掌钳子的技能和经验。小锤往哪敲,大锤就往哪打,两锤轮流打,不得碰架。老铁匠用左手紧握铁钳夹住铁料,右手握打小锤,凭目测在铁砧子上滚敲,不断翻动铁料,调整锤打的位置,演绎成玲珑奇巧的农具和生活用品。

再其次要学会打二锤,打三锤。就是说,把小铁坯加工小铁艺,由一个人打便可,倘若铁料大一些,加工成梨子、铡一类的东西,就得两个人打了,老师傅掌火钳,打小锤,另一个人打大锤,配合要默契,锤打要准确;尤其要加工更大的铁料,三个人打的时候,那打的就是技术,声响铿锵,节奏和谐,舞动翩跹,那真是一门是打铁艺术。

最难掌握的就是“火候”,那不是一般学徒能把握好的,也就是常说的一个“度”字。刀子快不快,靠的是刀刃;刀刃好不好,靠的钢火;钢火好孬,靠的是老铁匠有经验的眼睛。把大致锤作好铁器的有钢的部位,放在火炉里煅烧,烧到恰到好处时,迅速取出,沉浸在凉水里,快速冷却十几秒钟,再取出,这叫“淬火”,目的是使打制后的铁器具有更高的硬度和强度。烧火大了,时间长了,淬火硬,好掉刃,不行;烧火小了,时间短了,淬火爙,好卷刃,也不行。因此说,打铁全靠“火候”。“炉火纯青”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时下,现代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刀斧铁锹,锄头镰刀悄悄地淹浮在联合机械、化学除剂之下,老铁匠大都悄声匿迹,学徒渐渐没有了继承,铁炉升腾的浓烟愈飘愈远了,但历史的印记永远荡漾着他的特殊身影,给人以追忆的空间......

老铁匠的时代虽然一去不复返了,但老铁匠的贡献和打大锤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的照射下,永放光芒。

作者简介:王潘,高级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平台上,发表论文、散文、诗若干篇。现为安徽省散文协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优秀作家、诗人。

(0)

相关推荐

  • 《行摄生活》-147【打铁】

    - - -指尖上的山西 056 打铁 寻找铁匠的路很是曲折,几百公里巡回都是失望而归.铁匠铺有,但全部改良为器械辅助人工,再也听不到那富有节奏感的叮叮当当声. 车行保德县,推杯换盏之余又出遗憾之语,当 ...

  • 【留住乡愁】方探春/赤铜紫器状天工

    赤铜紫器状天工 作者:方探春 1 铜先于铁使用.青铜器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开始使用.饕餮纹,也叫兽面纹,它是古代铜器中最常见花纹之一.青铜器最初用于祭祀,是国之重器.到了战国铜被大量使用,青铜器具 ...

  • 打铁

    打铁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晚期,铁器制作就已经极其兴盛:到了战国末年,进入了炼铁和铁器制造的黄金时代.众多的考古新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历史上我国冶铁技术非常成熟而趋于完备 ...

  • 鄂州铁匠铺:锤打淡去的厚重

    铁匠铺:锤打淡去的厚重 庙岭西街有个打铁铺,由夫妻俩经营.丈夫叫尹传爱,今年61岁,精瘦.中等的身材,虽言语不多,但做起事来很有一套:妻子叶福云小他一岁,体格健壮,快人快语,干练中显精细.   1  ...

  • 【云峰故事会】龚增元 | 老 张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管理团队|投稿须知|云峰诗友会|麻城文化|学苑新苗|故事会|散文空间|校园新风|举水晨读|视频汇 ...

  • 传统工艺守望者的无奈:以前客商拿现金预定,现在只能集市摆地摊

    古话说:"天下三样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打铁,是自人类进入铁器时代就开始存在的一种锻造工艺.农耕社会的生产工具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每一样都离不开铁匠铺,如生产需要的犁.锄.耙 ...

  • 40年打铁'夫指妇随' 十堰“铁匠仙侣”敲响人间最美音乐

      张圣华闭眼听就知道丈夫的小锤落在什么位置,配合默契. "这双手套又坏了,我刚去买了一双新手套,赶紧戴上继续干."妻子张圣华一边抡着大锤,一边和爱人张常铭唠嗑.在黄龙镇,这对 ...

  • 魏开安|铁艺人生 ——记铁艺专家郝纪迎

    中科院自然史研究所的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掌声,研究员们在用着热烈掌声,欢迎一位不速之客,他就是铁艺专家郝纪迎. 郝纪迎,66岁.他,中等个子,不胖不瘦,结实硬朗,身体健康,一双勤劳的双手刚劲有力,把握着 ...

  • 【手艺人】泾州最后的打铁铺

    最后的打铁铺,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最原始的手工艺活.自春秋时期有了冶炼生铁以来,打铁匠做铁器就逐渐成为传统手工业界的"重工业".他们用打铁的技艺养家糊口,又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传统至今 ...

  • 铁匠炉一家

    "叮当","叮当"--来自铁匠炉的那种单调.铿锵的锤打声几乎贯穿着我的整个童年. 铁匠炉坐落在村子的中心位置. 街侧有一棵高大的黑槐树,硕大的树冠像一把巨伞,把 ...

  • 消失的“打铁匠”

    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人民公社时期,那时大队的社员们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在田间手拿锄.镰.镢,在沟.渠手握铁锨.洋镐等同呼吸共命运,战天斗地,大干快上的干劲十足.而社员们使 ...

  • 狄树强丨熄灭的炉火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对这句话,我感受是极为深刻,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小时候我是在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中长大.老父亲在合作社时期干的是铁匠,打铁费劲还脏,冬天还好一点,但是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