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作家的理由以及什么是优秀作品
我觉得大多数人想当作家的理由是取得世俗中的“功名”,光宗耀祖——不管初衷是什么,但至少最终结果是这样的。当然也有一少部分人是没有这种想法的,比如曹雪芹和卡夫卡等作家。
每个阶段也有每个阶段的梦想。比如学生时代的写作梦想是,为弱者发声。这个理由非常高大上。
不过人到了后来,这种初衷也就都改变了。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其实想做个企业家,成为马云马化腾之类的人,改变社会,而不是成为一个多数人眼中无用的文青——我放弃写作已经有三四年的时间。但后来发现,自己成不了企业家。再看到《三体》的大火,觉得作家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也可以有大格局。
后来看到《少年的你》这样的电影,觉得为弱势群体说话(或者为自己说话)是个不靠谱的想法。因为你是不是弱者,是由社会来定义的(这个以前说过),而不是由你自己来定义的。什么是弱者,除了农民工以及其他广大劳动者这种固定的弱者标签外,其他人群没有一个固定的弱者标签。
校园欺凌中,被欺负的人定义为弱者,这是电影的定义,在几十年的历史中,被欺负的人,不是弱者,而是废物。所以不能因为电影定义了谁是弱者,我就去这样定义。作者尤其也不能这样写。
所以小说会有创作技巧,比如多视角叙事,就可以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什么是优秀作品呢,我觉得这个需要对标经典作品(这里主要指小说)。比如一个作者要思考《红楼梦》为什么经典,《百年孤独》为什么经典。等等。
其实大部分作家,都写不出经典作品,不用说《红楼梦》了,就是《围城》也写不了。其实不只《围城》写不了,就是《人间失格》也写不了。
大部分爱好文学的人,能当普通作家的,很少。普通作家上升为知名作家的很少,知名作家上升为文学大师的,更是少之又少。好多愤世嫉俗的文学爱好者,说文学杂志只重名气,不重新人。重人脉关系,不看稿子质量。我认为这种看重名利的情况,在杂志界是一定存在的(比如《收获》和《人民文学》都刊登过郭敬明的作品,还有其他个别没那么好的作品),但并不属于普遍情况。如果大家有怀疑,也完全可以花钱参加正规的文学培训班,看看自己发表不了作品的原因是什么,而不是闭门造车地孤芳自赏。
大部分作家,其实只要求能够发表作品,光宗耀祖,对社会几乎没什么思考。即便是有所思考的作家,也因为限于自身文学水平和思考能力的水平,也无法成为优秀作家。不过这些作家中的个别人,因为文学界人脉圈子广,能够发表一些作品。反正比我这种几乎没什么作品的人强。人家只要发表了很多作品,并且掌握一定资源,就可以收费搞写作培训班了。
虽然我瞧不上一些只图名利的作家,但是人家还是比我强,即便只有几百个人崇拜,也比我这种没人崇拜的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