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皮“孩子多学早学影响后面进步”的反智研究

反对各种政治正确的毒鸡汤,是我们的责任!很多机构的报告,不讲概率就是耍流氓。不给它展开分析,是看不出其中的问题所在的。

《孩子所处位置与进步的潜力》

有些人说,孩子早补课,后劲就会不足,但这种说法实际上是说多学多努力没有用,小时候不学的反而效果好,这不是说你勤奋苦读效果不佳吗?笨鸟先飞就真的是笨鸟了。得出这样反智的结论,说明教育界中的一些人毒有多深。这里我们需要对此“扒皮”一下。

研究机构就是预设立场,比如清华教育研究院做了3年调查,说:“研究表明,小学阶段过早、大量参与数学校外辅导,对提高学生升入初中时的初始成绩有帮助,但对学生在初中阶段数学成绩的长期增长速度却有负面影响。”“整体来看,小学阶段过早、大量参与数学校外辅导,对提高学生升入初中时的初始成绩有帮助,但对学生在初中阶段数学成绩的长期增长速度却有负面影响;小学阶段参与英语课外补习,对初中英语的起点成绩有正向影响,对之后的英语增长速度无显著影响;小学阶段参与语文课外补习,对初中学业成绩(包括初中语文的起点成绩和学业增长速度)的影响不大。”

(作者分别为:张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讲师;李曼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刘娟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但这个研究结论完全是“鸡汤”式的,按照它的报告内容可以看出问题,其数据是:“刚入初中时,补习组的平均数学成绩相对未补习组有0.8个标准差的优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相对优势逐渐减小,到初三下学期期中时这一优势已减小至约0.3个标注差。”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没有补课这0.8个标准差的差别是巨大的,如果要小升初考试,不补课的基本就要被淘汰!即使这样,到结束时还有0.3个标准差的优势,这个优势也是明显的。这个数据恰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补课的优势。

我们要注意到这里是没有分班的结果,上课时为了照顾没有上课外补课班的,必然是讲课的内容更少,等于初中的教学给没有上过补课班的学生补课了。如果按照学习成绩进行分班,按照成绩的标准差则大多数上过补课班的在尖子班而没有上过的基本在普通班,差距就不是减小而是拉大了,他们这样的做实验统计,本身就是有立场有缺陷,这个缺陷必然导致上补课班的孩子是吃亏的。

这个调查应当说明的是在不分班的情况下,学习好的孩子因为老师照顾差生,进步的机会比较少,进步比较慢,从当初的标准差0.8变成了0.3,对这些孩子不公平,并不是他们学习后劲不足。在这个平均化的背景下,好苗子被平均化,平均化掩盖了天才成长需求。他们这实验数据恰恰说明,教改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这个研究的结果实际上告诉你,孩子在一个班上处于什么位置是最有进步潜力的。这个位置其实是中下等。只要你听课且听得懂,中下等的进步是最快的,反而班上的学霸进步的空间是有限的,因为老师讲的太简单了,需要进一步的分班了。这也是为何我不断要给儿女提高报班的档次,让孩子每一次从中下等的学渣往上奋斗的原因,这是让孩子收获最大的方式。因此这个研究,在笔者的逻辑下支持本人的观点的论据,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论。

就算有些学校分班的,在严格的教育大纲下,学习的内容是受到限制的,早学了以后没有新的知识点增加,成绩好的孩子只能原地踏步等差生?尖子生能够抢答变成“接下茬儿”被限制甚至扣分,课堂教育照顾大多数,也不让跳级升班,当然这个教育环境下标准差是会降低的,这个报告当中的标准差降低不是早培教育无用,而是现行教育体制扼杀优秀孩子的最好数据证明!如果学校是优先照顾最好的孩子,这个标准差还会拉得更大。

西方的教育大纲是最低标准,而我国的是最高标准。因为有最高标准的天花板,在接近天花板的时候,成绩的边际效应显得特别明显,对那些小学阶段勤奋努力的孩子,就是在分数上的标准差要降低的,这个统计是失真的,而且失真的问题很容易发现,故意选择性失明,就是预设立场找数据的结果。

我们还要注意到上这些补课班,不等同于课内知识的重复,而是在教育大纲限制之外,交给孩子更多的本领,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的。还有一些课外班则提高了孩子对新事物的认知和思考能力。奥数等课外班很多是训练逻辑思维和拓展知识面的,教授的内容是教学大纲之外的内容,经过训练的孩子综合能力更强。补课对语文、英语确实有边际效应,到一定程度增长慢,但逻辑思维训练则不同,对以后学习理科课程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所有这些在补课班的调研中是没有考量的,因此误差很大。

这里反映的,是教委搞的教学大纲的天花板矮化了孩子,教委的数学大纲越来越简单,肯定最后的标准差要变小的,而且这个变小是人为的!所以分班和没有大纲限制才是关键!为何现在强基计划大学那么重视,就是因为大纲把顶尖孩子矮化了!同样的数据,解读可以完全不一样!这里就是某些人的立场和私货屁股。在把顶尖矮化以后,北京受到碾轧的教师子弟,才有出头之日。

所谓的补课后劲不足,是以中考等考试成绩计算的,这些考试越来越简单,大家都接近满分。这个结果本来就会造成识别度的下降,也就是统计中考试成绩的标准随着年级的提高而下降。因此以标准差降低来说后劲不足,本身就是预设立场。我们的中考就是成绩标准差的越来越低!

我们可以看到,北京2016年中考,最高分是满分580分,达到570分以上的海淀区有178人,西城区108人,语文作文很难满分,570分以上就基本多门课程是满分的。考试越来越容易,海淀区2015年560分(含)以上考生人数为739人,2016年此分数段考生人数翻倍达到了1481人,海淀区的几大示范校总计才有多少毕业生。这个分数根本没有拉开水平,标准差就会降低。在示范校进行研究统计,怎么能够有大的标准差?

如果加大考试难度,拉大分差,那么你是否上过补课班就不同了,天道酬勤,勤奋一定是要有回报的。我们的各种“鸡汤”文,给大家洗脑,就是在这个预设立场。

这里还有一个差别就是孩子早学了,虽然统计上他们的语文、英语甚至数学的成绩增长慢了,但补课过的孩子到中学阶段的富余时间多了,有条件关注更多新奇的东西,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这是这个带立场的研究下没有考量的指标。你是把富余时间留在不记事的小孩子的瞎玩,还是留在孩子10多岁时,比同学有更多课外时间进行探索性呢?笔者的小学阶段也是被父母严格督促并请人教授,这让我在中学阶段的数学等课程上有了优势,同时有时间看课外书,如《走向未来丛书》《汉译名著》两套大型丛书以及国学经典,成为我后来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并且研究我爱好的生物。如果我小时候玩了,中学就没有这个时间了!

说早教育了以后的差别变小,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没有考虑到的,就是社会越来越进步,人与人之间本身的差距变小了。就如我们跑一百米,在初学的时候快慢一个班差两秒是正常的,但到世界大赛,差别是用百分之一秒来计算的,标准差就是大大的降低了,越高级别的比赛标准差是越来越低的,并不能以这个标准差数据证明这些专业运动员的训练没有用。所以,这个预设结论下的教育鸡汤研究本身的逻辑就是有问题的。随着教育的深入,这个标准差就是降低的,但这点差距却是胜败之差!因此,在人生的社会竞争中,就是这最后一点优势决定着谁是成功者。

从笔者的切身经历可以看出,孩子从小多学的重要性。干什么都会有失败,请不要在错误的统计方式下拿失败的案例说事儿。“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千百年下来的经验,不是所谓的专家凑几年数据,迎合学渣教育和西方洗脑需要做出的“鸡汤”结论就可以改变的。更何况我们可以依据其数据,抓住其中的逻辑漏洞甚至可以分析出教改的不考试不分班、教学大纲限制考试识别度,让很多顶尖的孩子失去了机会,从而得出相反的结论。

看看下面专家的评论,真正决定高度的是尖子,这个不是被平均的,到了顶尖,就如百米比赛的成绩差别,肯定比你班级里面的要小。

尖子是不能被平均的,搞平均化的统计,其实是耍科学流氓,不是傻,就是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