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眇眇到眸清朗 | 王纪人
文/ 王纪人
读屈原《九歌·湘夫人》,内有“目眇眇兮愁予”句,意谓湘夫人等待湘君日久,望穿秋水,心生哀愁。其中的“眇”字,本义为一目失明乃至双目失明;引申义有眯起眼睛远眺,以及其他。
今年春天,某一天某一刻,我的左眼突然失明,只能看见朦胧的光影和人与物的隐约轮廓。一家三口赶紧前往我多次配眼镜的眼镜店。可惜在验光机上再怎么插入叠加度数的镜片,左眼前方依旧白茫茫一片。当我右眼扫到验光师无奈的表情时,便知左眼是白内障在作怪。没想到,上苍一下子就令我“目眇眇兮愁予”了。
既然眼镜店帮不了我,那就应该径直去医院做眼科检查然后手术了。然而,想到天气渐渐热起来了,似乎不适宜在眼部如此娇嫩的器官动手术。而且,反正暂时只眇一目,不影响我“另眼”看大千世界,便决定秋后再说吧。
白内障这种眼疾古已有之。写眼疾次数最多的,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莫属了。起先他以为是“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暗》)所致,后来他在《眼病》中有了更具体的叙述:“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层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由于近乎失明的眼疾,他只能称病休官,四处去求医。在《眼病》又一首中,他提到了传入中国的印度医书《龙树论》:“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捻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由印度僧人执业的“金篦刮目”,已是比较流行的白内障眼科手术了。显然在尝试印度医僧的手术后,白居易“刮目相看”了。因为在这之后,他又多次出仕,且从五品升至三品,还写了许多令人击节的诗句。
在白居易尝试金篦刮目许多年后的今秋,我也付诸行动了。先是由一位老医师用仪器检查眼睛、测目力,但是否可以开刀,尚需到该院眼科大门诊作进一步的检查。老医生诊罢,护士又用针筒通眼道,一针下去只觉得嘴里咸咸的都是水。我惊讶于自己怎么积聚了那么多眼泪,莫非因为男儿有泪不轻弹而蓄泪经年,以致通泪道后让我把如许泪水往肚子里咽?护士却果断地让我咽下去,说这都是生理盐水。真是错把盐水当泪水啊!
几天后,儿子又陪我去检查。眼科门诊的检查室里,放着四台外形相似的仪器,我都需一一过检。重点是查眼底,结果都是眼底模糊,不影响手术。医生不多言,只凭打印出来的彩色影像资料如密电码般传递信息。凭这几张纸,就可以到住院部开住院单了……这样我就住进了医院19楼的外科病房,静候第二天的手术。
主刀医师要看完当天的专家门诊才能过来,快到中午时,只见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医生大步流星地过来,不久我被护士引到狭长的手术台上躺下。左眼被灌了带麻醉剂的眼药水,脑子是清醒的,眼睛却一动不动地任凭医生摆布。最后植入人工晶体时是有点压入感的,但并非痛感。做手术的时间不过刻把钟,完成后就坐上手推车,由护工推车七转八弯地把我推进病房。
一宿无话,第二天4点半便醒来了,因为上午要去拆卸金属眼罩,有点兴奋。病房朝东,又在高层,但见朝霞满天,赶紧用手机把日出全程一一摄下。多年前在海南旅行时曾拍过海上日出,没料到今年却在高楼用独眼摄下大片似的都市日出。早餐后,由护工推车去眼科门诊室,卸眼罩和检查手术效果是由一位资深女医师负责的,她的办公室较小,而病人川流不息。依据我上下左右的手势比画,得出了左眼0.6的视力测试结果。卸掉眼罩后要戴墨镜,墨镜是很久以前配好的,且是有度数的,一直闲置着,仿佛就是为了此刻而准备的。
半月后我去眼科复查,一切正常。至于什么时候另配眼镜,则要4个月后再说,因为人工晶体与眼睛有个磨合期,就如新婚一般。家人说我手术后眼睛变得亮了,我自己看出去,到处也是亮堂堂的。这是因为感光度很好的超声乳化人工晶体,取代了因退行性变化而混浊不堪的原生晶体。原先受阻的光线现在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视网膜,使外物再次能在眼底成像。至于他人感觉我的眼睛变亮了,我想这好比我心灵的窗户也被擦亮了。韩愈有诗赠张十八助教:“喜君眸子重清朗,携手城南历旧游。”我现在就有眸子重清朗之感。
从目眇眇到眸清朗,我很感谢现代医学的发展,感谢医院的大夫和护士们,也感谢那位多次用手推车推我并热心指导新手的护工,下个月他就要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