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的擒拿技法
吴式太极拳的擒拿技法
吴式太极拳的擒拿技法与其他武术的擒拿技法在原则上是一致的,即拿其一点制其全身。吴式太极拳是以发掷抛劲为主的内功型近身短打拳。其中的发掷抛劲决定了它“拿”的必然性。我们知道, 要把东西抛出去必须想要“拿”在手里。不拿住它就发劲便成了“击打”。比如打篮球时投球就是发掷抛劲,而击打乒乓球则是用击打劲。
在吴式太极拳的拳架中运用擒拿的动作很多,这是吴式太极拳的特点决定的。例如,揽雀尾开始的双手合棚(即琵琶手)是拿对方前臂,下势是拿对方双脚。有的同学误以为太极拳中没有擒拿,擒拿都是其他拳术中的东西。这个观点必须予以纠正。可以说武术中的“四击、八法、十二型”在太极拳中同样存在, 同样可以找到影子。我们演练底架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练习腿部力量,更重要的是练习拿住后的掷抛。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曾经反复强调过。
吴式太极拳的擒拿手法主要有十八种手法:合、撅、压、挎、拧、搬、卡、锁、缠、抱、提、扛、托、别、错、夹、剪、卷。
合:我双手向内合住对方来拳之手臂,控制其肘关节。如揽雀尾中之合棚势。
撅:致使对方手掌手指关节向手臂方向 弯曲。如扑面掌前换掌之按势。
压:用我身体一部压对方被我控制之关节。如玉女穿梭前棚后重心后移转腰下沉势。
挎:先使对方手臂关节领直, 我一手抓其手上推,另一手肘部挂住其肩部下拉。如云手之外棚。
拧:我一手或双手抓住对方某一部位(如一条腿、一只手)向内或向外旋转。如揽雀尾中挤势后翻转手心向后转腰时手上要有的意识。
搬:向前或向后或向上控制其关节。如白鹤凉翅,野马分鬃。
卡:我手掌虎口张开钳对方要害。如扑面掌。
锁:以手臂扣牢对方咽喉等要害。如野马分鬃之基本功左右抡采。
缠:以手或足扣住或勾住对方,不使其逃脱。各式翻掌均含有缠意,如退步打虎,退步跨虎等式之腿法。手上缠法如玉女穿梭。
抱:双手搂住对方使其被动。如下势,抱虎推山。
提:由下向上的手上动作。如提手上势等。
扛:对方肘尖向下或腹部置于我肩上后,迅速以肩部提升之力伤其关节。如倒撵猴。
托:由下向上用力制其反关节处。如云手。
别:由外向内交错用力。如翻身撇身捶。
错:推或滚对方反关节处。如单鞭。
以上十八种手法是代表性的手法,不是太极拳擒拿手法的全部。武术界有句行话叫“远打近摔贴身拿”。意思是,在技击中击打的手法一般用于距离相对较远处,靠近对方可以用摔法,而贴身后要控制对方才采用拿法。太极拳是近身短打拳,摔拿动作是贯穿整个拳架过程的。换句话说,就是整套拳架中处处都含有摔拿的手法。因此,要用心体验其中的奥妙才行。这些手法在实际运用和练习时可以单独使用和单独练习。不可拘泥于套路演练时的势法过程。例如,对方攻我上部,我可选用托扛;对方攻我下部,我可采用压、挎提灯手法。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灵活运用,不要墨守成规,《兵法》上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者,谓之神。”
太极拳的擒拿法是需要专门训练的,仅仅是知道这些手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身体素质技能的全面训练。前人说“百巧百能,无力不能”。有力量才有威力。实践证明要练好擒拿,必须要以力量为基础,以手法(技法)为核心,关键是熟能生巧,练出灵巧的功夫。古代练功有练“五力”之说,即心力,身力,臂力,腕力,指力。
所谓练心力,是指意识能力。即练习每一招式均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要眼前无人似有人,眼前有人似无人。目的明确,动作迅速有力,准确无误。
所谓身力,是指身体本身的力量要练得坚实。它包括身体的胸、腹、腰、胯、肩膀、四肢和腿部的力量。可以通过举重、仰卧起坐等方法来达到目的。
所谓臂力,是指的力量和快速屈伸以及旋转的爆发力。
所谓腕力,是指手腕关节的力量。可以拧小木棍,拧毛巾等。
所谓指力,是指手指的力量。可以抓砖。
以上各种练习方法对身体的影响不是单一的,只是有所侧重。比如扔沙袋,它既可以增强腰部腿部力量和臂力,又能提高腕力指力,还可以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因此,,我们在练习时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可采取几种或多种方式交替进行,为掌握和提高擒拿技术奠定牢固的基础。
(以上为综述,供大家参考)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