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多1小时血糖达标,你的糖化就可能降低0.4%,怎样做到呢

前面的文章《技术推动糖尿病治疗的进步,血糖是否达标还要看这个新指标》我提到,最新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里,把血糖在目标范围的时间(TIR),作为了糖尿病控制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特意强调TIR,把它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一个目标,是因为如果只知道我们的平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怎么样的,只知道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这几个测血糖的时间点的血糖是什么样的,但是其他绝大部分的时间点如果血糖忽高忽低波动性大,那么我们的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病变(出现尿微量白蛋白)的几率就会升高。

比方说,如果TIR每降低10%,那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或进展的风险就会增加64%,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风险就增加了40%。这是关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而对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心脑血管病变)来说,这个指标同样是有预测性的,TIR越低,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越高。

血糖在目标范围是指在什么范围呢?通常是指血糖在3.9~10.0mmol/L。

血糖不可能100%在目标范围内,我们需要把它提高多少才能对改善糖尿病有价值呢?

目前的共识认为,TIR增加5%,也就是大概每天多1个小时血糖达标,就有临床意义,而如果TIR增加5%,那糖化血红蛋白可能就会下降0.25%~0.4%。

细心的糖友一定想到了,我们是否出现糖尿病并发症,跟我们是否分秒必争地在努力控制血糖是有绝对的关系的。如果你注意管理好了当下每时每刻的血糖,那之后的并发症自然就会减少。

怎样让血糖更多时间达标呢?具体方法还是有很多的:多做对血糖友好的事情,少做对血糖不友好的事情,多喝水,多运动,多吃菜,慢慢吃。每一点付出都会有更好的血糖作为回报。

正应了那句话,活在当下。

您想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做些什么让血糖更好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