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刘禹锡《秋词》:罕见的写秋美诗,刘禹锡一改文人悲秋风格,写出积极乐观豁达之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以来,到了秋天,人们都感觉到的是苍凉、悲情和寂寥,但我说,却是秋天要好过春天。晴朗碧空下,仙鹤冲云而上,把我的诗情带到了九霄之上。
一生跌宕起伏的刘禹锡,敢于直言,忧国忧民,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这样一位诗人,却写出了这首豪情的《秋词》,十分罕见。
自古以来,诗人描写秋天,多是以悲为主,但在《秋词》诗中,刘禹锡一反悲秋的传统写法,把秋天描写的豪情万丈,借仙鹤冲上云天,比喻自己的诗情豪迈,借而抒发自己的豁达、积极、乐观。虚实之间瞬间转化,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激情,顿觉秋天的美好,远胜春日。
写秋的诗篇中,这是一首难得的积极向上的佳作,成为千古名篇。书写刘禹锡这首《秋词二首其一》,感受诗人那秋日下的豪情豁达。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
品刘禹锡的《秋词》:秋天哪里只是"悲秋"?
作者:李大奎 关于秋天,"秋风萧瑟"."寂寞锁秋"."秋风秋雨愁刹人"等等关于"悲秋"的情绪总是扑面而来,似乎"霜降"."寒露"斜照的季节,虽有丰收的快乐与喜悦,却是"江枫鱼火对愁眠",让人打不起精神 ...
-
赏诗词“六法”
赏诗词“六法”
-
两首《秋词》,主体相同,各写一面 ——读刘禹锡《秋词》有感
肖旭/文 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
古诗词日历 | 刘禹锡《秋词》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从古到今,每到秋天,人们都会心生悲凉寂寥,我却要说秋日要胜过春天. 晴朗天空,一只仙鹤凌云高飞,就引发我的兴味情思到了蓝天之上. 注释 悲寂寥:悲叹萧条. ...
-
古风泊客一席谈:七言绝句·秋词二首·刘禹锡
<秋词二首> [中唐·刘禹锡·七言绝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 ...
-
寂寥秋天抒豪情——刘禹锡咏秋诗赏析(上
寂寥秋天抒豪情 --刘禹锡咏秋诗赏析(上) 川 雪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千古之前,落叶扑簌而下的那个寻常秋 ...
-
刘禹锡很豁达的一首诗,短短二十八字,读后心胸开阔
悲秋,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为历代诗人所涵咏.或是感应秋之物候的萧瑟,或是抒发身世浮沉的悲叹,或是蕴藉深沉的历史之感与国事之忧.总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 ...
-
刘禹锡咏秋美诗,一改文人悲秋风格!
郝人读诗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自古以来,到了秋天,人们都感觉到的是苍凉.悲情和寂寥,但我说,却是秋天要好过春天.晴朗碧空下,仙 ...
-
【诗词鉴赏】踏歌争唱清秋词,古诗词里的秋词,是秋天最美的色彩!
品 ADMIRE 鉴 秋天,没有春天般的万紫千红,也没有夏天的绿色盎然,更没有冬天的银装素裹,但是也有她独特的美. 秋天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充满诗情画意.秋天,满处都是果实的颜色,金黄的稻穗,挂满枝头的 ...
-
如果坚持一天写一首诗,后半生可否能将唐诗写完?
郝乙书写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每次试笔,我都会写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并不是写得好,是熟
每次试笔,我都会写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并不是写得好,是熟
-
落魄后遭家人白眼,唐伯虎用五个“不”字写一首诗,彰显文人风骨
来源:学习经典古诗词 唐寅,字伯虎,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风流才子.在传奇故事<点秋香>中,他风光无限.无论走到哪里,别人一听到他的大名就会竖起大拇指.但是现实中的唐寅,却非一直像戏中人那么 ...
-
在诗歌的童话里越写越美——诗写四川诗人小安(郭兴军)
在诗歌的童话里越写越美 "不用担心什么/谁也别害怕/胡思乱想又胡思乱想/像疯子一样快活"(小安) --题记 郭兴军 在这个没有未来的时刻 我像一条落入万丈深渊的兔子 以为再也看不到 ...
-
24岁的杜甫看山写下“狂诗”,后世文人争议不休,年年入选课本
唐代两位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很多读者对于他们的印象是有很大不同.李白被尊称为"诗仙",他的诗作天马行空,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本人也是一生"狂傲自负",敢于自称& ...
-
才子模仿大臣写了首诗,引来文人们群嘲,还诞生个家喻户晓的成语
引用和模仿别人的名句,是一件挺有风险的事.成功了,人家会觉得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失败了,人家会觉得你是东施效颦.自不量力.这大概是文坛最现实的一面了. 在笔者看来,千年文坛模仿 ...
-
刘禹锡被贬后,写下史上最豪迈的秋词,短短4句惊艳了整个秋天
他从小就勤奋好学,遍读百家经典,他的诗作甚至还得到了著名诗僧皎然和灵澈的指点.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在19岁的时候便在洛阳.长安等地游学,在士林中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