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奇效——欧阳卫权治疗皮肤病验案
黄连阿胶汤为伤寒名方,见于少阴病篇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为治疗邪入少阴,灼伤阴血,邪热扰心,而致失眠心烦。方中黄连泻心火,黄芩善泻里热,二者配合泻滞于心胸中之郁热;芍药散恶血,活化血分滞涩;阿胶益血润燥;最妙在于加鸡子黄一味,活血而除烦热,润燥而濡肌肤。诸药协和,能散心胸之热,而除心中之烦。临床中治疗长期失眠而阴血亏耗,心火亢盛,心中烦扰甚效。然余将此方移治皮肤诸疾,也取得良好的疗效。
验案一:江XX,女性,75岁。初诊2004年12月2日。双手脱皮、皲裂3月来诊。伴有轻度瘙痒。自搽派瑞松、尿素软膏等药未效。稍口干,睡眠尚可,稍手心热感。查:双手指脱皮,轻度肥厚,干燥皲裂。舌淡红苔薄脉细弦。考虑为皲裂性湿疹,给予黄连阿胶汤:黄连9g,黄芩8g,赤芍10g,阿胶12g,鸡子黄1枚。5剂,水煎内服。药后未再复诊。20余日后其亲属因疤痕疙瘩来诊,谓其服前药尽剂而愈,故介绍亲戚来诊。
验案二:罗XX,女性,51岁。初诊2005年4月9日。面部红斑伴瘙痒半月。外院给予抗过敏药内服及外搽激素软膏、冷冻等治疗未效。既往有肾积水病史。长期失眠,心烦甚,口干甚但不多饮,小便不尽感。舌暗红苔薄脉细。诊断:过敏性皮炎。予黄连阿胶汤:黄连10g,黄芩7g,白芍12g,阿胶12g,鸡子黄1枚。7剂内服。外搽消炎止痒霜(本院自制药)。二诊:药后红斑变淡,并诉睡眠极好,心烦口干均好转,稍口苦,舌暗红有瘀点,苔薄脉细。改方以温经汤7剂,药后红斑消退而愈,睡眠一直很好。
案三:胡xx,女性50岁,初诊2005年1月14日。面、颈部及四肢红斑瘙痒反复2年,口干,二便可。舌暗红,苔薄脉细,余予温清饮加首乌、白蒺藜、夜交藤、乌蛇,3剂。外搽羌月软膏,药后不应。再细询问症候,知其面潮红烘热感,心烦,长期夜寐差。症舌脉相参,知此乃黄连阿胶汤证也!故处方:黄连9g,黄芩7g,赤芍10g,阿胶10g(烊化),鸡子黄1枚,3剂。药后面部红斑明显消退,瘙痒消失。所称奇者患者当晚睡眠变得出奇的好,诉睡到次日天大亮方醒,中医不可思议之神奇可见一斑!患者十分高兴,遂继服前方5剂,药后皮疹瘙痒全消,睡眠很好,亦无心烦。并介绍其女儿前来看痤疮。
以上三案,可以看出,黄连阿胶汤不但治疗失眠效佳,而且移治皮肤科有关诸疾亦收良效。内科、皮肤科症虽不同,然其病机一也,方证相合,故能收效。临床体会应用此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抓住病机,方证对应。中医能否取效,方证对应很重要。昔经方大师胡熙恕氏认为方证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尖端。伤寒六经辨证,若只辨证到病在何经,尚不能处方。比如病在太阳,是用麻黄汤?抑或桂枝汤?必须继续进行方证辨证,表实者麻黄汤,表虚者桂枝汤;表实而兼烦燥则大青龙汤,表虚兼咳喘则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只要方证对应,收效即如桴鼓。但方证辨证不是简单的表面的症候相符。临床上切莫将方“证”辨证变成了方“症”辨证,前者是通过表象症状反映内在病机;后者则是简单的机械的症状相符。黄连阿胶汤反映的病机关键是机体内的阴血耗伤,心火亢盛。那么外在的症候表现呢?既可以是心烦失眠,也可以是体表皮肤因阴血耗伤无以濡润的枯燥、瘙痒、红斑。所以虽然表象症候多样,而内在病机一致,故能收效矣。日本汉方家大冢敬节氏在其《汉方治疗实际》中道:“本方目标:发疹主要见于颜面,隆起程度低而不甚显著。用指抚摸,有些粗糙,略带赤色且干燥,很少作痒,有糠状皮屑脱落,风吹或日照晒则恶化者。”即此方应用于皮病中之经验总结也。
②注意黄连用量。黄连阿胶汤主药是黄连,泻心火力著。黄芩只起相使之用,故黄连量应大于黄芩量。原方即黄连量倍于黄芩。
③注意煎服之法。本方煎服法是:先入黄连、黄芩、芍药三味,煎取汁,趁热纳阿胶烊尽,待药水凉至不烫手时,冲入一个鸡蛋黄,搅匀,分两次温服。鸡蛋黄切莫烫成蛋花,否则无效。余临床每开此方时,必详细交代病人如何煎服。不然,方虽好方,煎服不得法,必至无功。
经方皮肤科应用
欧阳卫权 广东省中医院
伤寒经方组方严谨,疗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作者在临床中,研习《伤寒论》,常将经方活用于皮肤疾患的治疗,每收奇效。今举数例,供同道参考,兼谈个人研习心得。
一、熟记经典遵经旨
使用经方,必须熟记各条经典原文,深刻体会其义,见是证用是方。方与证,前贤刘渡舟氏认为“乃是《伤寒论》的核心,也是打开大门的一把钥匙”。经方大师胡熙恕氏亦认为“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故临证用经方必须学会抓方证,方证即是规矩,是定法,不可违背。
案一:马×,男,60岁,2005年7月9日初诊。全身泛发红色风团伴瘙痒3天。来诊前在外院以西药抗过敏治疗未效。现见躯干、四肢泛发红色风团,瘙痒甚,口干、烦躁、无汗、恶寒、无发热,二便可。舌质偏暗,舌根部苔白厚微腻,脉浮稍数。诊为急性荨麻疹,处方如下:1.大青龙汤:麻黄8g,桂枝7g,杏仁8g,大枣10g,生石膏45g,炙甘草5g,生姜2片。1剂,水煎温服,嘱服后忌吹风扇、空调,宜在家休息以候,稍稍发汗。2.桂枝加葛根汤加石膏: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大枣10g,生姜2片,葛根15g,生石膏40g。1剂。嘱次日水煎温服。将息如前。
二诊:风团瘙痒明显减轻,恶寒消失、心烦已除,口干多饮,小便少,不甚通畅,舌暗,舌前部无苔,根部黄厚而剥,脉浮细稍数。处方以五苓散合猪苓汤加味:猪苓10g,茯苓12g,泽泻15g,白术10g,桂枝10g,滑石15g,阿胶7g(烊化),苡仁30g,荆芥10g,白蒺藜15g,炙甘草5g。3剂,水煎服。
三诊:风团已不再起,瘙痒消失,仅夜间轻痒,口干明显好转,小便通畅。舌暗苔少,脉浮细略弦。继以桂枝加葛根汤3剂巩固而愈。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此案患者虽主诉身起风团瘙痒,但主证是无汗、恶寒、烦躁、脉浮,当属大青龙汤方证,故用之;若汗出恶风,脉不浮而微弱,大青龙汤切莫沾唇,“服之则厥逆”,此即规矩。至于为何仅服一剂大青龙汤即改桂枝加葛根汤?亦是遵其煎服之法:“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作者预料1剂即能发汗出,患者年已六旬,不可再剂,必以桂枝汤类方继之。此亦是定法,不可违背。二诊时,口干,多饮,小便不利,脉浮,五苓散证自不待言。
案二:吕×,男,21岁,2005年3月17日初诊。发热3天,丘疹、水疱2天。曾在外院诊为感冒以打针吃药治之,发热稍减,但水疱渐出。现见头面、躯干、四肢散发较多丘疹、水疱,部分结痂。发热,测体温38.4℃,时恶寒,汗出,甚感乏力,至意识模糊,有摇摇欲坠感。无食欲,两日未进食,大便两日未解,小便黄,口干多饮,后颈部酸痛。舌稍红苔白厚,脉细弦数。诊断:水痘。处方:小柴胡汤加味(考虑病情重,故急予中药颗粒剂免煎,现折算为饮片剂量):
柴胡18g,法夏12g,党参10g,黄芩10g,大枣10g,炙甘草6g,生姜3g,葛根20g,生石膏60g,桔梗6g,板兰根15g。1剂。嘱立即开水冲服。
当日下午二诊。患者自感精神好转,未感发热,但测体温38.3℃,无恶寒,乏力感减轻,且知饥索食,意识模糊感消失。仍口干,舌稍红苔白厚,脉弦细稍数。继予前方改成水煎剂(去板蓝根,改生石膏30g、柴胡15g)。1剂,嘱患者当晚水煎服。次日三诊,精神佳,发热已退,测体温36.5℃,乏力消失,纳可,大便已畅,无恶寒、汗出,稍口干,皮疹部分好转,无新发皮疹。继予前方(改柴胡12g、生石膏25g,去葛根,加茯苓15g、苍术12g)3剂而愈。
此案实为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合病。“三阳合病,治在少阳”,本于《伤寒论》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此亦是定法,不宜违背。少阳病禁汗、吐、下,独以小柴胡汤和之,故小柴胡汤又别名“三禁汤”,即缘于此。此案诊断为水痘,现今不少中医一遇感冒、水痘等病毒感染之发热,静滴少不了双黄连、清开灵,开方即是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等苦寒清热、抗病毒,完全失却中医辨证论治之精髓,其结果必然导致中医药治疗无效而求助于西医西药。
二、症情万变重病机
将经方移治于皮肤疾患而收效,关键在于准确的辨证论治。辨证的过程是将外在的各种症状收集后进行中医的思辨,归纳出其内在的病机――证。中医能够“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相同的症状而内在病机可能完全不同;另一方面,不同的症状可能反映出内在的病机却是一致的。这需要临床医生既要熟悉经方之方证,达到熟烂于胸,脱口而出;又要学会匠心独运,独具慧眼,于繁杂症状表象中把握其内在真正的病机,真正掌握“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妙。
案三:胡×,女性50岁,2005年1月14日初诊。面、颈部及四肢红斑瘙痒反复2年,口干,二便可。舌暗红,苔薄脉细,余予温清饮加首乌、白蒺藜、夜交藤、乌蛇,3剂。外搽羌月软膏,药后不应。再细询问症状,知其面潮红烘热感,心烦,长期夜寐差。症舌脉相参,知此乃黄连阿胶汤证也!故处方:黄连9g,黄芩7g,赤芍10g,阿胶10g(烊化),鸡子黄1枚,3剂。药后面部红斑明显消退,瘙痒消失,当晚睡眠非常好。遂继服前方5剂,药后皮疹瘙痒全消,诸症愈。
《伤寒论》少阴病篇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可知黄连阿胶汤为治疗邪入少阴,灼伤阴血,邪热扰心,而致之心烦失眠。但对于此案中长期红斑瘙痒性皮病是否亦有效?关键在于仔细诊察其内在病机是否一致。黄连阿胶汤反映的病机关键是机体内的阴血耗伤,心火亢盛。那么外在的症候表现呢?既可以是心烦失眠,也可以是体表皮肤因阴血耗伤无以濡润的枯燥、瘙痒、红斑。所以虽然表象症候不同,而内在病机一致,故能收效。日本汉方家大冢敬节氏在其《汉方治疗实际》中道:“本方目标:发疹主要见于颜面,隆起程度低而不甚显著。用指抚摸,有些粗糙,略带赤色且干燥,很少作痒,有糠状皮屑脱落,风吹或日照晒则恶化者。”即此方应用于皮病中之经验总结。
案四:杨×,女性,51岁,2005年5月13日初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史13年。一直在风湿科、内科经中西医诊治,现服强的松10mg/日。四肢关节痛、颈、背痛不能缓解已2年余。现双肘、腕、指关节及双膝、踝关节疼痛、颈、背痛。稍怕冷,纳可,口稍干不欲饮,饮则喜温,小便少。舌暗红苔白,脉沉细。余予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柴胡10g,桂枝9g,干姜4g,黄芩10g,甘草5g,花粉15g,牡蛎20g(先煎),当归10g,白芍10g,川芎4g,茯苓15g,白术10g,泽泻10g,葛根12g。7剂。患者服后感觉效果好,诸症减,又自购药服12剂。
二诊,药后明显好转,四肢关节及颈背痛基本消失,不觉怕冷,精神较佳,舌暗红苔中黄脉细。前方加生石膏20g。7剂。
三诊、四诊,继服前方。
五诊,2005年7月15日。关节痛全消,无其它不适,精神佳。遂改强的松为5mg/日。前方继服,现仍在观察中。
按: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为治热郁少阳,枢机不利,又兼水饮内伏之病变。刘渡舟氏谓方证当属“既有少阳热象,又见太阴脾寒,即少阳病兼阴证机转者”,此说甚为恰切,便于指导临床使用。胡熙恕氏以此方合当归芍药散治疗SLE属血虚水盛、邪郁少阳证者多有效。余临床观察SLE经西药激素控制稳定后常现本方证,依证用药确有效验。
三、无效总是辨未精
中医诊病,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缺一不可。临床须详细诊察,细心收集中医症候,稍不慎,就有可能导致辨证一环有误,接连导致方药一环错误,最终导致临床无效。
案五:余×,女性,23岁。2004年12月27日初诊,皮肤红色斑丘疹、丘疱疹伴瘙痒反复1年,加重泛发全身半月。外院诊断为湿疹,以中西药多次治疗未效。余初予温清饮加荆芥、连翘、苡仁,3剂不应。二诊改用朱仁康氏乌蛇驱风汤加减,4剂,并配合抗过敏西药,仍未取效。患者遂转他医求治。给予西药数种抗过敏及清热解毒、利湿之中药,亦未得效,且皮疹瘙痒更甚。四诊时再来余处求治。余细心诊察,详加询问,见全身泛发红斑、丘疹、丘疱疹,瘙痒剧烈,伴刺痛。四肢皮疹尤甚,伴肿胀,扪之热,略有渗液。自感微恶风,稍汗出,口干多饮,饮不解渴,身重乏力,心烦,夜寐不宁,纳差,二便尚可,月经到期未至,稍有腹胀,舌淡,苔白微腻,脉浮细稍数。至此,余恍然醒悟:此五苓散方证也!遂书五苓散与猪苓汤合方:猪苓12g,茯苓30g,泽泻12g,苍术12g,桂枝10g,苡仁20g,滑石15g,阿胶9g(烊化),益母草15g,香附6g。2剂。外用消炎止痒洗剂(本院自制药)外洗,不再用任何西药。2日后复诊,皮肤瘙痒刺痛及四肢肿胀均见好转,口干渴饮明显减轻。遂守前方加减调治半月而愈。
此案初诊、二诊均未详察,导致辨证不准。温清饮(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适用于里热盛而兼血虚;乌蛇驱风汤适用于风热盛于表而渐入于里。而此案实表热而夹里饮之证。《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其症微冷、汗出、饮不解渴、心烦、寐不安、脉浮数等皆辨证眼目(虽无明显小便不利,但五苓散证已彰显)。故中医临证,若药不中鹄,必是辨证未精详,方证未对应,须重新详加诊察,尤其注意问诊。本案正是问及“烦渴多饮,饮不解渴”方恍然醒悟而得五苓散方证。若不细问,不善于问,很多提示方证的重要信息就会被漏掉,导致处方用药无效。同时,从此案中也可见使用经方之意趣盎然的一面――辨出方证即是治疗。昔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氏迷醉于汉方的诊断即是治疗,是善用汉方也!
欧阳卫权先生医案
一、带状疱疹发热以桂枝加葛根汤、芍药甘草汤治愈案:
胡xx,女性,50岁,初诊05年7月12日。以发热、右腰腹部带状成簇丘疹、水疱疼痛1天来诊。昨日出现发热,恶寒,并见右腰腹部起带状成簇丘疹、水疱,疼痛。今日上症加重,遂来就诊。现发热,T38.2℃,伴头痛、颈背痛,右腰腹起水疱疼痛,头汗出,口不干,欲呕,稍咽痛,胃纳减,二便可。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浮细。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一直服用降糖、降压药物,控制尚可。此太阳中风,表郁不解,故发寒热、汗出;又邪郁肝经,不得宣泻,故肝经循行处水疱疼痛而作。余并处两方。先予桂枝加葛根汤以解表:桂枝10g,白芍10g,大枣10g,炙甘草6g,葛根15g,生姜2片,1剂。嘱当晚水煎温服,覆被以候微汗出。次予芍药甘草汤合瓜红草方加味:白芍30g,甘草10g,全瓜蒌30g,红花7g,桔梗15g,苍术10g,茯苓10g,1剂。嘱次日上午水煎服。外用入地金牛酊调新癀片外敷。
二诊05年7月13日。诉昨晚7时许服药,10时体温即降,T37.3℃。今晨体温即复正常。恶寒、头痛、颈背痛、欲呕诸症均消失,精神转佳,右腰腹部水疱疼痛减轻,口不干,二便可,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细。继以第二方加量予之;白芍60g,甘草15g,全瓜蒌40g,红花7g,苍术15g,茯苓15g,桔梗30g,3剂。
后未再复诊。10月份患者带其女前来看痤疮,问及此事,诉服前药3剂已愈,遂未再复诊。
二、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以芍药甘草汤、四逆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生姜汤治愈案:
陆xx,男,70岁,当年抗美援朝老兵。因左腰腹部疼痛1月余于2005年9月5日来诊。有高血压、肺心病史。2月前因肺心病发作入院抢救,住院期间突起左腰腹部大片水疱,痛如火燎。经中西医等多方治疗1月余,疼痛不解,且异常剧烈,日夜发作。痛甚时折腰缩腿、以头撞墙亦不可忍。虽曲马多等多种止痛药亦难求得数小时之舒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剧烈如此,实属罕见。现疼痛剧烈如前,面色晦暗无华,气促。怕热,喜吹风扇及空调,尤喜冷风直吹痛处方觉稍舒适,口干多饮,喜冷饮,汗出多如水,夜尿多,3-4次/晚,大便干结,需用手挖始通,胃纳少,乏力。查:左腰腹部两处浅在溃疡约半个手掌大,其余皮疹均结痂。舌质淡暗,苔中灰黑而润。切其脉,弦劲搏指而数,左脉稍细。邪郁肝脉,不得宣泻,故肝经循行处水疱疼痛而作。芍药甘草汤合瓜红草方加味:白芍60g,甘草15g,全瓜蒌40g,红花7g,桔梗20g,3剂。外用制马钱子5g,甘草5g,白醋浸泡2小时后外搽。溃疡处以消炎油纱换药。
二诊~三诊05年9月8日。疼痛略有松动,汗出多明显减少,时心慌、气促,小便多,大便仍结。前方合麻子仁丸加减。
四诊:05年9月12日。精神略好转,大便已通畅,疼痛略缓仍剧烈异常,发作时疼痛难忍欲死。余症同前。细察其舌脉,思量再三,断定此乃真寒假热证也!虽汗出、口干喜冷饮,喜吹冷风,脉弦数似属实热之象;然淡暗之舌、苔白中灰黑而润,满口津液而滑,则非实热得以解释,必是其内阳虚真寒之象。且观其面,晦暗无华;见其形,动则喘促;察其汗液,清稀如水;检视前医处方,皆板蓝根、蒲公英、紫草等寒凉之药,但了无寸功。故阳虚真寒证明矣!遂处方以大剂量芍药甘草汤合瓜蒌红花甘草汤(《医旨绪余》治胁痛方)合大剂量四逆汤:芍药60g,甘草20g,全瓜蒌40g,苍术15g,茯苓15g,熟附子30g(先煎),2剂。
五诊:05年9月15日。疼痛范围明显缩小,后腰疼痛缓,腹部仍甚,前方加台乌30g,干姜15g。2剂。
六~九诊。病情反复,疼痛又剧烈,但自服此方后精神日渐转佳,不再气促、心慌,食纳增,二便正常,汗已收,渴饮减,且不再怕热吹风扇,唯疼痛难解。此病重药轻,非重剂不能见功。故前方重其剂:芍药60g,甘草30g,全瓜蒌40g,苍术15g,茯苓15g,熟附子60g(先煎以不麻舌为度),干姜30g,台乌60g,桃仁10g。
再诊:其后上方连续服用20余天。至05年10月12日,疼痛基本消失,偶有针刺样皮肤痛,时阵发瘙痒,外搽药马钱子、甘草醋剂能止。精神佳,无气促、心慌,血压稳定在120~135/75~85mmHg(未再服降压药)。食纳好,二便通畅,舌淡暗苔白润,脉弦而和缓。
前方附子减至30g,台乌30g,加入全虫6g(研末冲服),蜈蚣2条(研末冲服)。服药后出现阵发性剧痒,遂去全虫、蜈蚣,而疼痛又反复。先后改方芍药甘草汤合大黄附子汤、肾气丸合大黄牡丹汤、真武汤,其效欠佳。
05年11月29日再诊。患者近日疼痛增,少腹部疼痛为著,按之则舒,腰痛时有但不甚,伴阵发性腹部瘙痒,大便两日未解,四肢冷而麻木感,汗出,无心慌、气促,舌淡暗苔白润,脉弦稍数。仍是虚寒内甚,气血违和,气滞血瘀所致。改方当归芍药散合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10g,川芎10g,茯苓15g,泽泻20g,白芍50g,台乌30g,元胡15g,小茴香6g,五灵脂10g,蒲黄10g,桃仁10g,红花10g,3剂。
再诊,05年12月2日。药后腰腹部疼痛均减,腰部疼痛甚于腹部,大便稍干,四肢麻木消失。舌脉同前。腰者肾之府,肾阳不足仍宜温之。前方合新定白术汤加减:当归10g,川芎10g,茯苓15g,泽泻20g,白芍50g,台乌30g,元胡15g,小茴香6g,五灵脂10g,蒲黄10g,桃仁10g,红花10g,熟附子30g(先煎),白术60g,杜仲30g,3剂。
再诊:05年12月5日,腰腹部疼痛大减,阵发性瘙痒亦基本消除,大便通畅,舌脉同前。少腹乃厥阴肝经所在,肝寒宜暖厥阴。前方再合吴茱萸生姜汤(吴茱萸9g,生姜20g)。药后疼痛基本消失,精神食纳均佳,且每入冬必发作之肺心病,今冬杳然无踪影。继守方巩固之。
三、带状疱疹神经痛兼荨麻疹、奔豚以苓桂枣甘汤治愈案:
尹xx,女性,49岁,初诊05年10月17日。9月底因右腰背部水疱疼痛在他医处求治,诊断:带状疱疹。以中西药治疗后水疱结痂,疼痛不甚,但药后皮肤起风团瘙痒,且自感有气自腹部上冲至胸、喉部,腹部挛急则有上冲,颇为不舒。伴微恶风,汗出,头晕,足软乏力,夜间有发热感。舌淡暗苔白脉弱。里饮上冲,奔豚发作,故予苓桂枣甘汤:桂枝10g,大枣30g,茯苓15g,炙甘草7g。3剂。
二诊05年10月20日。气上冲感消失,头晕、乏力及风团瘙痒亦明显好转,睡眠精神转佳。喉部略有阻塞感,舌脉同前。继以前方3剂而愈。
四、成人水痘高热以小柴胡汤治愈案:
梁xx,男性,20岁。05年12月9日晚。发热4天,身起水疱2天来诊。前医诊断:成人水痘。当时体温37.5℃。处方以板蓝根、大青叶、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治疗2日未效。发热升至39.5℃,病情加重,遍身散发水疱。由急诊转来诊治。现见:头面、躯干、四肢均散发较多丘疹、水疱,部分结痂。头面部皮疹多,面垢油腻。精神差,疲乏困倦,发热甚,测T39.5℃,伴恶寒,头痛,唇干,稍咽痛,纳少,大便烂,小便稍黄。舌淡红,苔稍黄而润,脉弦细数。此三阳合病,恶寒者,太阳未解;脉数溲黄者,热入阳明;乏力纳少咽干脉弦者,少阳邪郁。“三阳合病,治在少阳”,故予小柴胡汤加味:柴胡25g,法夏10g,党参10g,大枣20g,炙甘草6g,生石膏60g,葛根20g,桔梗10g,板蓝根10g,生姜2片。1剂。外用三黄洗剂。
二诊05年12月10日。次日再诊,发热已退,测T37℃,精神好转,诸症均减。舌淡红苔薄黄润,脉弦细。继守前方:柴胡20g,法夏10g,黄芩10g,党参10g,大枣20g,炙甘草6g,生石膏45g,葛根20g,桔梗10g,板蓝根10g,苡仁20g,生姜2片。3剂。
三诊05年12月12日。体温正常,未再发热。精神转佳,食纳增,水疱大部分结痂,舌淡红苔稍黄根厚右脉弦。守前方加减:柴胡15g,法夏10g,黄芩10g,党参10g,大枣20g,炙甘草6g,生石膏30g,苡仁30g,生姜2片。3剂而愈。
五、黄汗以桂枝加黄芪、苦酒汤治愈案:
车xx,女性,25岁,初诊05年9月8日。双腋窝出黄色汗液1周来诊。平素怕冷,汗出,舌淡红,苔薄,脉浮细。表虚不固,邪留肌肤,而为黄汗。予桂枝加黄芪汤再加苦酒: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大枣20g,北芪20g,醋2匙。5剂。
二诊,05年9月20日。黄汗明显减少,舌淡红苔薄脉细,继守前方7剂而愈。
六、白癜风以当归四逆汤好转案:
欧XX,女性,34岁。初诊05年7月2日。面、背部白斑6年。初发时曾外院服药好转,不久再发并渐次扩大增多。现白斑仍在扩大,面部有白斑数片,大小不一,背部一处白斑4x6cm大小,白斑周缘色素沉着。平素手足厥冷、身怕冷、无汗。睡眠欠佳,月经正常,稍口干,不欲饮,二便可,纳稍差,舌暗红,苔薄,脉细弦。此为血气虚滞于内,荣卫不利于外。予当归四逆汤合阳和汤加减:当归15g,桂枝6g,白芍10g,麻黄6g,干姜4g,熟地30g,鹿角霜20g,沙苑子60g,白蒺藜30g,首乌30g,稀签草15g,甘草6g,7剂。外搽白蚀酊。
二诊:05年7月12日。怕冷及睡眠好转,身有少许汗出。右额部白斑中部分色素岛出现,口干,喉中有痰不多,偶咳,舌暗红,苔薄微腻,脉细弦。药已中鹄,前方加细辛3g,木通6g,大枣10g,7剂。
三诊05年7月20日。药后怕冷及睡眠已明显好转,右额部白斑大部分变黑。左眉及背部白斑中亦见部分黑点出现。精神转佳,已有汗出,喉中痰消,无咳嗽,舌稍红,苔薄微黄,脉细弦。守方再服10剂。
四诊05年7月30日。右额部白斑基本被黑点覆盖,其余白斑中均见大量黑点出现。舌暗红,苔薄,脉细弦。前方再加田七末3g冲服,10剂巩固。后未再复诊。
七、手足多汗、厥冷症以四逆散治愈案:
陈xx,男性,18岁。初诊05年8月19日。手足红斑水疱瘙痒反复多年来诊,每年夏季均发作。平素有手足厥冷及多汗甚,因此烦恼多年而无有效办法。舌淡红,苔薄,脉细弦。此为少阴枢机不利,阳为阴郁,治当解郁通阳,且“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予四逆散合六味地黄汤:枳实10g,白芍10g,柴胡10g,炙甘草10g,山萸肉10g,生地15g,淮山10g,茯苓10g,泽泻10g,丹皮10g,7剂,水煎内服。外用荆芥30g,防风30g,水煎外洗。另予乌贼骨粉搽手足。
二诊,05年8月27日。手足已温,且干燥无汗出,双手脱皮,不痒。舌脉同前。继守前方10余剂而愈。
八、面赤以调胃承气汤治愈案:
叶xx,女性,13岁。初诊05年8月18日。面部发红反复1年。每月发作1-2次,每次持续1周至10日不等,伴面部发热刺痛感,甚是不适。曾多次就医未效。余诊得其形体较壮实,且长期大便干结,口干,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此乃阳明胃热上熏也,正所谓“面色缘缘正赤者,此阳气怫郁在表”。故予调胃承气汤:大黄颗粒1包,芒硝颗粒1包,炙甘草颗粒1包,4剂。
二诊05年8月20日。才服药2剂,面部红斑即好转很多,大便已畅。继予5剂以巩固。
带状疱疹经方辨证
带状疱疹属于中医“蛇串疮”、“火丹”、“火带疮”、“缠腰火丹”等范畴。古籍记载颇多,多认为本病因心肝风火、或肺脾湿热所致。如《医宗金鉴》:“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干者……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若腰肋生之,系肝火妄动,宜用柴胡清肝汤治之。”现临床辨证,亦常遵循此观点。作者在多年临床中,研习《伤寒论》,遵循六经辨证规律,常将经方活用于皮肤疾患的治疗,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对于带状疱疹的辨证论治,作者认为,仍不出六经轨范。大体而言,如病初起,有寒热,则常在太阳、或转入少阳、或呈三阳合病,麻黄、桂枝、柴胡剂诸方主之;亦有太阳病不解,转入阳明者,热从湿化,湿热相合,则以茵陈蒿汤主之;甚或下焦蓄血、瘀热互结,少腹部疼痛甚,大便难,则可以桃核承气汤攻之,或茵陈蒿汤合桃核承气汤,湿热瘀结一并攻之;虚人常现太阴症候,如脾虚便溏,可用理中;阳虚肢冷,则在少阴,必用四逆汤救之;又或厥阴血寒,则以当归四逆汤,甚或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之。以下略举数例,请教于同道。
一、桂枝加葛根汤方证
胡xx,女性,50岁,2005年7月12日初诊。以发热、右腰腹部水疱伴疼痛1天来诊。现发热,测T38.2℃,伴头痛、颈背痛。右腰腹起带状成簇水疱,疼痛较剧,头汗出,口不干,欲呕,稍咽痛,胃纳减,二便可。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浮细。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一直服用降糖、降压药物,控制尚可。此太阳中风,故先宜汗解。余并处两方。先予桂枝加葛根汤以解表:桂枝10g,白芍10g,大枣10g,炙甘草6g,葛根15g,生姜2片,1剂。嘱当晚水煎温服,覆被以候微汗出。次予瓜蒌红花甘草汤和芍药甘草汤加味:全瓜蒌30g,红花7g,白芍30g,甘草10g,桔梗15g,苍术10g,茯苓10g,1剂。嘱次日上午水煎服。外用入地金牛酊调新癀片外敷。患者当晚7时许服药,10时体温即降至37.3℃,安然入睡。次日恶寒、头痛、颈背痛、欲呕诸症均消,精神转佳,右腰腹部水疱疼痛亦减。继以第二方加量予之;白芍60g,甘草15g,全瓜蒌40g,红花7g,苍术15g,茯苓15g,桔梗30g,3剂。后未再复诊。10月份患者携其女前来看痤疮,问及此事,诉前药尽剂而愈,故未再复诊。
按:带状疱疹初起,若伴发寒热,常现太阳表证。邪在表者,宜先解表,表解方可清(攻)里,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青龙汤等方均有适证应用的机会;亦有太阳病不解,而转入少阳者、或者呈现三阳合病者,小柴胡汤正是对的之方。此患者初起发热、恶寒、汗出、头痛、项背强痛不适,正如《伤寒论》第14条所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故予桂枝加葛根汤一剂以解表,表解而热退痛减。
二、芍药甘草汤方证
黄xx,男性,47岁。2006年8月24日初诊。起病5天,右臀至大腿外侧出现大片带状成簇水疱,疼痛剧烈。外院以西药抗病毒、止痛等治疗,无明显改善。口苦不干,二便可,舌偏暗,苔中白,脉沉细。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糖尿病史。予芍药甘草汤合瓜红草方加味:瓜蒌60g,红花10g,甘草20g,白芍60g,全虫7g,蜈蚣2条,苍术15g,茯苓15g,桔梗30g,2剂。外用紫金锭醋调外敷,甘马醋剂(作者经验,以炙甘草3g,制马钱子3g,白醋50ml浸泡,2小时后蘸液外搽痛处)外搽。两剂后,疼痛减轻,水疱渐干涸。前方加牛膝30g,全虫加至9g。再服2剂,疼痛若失,守方3剂而愈。
按:《伤寒论》第29条曰:“伤寒脉浮……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可知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或腹挛痛,其效如响,故别名又谓去杖汤,谓药尽即可弃杖而行,盛赞其功也。瓜红草方(瓜蒌、红花、甘草)乃黄古潭氏治胁痛方(见《医旨绪余》胁痛条下)。余临床常此二方合用,酸甘缓急,润燥散结,活血止痛,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收效甚速,妙不可言。临床使用此合方时,宜随证加减,如本病多夹有湿,故苍术、茯苓不可或缺,常加之;热甚者加板兰根;湿热者加茵陈或合茵陈蒿汤;寒湿者加藿香正气散,或迳用小柴胡汤合藿香正气散亦宜;阳虚寒者加附子、干姜;阴虚热者合一贯煎;头部加白芷、川芎、蔓荆子;上肢加姜黄;下肢加牛膝;痛甚加全虫、蜈蚣等等。另,案中桔梗一味,取其止痛之功。《神龙本草经》谓其“主胸胁痛如刀刺”,《本草经疏》亦谓:“伤寒邪结胸胁,则痛如刀刺,(桔梗)辛散升发,苦泄甘和,则邪解而气和,诸证自退矣。”可知桔梗性味辛、苦,具有散邪解毒通利之功,凡邪结胸胁之痛,皆可用之取效。余常在带状疱疹辨证方药中,加桔梗一味,确有效验。
三、四逆汤方证
李xx,女性,49岁,初诊2006年8月14日。40天前左腰腹部出现红斑疹、水疱,疼痛不显。外院诊断:带状疱疹。经中、西药治疗后皮疹消退。但20天前原皮疹处出现疼痛,并逐渐加重。外院给予止痛、营养神经等西药治疗未效。现疼痛甚,平素易疲劳、怕冷,汗出,形体偏胖,胃纳欠佳,二便尚可。舌淡红,苔薄润,脉沉细。予四逆汤合瓜蒌红花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加减:全瓜蒌40g,红花10g,白芍60g,苍术15g,茯苓15g,熟附子15g,桔梗20g,全虫6g,蜈蚣2条,炙甘草10g,3剂。外用甘马醋剂。二诊时疼痛已减轻许多,且怕冷、疲劳诸症均好转,纳增,前方继服7剂,疼痛消失而愈。
按:带状疱疹多谓因肝经湿热,或肝经火毒为患,常以龙胆泻肝汤、柴胡清肝汤诸方,以清泄肝经湿热、郁火为治。然作者临床观察,此病实证、热证者虽多,而虚证、寒证者殊非少见。带状疱疹常发于年老体弱患者,或适逢过度劳累、感冒体虚、或常服它药抑制免疫力之时。邪气总由虚处而入,故《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其一也;其二,人之体有老少强弱之分,其少而强者,虽一时之虚而感邪,而体本不虚,邪从实化、热化,则龙胆泻肝汤、柴胡清肝汤自是对的之方;若老而弱者,机体不能奋起抗邪,必现虚证、寒证。若再过用寒凉,必戕伐正气,助纣为虐。作者临床经验,阳虚阴盛者,必加用附子、甚或四逆汤以扶阳破阴,散寒止痛,方可取得佳效。例如本案,来诊时正值八月炎暑,何敢动用大辛大热之附子,不惧其热乎?中医一贯强调“有是证用是药”,患者平素体胖而弱,怕冷、汗出、疲劳,舌润,脉沉细,一副阳虚阴盛之象;且初病时不痛,廿日后疼痛再显,正是少阴元阳匮乏,鼓动无力,不能尽驱余邪。故于方中加入附子,取四逆汤意,以复其阳气,散其阴寒,则疼痛立除,取得很好的疗效。如何运用四逆汤?前贤郑钦安、吴佩衡、范中林等均有丰富的辨证运用经验。作者参酌体会,除典型的四逆汤证外,以下症候如:神情倦怠、畏寒、汗出肢冷、口不渴,或渴而不思饮、大便溏、或大便难而腹无所苦、夜尿多、舌淡白、脉弱等,均为辨证应用四逆汤证之眼目,不可不察。
四、当归四逆汤方证
马xx,女性,45岁。2004年12月2日初诊,右下肢起水疱疼痛半月。前医以板蓝根、苡仁等清热利湿中药及西药抗病毒、止痛等治疗,水疱已结痂,但疼痛未缓解。平素怕冷甚,手足冰冷,无汗,精神可,服前药后食纳转差,二便可,舌淡暗,苔薄,脉沉细微,需重按始得。予当归四逆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加减:麻黄8g,熟附子20g,细辛3g,当归12g,桂枝10g,干姜9g,牛膝9g,大枣40g,2剂。药后疼痛明显减轻,怕冷、纳差诸症均好转。守方再服5剂,疼痛完全消失。患者十分高兴,谓不但带状疱疹治愈,连多年怕冷、手足冰凉之患亦愈。
按:《伤寒论》第351条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患者长期手足冰冷,脉沉细而微,正属厥阴血虚寒厥之证。前医不察,仍守清热解毒、利湿之法,过用寒凉,不但未能取效,且伤人脾胃,导致食纳转差。今取当归四逆汤以温通血脉,散寒止痛。配合四逆汤扶阳温里,兼取麻黄、细辛辛散走窜,开少阴之表,使邪有去路,故数剂得效。
五、柴胡桂枝汤方证
吴xx,女性,54岁。2006年7月10日初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已1年半。先后多家医院求治,无明显改善。现左胸胁、左肩背部疼痛,左上肢疼痛、麻木不适,口不干,纳可,夜寐尚可,舌稍红,苔薄,脉沉细。予一贯煎加减,3剂,无变化。二诊改予傅青主治肩痛方化裁:当归30g,白芍60g,柴胡10g,茯苓10g,秦艽7g,羌活7g,陈皮5g,法夏10g,熟附子5g,白芥子6g,桃仁10g,红花10g,蜈蚣2条,全虫7g,桔梗15g,前后服14剂,左上肢及肩臂疼痛、麻木明显减轻,但左胸胁、左背部疼痛仍无明显改善。2006年7月31日再诊,患者形体瘦小,神情郁郁,言多琐症。左胸、胁、背间疼痛,时胀痛、刺痛,有走窜。遂改予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党参10g,法夏10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元胡30g,五灵脂15g,川楝子5g,生姜3片。2剂。服后疼痛大减,再守方加减7剂。1月后以过敏性皮炎来诊,知前症已愈。
按:《伤寒论》第146条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此方为发表和里兼施之剂,为治太、少两感之虚证。用于杂病,实则有补脾胃、和表里、通三焦、升津液、和阴阳之功效。又《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附方(二):“《外台》柴胡桂枝汤,治心腹卒中痛者。”《类聚方广义》亦曰:“又治疝家腰腹拘急,痛连胸胁。”可见柴胡桂枝汤之治肢节烦疼、心腹、胸胁诸痛,大要在于其具和解少阳枢机之能。少阳枢机不利,肝气郁结,气血违和,故见情志不舒,胸胁背间疼痛,或胀、或走窜。本方舒肝、调气,兼和血脉,故用之得效。
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验一则
欧阳卫权 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
陆某某,男,70岁,当年抗美援朝老兵。因带状疱疹疼痛于2005年9月5日来诊。有高血压、肺心病史。2个月前因肺心病发作入院抢救,住院期间突起左腰腹部大片水疱,痛如火燎。经中西医等多方治疗1月余,疼痛仍异常剧烈,日夜发作。痛甚时折腰缩腿、以头撞墙亦不可忍。虽曲马多等多种止痛药亦难求得数小时之舒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剧烈如此,实属罕见。现表现为疲倦乏力,面色晦暗无华,气促,时心慌。怕热,喜吹风扇及空调,尤喜冷风直吹痛处方觉稍舒适。口干多饮,喜冷饮,汗出多如水,夜尿多,3~4次/晚,大便干结,需用手挖始通,胃纳少。查:左腹至后腰部呈带状暗红色斑及痂皮,有两处浅在溃疡约半个手掌大。舌质淡暗,苔中灰黑而润。切其脉,弦劲搏指而数,左脉稍细。此为邪郁肝脉,肝脉急而不得疏泄,故肝经循行处疼痛而作。予芍药甘草汤合瓜红草方加味:白芍60g,甘草15g,全栝楼40g,红花7g,桔梗20g,3剂。外用制马钱子5g,甘草5g,以醋浸泡2小时后外涂,溃疡处以消炎油纱换药。
药后疼痛略有松动,汗出多明显减少,时心慌、气促,小便多,大便仍干结。前方再合麻子仁丸加减,大便已通畅。疼痛略缓,但仍剧烈,发作时疼痛难忍欲死,余症同前。细察其舌脉,思量再三,断定此乃真寒假热证也!虽汗出,口干喜冷饮,喜吹冷风,脉弦数似属实热之象;然淡暗之舌,苔白中灰黑,满口津液而润,则非实热得以解释,必是其内阳虚真寒之象。且观其面,晦暗无华;见其形,动则喘促;察其汗液,清稀如水;检视前医处方,皆板蓝根、蒲公英、紫草等寒凉之药,但了无寸功。故阳虚真寒证明矣!遂处方以大剂芍药甘草汤合栝楼红花甘草汤(《医旨绪余》治胁痛方)合大剂四逆汤:芍药60g,甘草20g,全栝楼40g,苍术15g,茯苓15g,熟附子30g(先煎),2剂。疼痛范围明显缩小,后腰疼痛缓,腹部仍甚,前方加台乌30g,干姜15g,2剂。
病情反复,疼痛又剧烈,但自服此方后精神日渐转佳,不再气促、心慌,食纳增,二便正常,汗已收,渴饮减,且不再怕热及吹风扇,惟疼痛难解。此病重药轻,非重剂不能见功。故前方重其剂:芍药60g,甘草30g,全栝楼40g,苍术15g,茯苓15g,熟附子60g(先煎以不麻舌为度),干姜30g,台乌60g,桃仁10g。
上方连续服用20余天,至2005年10月12日,疼痛基本消失,偶有针刺样皮肤痛,时阵发瘙痒,外涂药马钱子、甘草醋剂能止。精神佳,无气促、心慌,血压稳定在120~135/75~85mmHg(未再服降压药)。食纳好,二便通畅,淡暗之舌略现红润,苔白而润,脉弦而和缓。继续服药巩固。
带状疱疹之疾多谓肝经湿热或肝经火毒为患,常以寒凉之龙胆泻肝汤诸方清泄肝经湿热郁火,后期又多谓气滞血瘀,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然人之体有老幼强弱,病之势有寒热虚实,只持一端,守其常,不知其变,不可谓良医。本案患者因肺心病抢救期间发作带状疱疹,即使水疱累累,痛如火燎,亦不可不顾及正虚而滥用寒凉,况且本案表现真寒假热之象,更显扑朔迷离,临证尤须详加诊察,细心辨证。后以大剂四逆汤而起阴寒沉痼,终使顽痛得减,病势得转,且心慌、气促等高血压、肺心病诸症亦一并消失,实“治病求于本”之必然结果。
经方治皮肤病举隅——兼谈中医凉药滥用及盲目“中西医结合”弊习
欧阳卫权 广东省中医院
《伤寒论》经方药简效宏,历验不爽。余将其活用于皮肤疾患,若辨证准确,方证对应,常获佳效。
今举皮肤病案例数则,皆前医滥用寒凉、盲目“中西医结合”未效,经辨证纠偏得愈者。然此种凉药滥用及盲目“结合”之弊习,临床已司空见惯,不能不令人慨叹。
对滥用凉药现象,江西万友生老中医曾痛斥其害:“不少人以为流感是热性病,所以要用凉药治疗。初时还以辛凉为主,银翘、桑菊广为运用,后来渐至苦咸大寒板蓝根等。理由是它们可以抑制病毒生长。至今国内感冒药市场为寒凉药占领。结果是,大量的可用辛温解表的麻黄汤,一二剂治愈的风寒感冒患者,却随意用寒凉药,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酿成久咳不已,或低烧不退,或咽喉不利等后果。临床屡见不鲜,而医者,患者竟不知反省。”
现在临床常见到的是:一遇高热,静脉滴注少不了清开灵、双黄连,谓能退烧;一见感冒,开方就是板蓝根、大青叶,谓能抗病毒;若是炎症,黄芩、黄连、知母、公英、蛇舌草,摇笔即来,谓能抗菌消炎。其结果,适得其反。于是不得不求助于西医西药,如清开灵加退热药、板蓝根加抗病毒药、黄芩黄连加抗菌药,习用既久,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并谓此乃“中西医结合”。而诸般疾病,小到头疼发热,大到急危重症,病病都需“中西医结合”——中药加西药!如此“结合”,尽失中医辨证论治之精髓,抹杀中医临床之疗效,自甘中医从属地位。时至今日,中医临床水平日趋下降已经成为中医界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如此盲目而泛滥的“中西医结合”有关!
成人水痘高热案
李某某,女性,20岁。2006年1月13日晚初诊。发热4天,身起水疱2天来诊。外院诊断成人水痘,给予清开灵静脉滴注及西药治疗未效。发热升至39.5℃,病情加重,由急诊转来诊治。现见:头面、躯干、四肢散发多量丘疹、水疱,部分结痂。精神差,疲乏困倦,时寒时热,汗出,头晕,咽痛咽干,口干苦,纳少,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数。予小柴胡汤加味(免煎颗粒,现换算成饮片剂量):柴胡24g,法半夏12g,党参10g,大枣10g,生石膏60g,桔梗12g,炙甘草6g,生姜6g,1剂。嘱病人当即开水冲服,门诊留观。1小时后再诊,发热减退,体温38.6℃,患者自觉精神好转,头晕、咽干咽痛稍减。继予前方1剂,嘱次日煎服。
次日再诊,发热已退,体温36.7℃,诸症均减。前方略作调整,再服4剂而愈。
按:本案初起寒热,病在表,而用寒凉清里之清开灵,即属误用!据余临床观察,成人水痘初起类似感冒症状,伴见丘疹、水疱。经不恰当中西医治疗后多转为少阳小柴胡汤方证。表现为时寒热(时有体温39℃以上之高热),口干或苦,咽痛,乏力,纳差,脉弦等,此典型少阳小柴胡汤症也,以小柴胡汤即可应手起效。亦有呈三阳合病者,病由太阳未罢入少阳,又兼阳明之热,可见恶风(或寒),项强痛,口渴,心烦,舌红苔黄等。三阳合病,治在少阳,而忌汗、吐、下诸法,仍以小柴胡汤取效。临床可略作加减,如项强痛加葛根,口渴烦躁加生石膏,咽痛甚加桔梗,咳嗽咳痰加栝楼、杏仁、橘红等。切忌大队苦寒清热解毒之板蓝根、大青叶、黄芩、黄连诸药,这类药虽谓能抗病毒,实则中药西用,于事无补。
慢性荨麻疹案
欧某某,女性,52岁。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二月,于2006年1月20日来诊。前医先后予开瑞坦、扑尔敏、苯海拉明等抗过敏西药及中药汤剂治疗,效果不显。至1月19日,风团发至遍身,瘙痒剧烈。急来我院急诊,给予地塞米松、清开灵静脉滴注及苯海拉明、维丁胶性钙等抗过敏治疗。当晚风团瘙痒稍缓,但次日又甚,遍身红色大小不一风团,风团起时皮肤灼热而痒。然仔细询问,得知其素来怕冷,每至经期则发背冷,苦无良法可除。察其面色倦怠无华,颜面轻度浮肿,疲劳感甚,手足冷,舌淡暗苔白润,脉沉细稍数。此非热证,乃阳虚里寒,内有水饮之证!清开灵一类寒凉药物焉能中的?疏真武汤加干姜4剂:白术10g,熟附子5g,茯苓15g,白芍10g,干姜5g,生姜2片。
药后风团瘙痒全消,且怕冷疲劳诸症明显减轻。守方继服9剂巩固。3月1日以它症来诊时,风团一直未发,且精神焕发,面部光泽许多。
按:荨麻疹医者多从热论治,多用凉药。究其所因,皮肤鲜红色风团,扪之灼热,瘙痒剧烈,痒甚则心烦,见症多呈热象,所以用凉药居多,或清热、或凉血。但并非所有荨麻疹均属热证,其寒证者常居十之二三,麻黄桂枝四逆剂亦有适用之机。若不详察寒热虚实,滥用凉药,即使加上抗过敏西药,甚或激素,亦只能取效一时。本案长期怕冷,经期背冷甚,疲劳倦怠,面色无华而浮肿,阳虚内饮之象十分明显,仍用清开灵等凉药,此医者之过。
慢性丹毒案
程某某,男性,84岁。2005年10月18日初诊,左小腿慢性丹毒反复发作1年。前医予中药清热解毒利湿,西药抗菌消炎治疗后,有所改善,但一直未得痊愈,遂间断给予静脉滴注青霉素。现局部仍肿胀疼痛,皮肤呈暗红色,压痛。平素怕冷,稍汗出,口略干而喜温饮,二便可,舌暗苔白厚脉沉细。疏肾气丸加味:山萸肉12g,丹皮7g,熟地20g,山药15g,茯苓10g,泽泻10g,桂枝5g,熟附子3g,牛膝10g,7剂。药后肿胀疼痛明显好转。患者十分高兴,谓服此方最为舒服有效。继守前方7剂而愈。2006年3月以他病来诊,未见再发。
按:年届高龄,明显肾气不足,不曾考虑;脉症昭然,稍加诊察可得,仿佛未见。处方仍守清热解毒一法,不知变通,导致病情迁延不得愈。一遇炎症就是清热解毒,此种流弊由来已久,渐成痼疾矣!
附子温阳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附子是一味重要的温阳药。其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具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除湿止痛等诸多功效,倍受历代名医推崇。明代名医张景岳曾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并喻之为“乱世之良将”。历代医家善用附子者,首推医圣张仲景,其《伤寒论》112方中,用附子者达20方之多,应用范围甚广。其创制的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白通汤、真武汤、桂枝附子汤等诸方剂,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作者深研《伤寒论》,常将《伤寒论》经方应用于皮肤病的治疗,疗效显著。临床研究发现,很多顽固性皮肤病,其之所以反复不愈,常与人体阳气衰虚有关。《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可见,人身之阳气,是人体生命之本。在生理情况下,是生命的动力;在病理情况下,是人体抵抗外邪的活力。皮肤疾患,迁延日久,正邪相争,久不能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正气之不足,这里的“正”,首先考虑的是阳气。治疗疾病,基本原则就是扶正祛邪,所以温阳扶正,对于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具有重要的意义。温阳首选附子,因为附子具有广泛的效能,尤其经过恰当的配伍后,更能发挥附子的特长。汪昂在《本草备要》中对附子的功用说得非常透彻和全面:“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
作者应用附子为主配伍的复方,立“温阳解表法”、“温阳散寒法”、“温阳化饮法”、“温阳化瘀法”、“温阳清热法”、“温潜法”诸法,治疗多种皮肤疾患,收到很好的疗效。现不揣浅陋,仅就应用的经验体会笔之如下,以请教于同道。
温阳解表法
温阳解表法,适用于阳虚外感之证。既里阳虚衰,又外感寒邪,治疗不可单纯解表发汗为能事,以犯虚虚之戒,而应温阳解表。《伤寒论》中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温阳解表的代表方,方用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少阴里虚,加细辛以温经散寒,加强作用。阳虚外感证常见于年老体弱感冒患者,症见发热,恶寒甚,但欲寐,脉沉细等。皮肤病中如老年性带状疱疹初起时,常伴有发热、恶寒等感冒症状,若见太阳少阴两感诸症,当以附子配合温阳解表。
利xx,女性,75岁,06年12月7日初诊。1周前患者右上肢骨折,2天前右上肢出现成簇水疱、疼痛,并见鼻塞流清涕,咳嗽,痰多色黄,口干苦,怕冷,疲劳欲寐,1周来无大便,舌稍红偏暗,苔黄白,脉沉细微。《伤寒》少阴篇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正属此种情况。此太阳少阴两感,治宜温少阴之里,解太阳之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但同时又兼见少阳化热症,故合小柴胡汤加减:麻黄6g,熟附子3g,柴胡15g,黄芩7g,法夏9g,党参9g,栝楼20g,桔梗10g,大枣20g,甘草5g,1剂。外用紫金锭、点舌丸研细末醋调外敷。二诊,怕冷、流涕消失,疱疹疼痛减轻,口干苦减,咳嗽,痰多色黄,小便黄。前方去小柴胡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栝楼10g,红花5g,桔梗10g,车前子10g,蒲公英30g,苍术10g,茯苓10g,甘草5g。3剂。药后疼痛明显减轻,咳嗽咯痰均减。继服3剂而愈。
温阳散寒法
推而广之,麻黄附子细辛汤之适应证,并非仅仅限于阳虚感冒。举凡一切内而阳气虚衰,外而寒邪侵袭,导致阳衰无力驱逐寒邪,寒邪深入肌表、经腧者,无论病程久暂,均可采用。是故积年固疾,如顽固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硬皮病、雷诺氏病等,多为阳虚寒闭日久所致。除用大剂附子温阳之外,还须解表散寒,开少阴之表,给邪以出路,方能取效。余谓之曰温阳散寒法。
高xx,男,74岁,06年10月12日来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7年。7年来中西医、针灸、理疗诸法用尽,未能解决其痛苦。右胸、腋、背部疼痛,阵发性加重。有肝硬化腹水、高血压、糖尿病史。现腹大如鼓、腹面绷紧,青筋隐现,今年4月因上消出血住院。形体消瘦,皮肤晦黑如煤炭,精神尚可,怕热不怕冷,无汗,一直服利尿西药,小便可,胃纳尚可。舌淡暗,苔水滑,脉弦劲而硬。辨证属少阴阳衰,肝肾阴寒内甚,少阴之表寒郁日久,邪无出路。故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以温阳散寒,开少阴之表,给邪以出路:
麻黄10g,熟附子30g,细辛12g,全栝楼40g,红花10g,苍术15g,茯苓15g,桔梗30g,炙甘草10g,2剂。
外用甘马醋剂(作者经验,以炙甘草3g,制马钱子3g,白醋50ml浸泡,2小时后蘸液外搽痛处)。服后大便稀、轻微呕吐2次,微汗出,疼痛略缓。守方加减服至10月26日。汗出面积已扩大至大半身,未再呕吐,疼痛减轻,腹围略减少,小便增多。汗出表解,前方去麻黄附子细辛汤,改以大剂四逆汤加味温阳以消阴翳:
熟附子60g,渐加至200g,干姜15g,渐加至60g,炙甘草30g,全栝楼40g,红花10g,白术15g,茯苓30g-50,猪苓15g-30g,泽泻20g,桂枝10g,肉桂10(后下),砂仁10g(后下),柴胡15g,生牡蛎30g。
以此方增损,服至12月28日停药,疼痛基本消失,腹水亦稍有消退,至此,7年顽疾经2月余调治终获痊愈。后转他医治其肝硬化腹水。
温阳化饮法
少阴肾虚及脾,水气泛滥,而成阳虚水饮之证,《伤寒论》真武汤即此证之代表方。症见水气上犯清阳,则头目昏眩;水气凌心,则心下悸动;水溢肌肉、四肢,则四肢沉重疼痛,或肢体浮肿;脾肾阳虚则小便不利,或腹痛下利。但临床辨证并非以上诸症悉具。在皮肤病中,如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等,不论皮疹如何,若见患者形寒畏冷、面晄、倦怠乏力、手足冷、舌多淡白苔滑润,甚至水滑苔,即可辨证为阳虚水饮,以真武汤温肾健脾化饮。待“离照当空,阴霾四散”,不治皮疹而皮疹自消,且畏冷、乏力诸症亦解。如杨xx,女性,43岁。初诊06年12月12日。小腿外侧散发圆形暗红色斑疹,局部干燥、脱屑,瘙痒。反复2年,久治不愈。平素感疲劳甚,倦怠乏力,怕冷,口干苦,咽干。舌淡暗,苔白润,脉沉细。予真武汤加减:熟附子40g,干姜20g,苍术10g,茯苓20g,淫羊藿20g,砂仁10(打碎后下)。3剂。二诊,皮疹瘙痒减轻,精神好转,口干苦及咽干均减轻。继守方连服20剂,诸恙全消,精神振奋。
温阳化瘀法
血瘀证多见于慢性皮肤病,皮疹特点可见色瘀暗、青紫,或瘀斑、肥厚,或肌肤甲错。阳虚血瘀证,还可兼见阳虚寒凝、瘀血停滞之疼痛固定不移,四肢冰冷,舌淡暗、紫或有瘀点,脉沉细、涩等。治疗必须以附子温阳扶正,消其寒凝,配合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之品方能奏效。如吴xx,女性,21岁,初诊06年10约26日。皮肤血管炎反复发作4年,再发4月。在我科门诊治疗1月,以西药强的松、抗生素、转移因子、雷公藤等,中药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治疗未效,转来就诊。现见双小腿网状暗红色斑,及多个溃疡面,疼痛,四肢冰冷,舌淡红苔淡黄,脉弦细。此厥阴血寒、经脉不通故也,以当归四逆汤合四逆汤加减:
熟附子10g,当归30g,白芍15g,桂枝15g,通草5g,木通5g,吴茱萸10g,干姜6g,毛冬青45g,红花5g,大枣60g,炙甘草10g。5剂。
二诊时大部分溃疡结痂愈合,暗红斑明显消退,手足冰冷减轻。继守方加减7剂而愈。
温阳清热法
以温阳之附子与清热解毒药合用,适用于寒热夹杂的复杂病证。此时,若单用清热药或单用温阳药,都无法对应病机,必须寒热并用方能取效。如《伤寒论》中的附子泻心汤主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金匮要略》中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肠痈,均是以温阳之附子与清热药合用之先例。皮肤病中慢性毛囊炎、疖病、大汗腺炎、慢性丹毒、皮肤血管炎继发感染、郁滞性皮炎继发感染等,反复不愈,多因机体阳气亏虚,热毒久郁,正不胜邪所致。此时若见“炎”消炎,单用清热解毒药治疗,病必不除。若以附子振奋阳气,配合清热解毒药逐邪外出,则收桴鼓之效。
伍xx,男性,20岁。06年11月20日初诊。2月前左臀部长疖肿,肛肠科以中西药清热解毒、消炎治疗2月未效,终成瘘管,后手术切除。不久右臀再发一囊肿,色暗红,疼痛,约鹌鹑蛋大小,按之质软。形体较瘦弱,平素怕冷、怕风,口稍干,舌淡红苔中黄,脉弦。予薏苡仁附子败酱散加味:熟附子3g,苡仁45g,败酱草30g,北芪60g,当归30g,鹿角霜45g,桃仁10g,冬瓜仁20g,肉桂3g(后下),乳香5g,没药5g。3剂。药后囊肿明显缩小,疼痛减轻。再服4剂。囊肿缩小呈黄豆大小,疼痛消失。继服4剂而愈。
温潜法
所谓温潜法,是指温阳药与潜镇药同用。温阳药如附、桂、姜、椒之属为主,从其性而伏其所主,潜镇药如三甲(牡蛎、鳖甲、龟板)、磁石之属为辅,潜其阳而制其虚亢。适用于阳浮于上、上盛下虚之类的病症。温潜法系民国时期著名中医大家祝味菊所创,究其学术源头,乃出于《内经》。祝味菊曾说:“经云:壮火食气,是亢潜之火也,非秘藏之火也。火气潜密,是谓少火。少火生气,所以生万物也,苟能秘藏,固多多益善也。”又说:“阴平阳秘,是曰平人,盖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诚千古不磨之论也。”祝氏从《内经》中参悟到,火气潜密,即是少火,对于浮越不潜之火,则应用温潜之法。祝氏认为:“气虚而兴奋特甚者,宜与温潜之药,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元,导龙入海,此皆古之良法,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作者体会,一些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当以整体辨证为主,故不论皮疹如何,若兼见烦躁、内中躁热,甚或火热、头晕耳鸣、面热如烘、面赤如醉、口腔溃疡、牙龈肿痛、腰膝酸软、时发潮热,两足发冷、双膝独冷、疲倦畏寒、甚或反不畏寒而怕热、大汗出、口干多饮、甚则饮冷则舒。舌淡暗、紫暗,脉沉细、虚数,或洪大无力,甚或弦劲搏指等等诸多寒热错杂之症。究其病机,乃阳虚阴寒内盛,逼阳于上或逼阳于外之真寒假热,或阴阳皆虚而相格拒,浮阳不敛所致。故治必以温潜之法,温之壮之,潜之平之,引火归元,导龙入海。火气潜密,即是少火,阴平阳秘,以平为期。
吴xx,女性,51岁。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年余。曾在我院及外院血液科治疗4年余,血小板一直在4万以下徘徊。06年5月经人介绍来诊,来诊时皮肤瘀斑,牙龈出血,尤令人惊异者为其自感燥热甚,胸内如有一火球,翻腾不已,时上窜头部。汗多怕热,肩颈部疼痛畏冷,舌偏暗红而绛,脉沉细无力。立即予引火汤引浮越之火下归肾元:
熟地60g,巴戟30g,天冬30g,麦冬30g,茯苓15g,五味子6g,肉桂3g(后下)荆芥炭10g,茜根炭10g,生地炭10g。
服后燥热感迅速消退。后以此方加减,先后加过龟胶、鹿角胶、田七、琥珀末、补骨脂等以温阳活血之品。至06年11月复查血小板,已升至正常水平11.3万。强的松也减量至7.25mg/日。然07年年初,患者血小板又持续下降,最低降至1.7万,皮肤牙龈偶有轻微出血,疲劳感又加重、胸内火球感虽一直未再出现,然头面部感燥热如火,汗出潮热,怕冷怕热,舌暗红脉沉细微。强的松加量至20mg/日,效果不显。遂以温潜之法,于引火汤中加入大剂四逆汤挽衰退之阳,加灵磁石、龙骨潜纳浮游之火。
熟附子,由30g渐加至120g,炮姜炭60g,炙甘草60g,熟地90g,巴戟30g,天冬30g,麦冬30g,茯苓15g,五味子6g,肉桂5(后下),黄芪30g,当归15g,白术15g,灵磁石45g(先煎),龙骨30g(先煎),炒黄连5g,酸枣仁25g,补骨脂20g,山萸肉30g,牛膝5g。
服后血小板迅速上升,5月11日复查血小板上升至18万。精神佳,无皮肤、牙龈出血,热气上冲头部冒火诸症亦消失。现强的松已减量至12.5mg/日,继续服药巩固。
“面赤”各方证辨析
作者:欧阳卫权
面赤,即面部红斑。面部红斑性皮肤病很多,某些其它科疾病亦常伴有面部红斑表现。作者观察到,临床上有一类型面部红斑患者,具有以下特点:1.面部红斑,或红斑疹、细小丘疹。皮疹多干燥,伴细小脱屑,瘙痒,或者不痒。2.常伴有一突出症状,患者自感面部灼热、或烘热,甚或时有热气上冲面部,一日发作多次、程度轻重不等;3.病程一般较长,反复发作,甚或经年不愈,异常顽固;4.多见于女性。本文所指,即属此种类型面赤,多见于现代医学所谓的面部过敏性皮炎、敏感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此种 “面赤”的中医辩证,若仅因其皮损干燥、脱屑而“先入为主”简单地辩证为血虚风燥,治以养血润燥、疏风止痒,往往疗效欠佳。作者临床辨证选用以下数方治疗,效果显著。现就以下各方证特点作一辨析。
一、调胃承气汤方证
调胃承气汤,治阳明实热。《伤寒》三承气汤,均治阳明实热,但各有区别,大承气汤长于下热又除满,小承气汤仅长于除满,调胃承气汤则长于下热。调胃承气汤于大承气汤中去消胀除满行气之枳实、厚朴,加安中缓急的甘草,以缓硝、黄的急下,故以调胃名之。阳明之热,为“蒸蒸发热”;阳明之面赤,为“缘缘正赤”,乃阳明胃热盛而上熏头面所致。调胃承气汤长于下热,故胃热得解,面赤得除。对于皮肤病中属实热面赤者,最为适宜。
病案举例:叶xx,女性,13岁。面部发红反复1年。每月发作1-2次,每次持续1周至10日不等,伴面部发热刺痛感,甚是不适。曾多次就医未效。余诊得其形体较壮实,且长期大便干结,口干,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此乃阳明胃热上熏也,正所谓“面色缘缘正赤者,此阳气怫郁在表”。故予调胃承气汤。服药2剂,面部红斑即好转很多,大便已畅。继服2剂,随诊未见再发。
二、桂枝茯苓丸方证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篇》:“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方中桂枝、茯苓镇气冲而治心悸,桃仁、丹皮、芍药祛瘀血而治腹满痛。故治瘀血证、气冲心悸而腹满痛者。在皮肤病中,如果患者体质偏实不虚,有慢性形成之瘀血证者,如女性有盆腔瘀血征象,或月经不调、经色暗、血块多、少腹压痛等,或肤色偏黑、偏于枯燥等,即考虑本方证。
病案举例:邹XX,女性,26岁,初诊2006年4月27日,因面部起疹瘙痒1周来疹。前医给予中西药抗过敏、清热疏风止痒治疗未效。作者见其形体较壮实,且皮肤黝黑,属于较健壮类型体质。并见其舌偏暗红,隐约有瘀斑,面部红色斑丘疹而干燥。故断定此属桂枝茯苓丸证,乃问:感有热气上冲面否?月经不调否?答曰:皆然。原来患者平素月经不调,此次月经已延迟10天未至,心烦甚。遂处桂枝茯苓丸加大黄3剂:桂枝15g,茯苓15g,桃仁15g,丹皮15g,赤芍15g,酒大黄5g。药尽即愈,且月经亦来潮。
三、温清饮方证
温清饮载于明·龚廷贤《万病回春·血崩门》,其云:“崩漏者,有新久虚实之不同也。初起属实热者,宜黄连解毒汤也,稍久属虚热者,其时应一则温补养血,一则清解火热,此宜温清饮。”但本方不仅仅治疗妇女崩漏及各种出血,在皮肤病中亦尤为常用。对于热毒之邪灼伤阴血,肌肤失于濡润,血虚与热毒兼夹,且体质偏实不虚之各种慢性皮肤疾患,如慢性顽固性湿疹皮炎、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均有较好效果。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总结了本方证的适应条件:1、本方证多有慢性病程,或具有本方证之体质而发生急性症状者。2、适应本方之体质者,多为皮肤黑褐色,黄褐色,或枯燥如涩纸状。3、皮肤之状,多为丘疹性湿疹,无分泌物,偏于枯燥,痒甚,由于搔抓残留血痕。4、粘膜之状,溃疡反复出没。5、脉象不定,但不甚弱,脐旁或有如瘀血之抵抗和压痛[1]。值得参考。
病案举例:吴xx,女性,40余岁。07年03月02日初诊。患者以面部起红斑疹反复多年来诊。诊断:脂溢性皮炎、痤疮。现见面部散在红斑疹,皮疹干燥、瘙痒甚,面部灼热,时感热气上冲,伴烦躁、睡眠差。舌偏暗,苔根稍剥,脉沉细。给予温清饮加味:当归10g,川芎5g,赤芍10g,生地20g,黄连6g,黄芩10g,黄柏10g,山栀子10g,荆芥10g,连翘40g,生苡仁15g。5剂。外用肤必润软膏。二诊时,面部红斑、干燥、灼热、瘙痒诸症均明显减轻,烦躁、睡眠亦好转。继与前方7剂。服后皮疹消失,已无新发,面部干燥减,变光滑。前方14剂巩固。
四、黄连阿胶汤方证
《伤寒论》少阴病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所治病机为邪入少阴,灼伤阴血,邪热扰心,而致之心烦失眠。以黄连阿胶汤治疗面赤能否取效,关键在于诊察其内在病机是否一致。黄连阿胶汤反映的病机关键是机体内的阴血耗伤,心火亢盛。那么外在的症候表现呢?既可以是心烦失眠,也可以是体表皮肤因阴血耗伤无以濡润的枯燥、瘙痒、红斑。所以虽然表象症候多样,而内在病机一致,同样能收效,此中医“异病同治”。日本汉方家大冢敬节氏在其《汉方治疗实际》中道:“本方目标:发疹主要见于颜面,隆起程度低而不甚显著。用指抚摸,有些粗糙,略带赤色且干燥,很少作痒,有糠状皮屑脱落,风吹或日照晒则恶化者。”可以参考。
病案举例:胡xx,女性,50岁,面、颈部及四肢红斑瘙痒反复2年,口干,二便可。舌暗红,苔薄脉细,余初予温清饮加减3剂不应。再细询问症候,知其有面潮红、烘热感,且长期夜寐不宁,心烦。症舌脉相参,知此乃黄连阿胶汤证也!处方:黄连9g,黄芩7g,赤芍10g,阿胶10g(烊化),鸡子黄1枚,3剂。药后面部红斑明显消退,瘙痒消失。且当夜安寐香甜,次晨方醒,继服5剂巩固而愈。
五、四逆汤合引火汤方证
按:《内经》云:“阴平阳秘,是为平人。”肾为先天之本,主一身元阴元阳,为水火之脏。水火相抱,阴平阳秘,则健康无恙。若年老病久,肾水亏乏,阴不抱阳,火失其制,常离位上奔,古人喻为:水浅不养龙。此龙雷之火上奔无制,常发种种上热见症:如面赤而热、口腔溃烂、头痛、咽痛如灼等。治宜遵循“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大法。四逆汤合引火汤即其用也。
病案举例:孙xx,女,41岁。面部弥漫性潮红1年。伴干燥脱屑,灼热感,瘙痒甚。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数十年,累月经年发作无歇止,此次再发1周,满口溃疡,疼痛异常。大便常干结,口干但不敢饮冷,双膝受冷即酸痛。长期痛经,血块多色黑。患者多方治疗未效,曾长期服激素治疗,现已停药,稍呈满月脸。舌淡红略暗,苔薄,脉沉细。肾阳不足,肾阴亏乏,龙雷之火上奔无制,故发面赤而热、口腔溃烂,急予四逆汤合引火汤加减:熟地60g,巴戟30g,麦冬30g,天冬30g,茯苓30g,五味子6g,肉桂5g(后下),熟附子30g(先煎),干姜30g,炙甘草30g,2剂。药后明显好转,面部潮红已退,灼热感及脱屑明显减轻,稍瘙痒,口腔溃疡已不疼痛,部分愈合。舌脉同前。继予前方加量熟地90g,炙甘草60g,连服半月,诸恙全消。
六、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之苓桂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等一系列方,均是因治痰饮,以“小青龙汤下已”后诸变症而来。若水饮上逆,小便难而时复冒,即与苓桂五味甘草汤治其冲逆;若寒饮复甚,更咳胸满者,与苓甘五味姜辛汤驱其寒饮;若兼呕,加半夏;兼浮肿,加杏仁;“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此寒饮内停,郁久化热,热上冲而呈面赤如醉之状。皮肤病中若既见面部红斑、有热上冲面、面部烘热,又见舌淡、苔润滑或水滑等水饮内停之象,即可考虑此方,有迅速缓解之效。
病案举例:陈xx,女性,20岁,初诊2005年11月25日。面部起红色斑疹,伴瘙痒2月来诊。红斑疹偏干燥,无明显脱屑,日晒后即加重。时感热气上冒头面,手足冰冷、汗多,大便不干。舌偏暗红,苔白微腻,脉沉细。此内有停饮,故苔白脉沉;郁久化热,水饮挟热上逆,故见热气上冒,面部发红斑疹。属于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证。故予方4剂:茯苓10g,肉桂3g,五味子5g,干姜5g,细辛3g,法夏10g,杏仁10g,大黄2g,炙甘草5g。药后红斑疹明显消退,瘙痒消失,热气上冒感亦减轻。守方继服4剂巩固而愈。
当然,以上诸方并未尽愈此种面赤,临床观察,尚有用黄连解毒汤、葛根汤、五苓散合猪苓汤等诸方证,要在方必与证对应,而不能仅囿于血虚风燥一途。是故仲景告诫曰:“病皆与方相应,乃服之。”
欧阳卫权先生近期医案
葛根汤治疗急性荨麻疹
彭xx,女,4岁。初诊06年11月7日。全身泛发红斑、风团伴瘙痒2天,发热1天。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泛发大片红斑、风团,伴瘙痒。外院给予中西药治疗未效(具体用药不详)。今日红斑、风团加重,且出现发热,测T38.3℃。现遍身红斑、风团,胸、背及腰臀部部分呈暗红色斑,瘙痒剧烈,发热、恶寒、无汗,口干,胃纳减,舌淡红,苔白厚润夹黄,脉沉细数。予葛根汤加味:桂枝6g,麻黄5g,赤芍6g,葛根10g,生石膏20g,荆芥5g,浮萍9g,红花1g,大枣20g,甘草3g,生姜2片。2剂。外用炉甘石洗剂。患者目前问是否还要西药吊针?余耐心解释中药见效亦捷,服药1剂即可退热。其母始信。后果如所言,2剂后热退,红斑、风团消退大半,瘙痒大减。后继续调整4剂。风团瘙痒消失而愈。
真武汤合瓜蒌红花甘草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梁xx,男性,74岁,初诊07年12月8日。左股髋部疼痛2月。2月前左股髋部水疱疼痛,经外院治疗后水疱结痂,疼痛仍存,需服止痛西药。有糖尿病史。平素怕冷,疲劳,夜尿2-3次。舌偏暗,苔白,脉结代,沉细略弦。给予真武汤加减:熟附子30g,茯苓30g,白术15g,白芍10g,瓜蒌30g,红花5g,桃仁10g,桔梗20g,炙甘草10g。3剂。药后诉疼痛已减轻7成。夜间小便1次,怕冷减轻。继服7剂,疼痛已很轻微,精神好转很多。继予7剂巩固。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治面部过敏性皮炎
陈xx,女性,20岁,初诊2005年11月25日。面部起红色斑疹,伴瘙痒2月来诊。红斑疹偏干燥,无明显脱屑,日晒后即加重。时感热气上冒头面,手足冰冷、汗多,大便不干。舌偏暗红,苔白微腻,脉沉细。此内有停饮,故苔白脉沉;郁久化热,水饮挟热上逆,故见热气上冒,面部发红斑疹。属于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证。故予方4剂:茯苓10g,肉桂3g,五味子5g,干姜5g,细辛3g,法夏10g,杏仁10g,大黄2g,炙甘草5g。药后红斑疹明显消退,瘙痒消失,热气上冒感亦减轻。守方继服4剂巩固而愈。
欧阳卫权先生医案50例
1、 欧阳,男,73。顽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舌黯苔白腻。
黑附子60,甘草30,干姜30,茯苓15,白术15,红花10,桃仁10,丝瓜络10,全虫9,牡蛎30,郁金10,柴胡10,黄芪30. *8
2、何,女,61.额部带状疱疹3月,疼痛好多,尚有麻木和轻微刺痛,洗脸时有感觉,舌淡红润苔净,口微干。
全瓜蒌30,红花15,桔梗30,全虫6,苍术9,茯苓10,白芷10,蜈蚣2条,牡蛎30,甘草15,川芎15,白芍30. *7
3、江,女,34.(既往史:尿血半年,用五苓散合猪苓汤后已治愈。)现肠胃不适,食入1小时后即腹痛,解出糊状便,不臭,无肠鸣、嗳气,有泛酸,晨起口苦,胃纳可,梦多,烦躁,脉细略弦,舌暗淡苔薄白。肝脾不和,半夏泻心。
黄连3,黄芩10,党参10,干姜10,甘草10,大枣30,法半夏10,白芷15,木香5。
4、江女之子,8.发热3天,低热略退,咽痛咳嗽,晚上不咳,吞水困难,有痰声但咳不出,胃纳差。小柴胡合桔梗汤。
柴胡12,黄芩6,生半夏4,桔梗10,前胡7,杏仁7,甘草7. *7
5、倪,男,27,僧人。夜间胃痛7-8年,胃纳差,怕食冷物、辛辣,疲倦,大便常泻,略有口干,手足心常出汗,舌黯红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软无力。
白术15,党参15,干姜10,甘草10,丁香5,白蔻仁10. *7
6、潘,男,26.两颊痤疮,肿胀如囊肿,色黯,面部油腻,舌黯偏紫,苔白腻(曾先后用过二陈汤和大柴胡)。还是用二陈汤。
陈皮15,法半夏15,茯苓15,土贝母15,海藻15,牡蛎30,白芥子10,皂角刺15,甘草6,猫爪草30,莪术15,蛇舌草30. *14
7、莫,女,64.右腰部及右下肢疼痛1周,水疱2天,曾被神经科误诊,后被皮肤科诊断为带状疱疹。服前方后精神好转,水疱色暗红,疼痛依然,自觉头皮、下巴处也有痒的感觉,大便稀,舌红苔白腻,脉弦无力。
全瓜蒌30,红花15,板蓝根30,酒川牛膝15,甘草15,黑附子30,苍术10,茯苓15,白芍45,全虫6. *4
外用:1、云南白药。2、紫金锭、点舌丸茶水调后外敷。3、尽量保持创面干燥,清洗也要用茶水,不要洗生水。
泛发型的带状疱疹,要当心病毒入血,引起病毒性脑炎。上海蛇药片外敷也可以。
8、莫,女,62.手足湿疹反复发作,真菌镜检(—),有无出水未曾留意,手指冬天开裂,口干苦,舌暗淡苔腻略黄、干。消风散。
荆芥10,防风10,苍术10,茯苓10,生地20,羌活10,白芷10,丹皮10,地肤子15,生甘草5,苦参5. *7
外用:1、消炎止痒霜。2、冬天用生姜煲水泡手。
9、田,女,28.唇炎。洗澡后唇部能脱一层皮,服前药后唇已不肿,干燥好转,口不干,大便略干,舌胖大,苔薄白润。
五苓散 生米仁、枳壳、山药、芡实、陈皮、柏子仁。 *14
10、曾,女,?。银屑病。身材娇小。手部、脖子最严重,背部皮肤已稍许露出正常皮肤,舌红苔薄白腻。归耆建中。
当归15,黄芪60,桂枝10,白芍10,赤芍10,炒米仁30,土茯苓30,川红花5,桃仁10,乌蛇粉10,鸡血藤30,炒白术20.
外用:夜交藤、甘草煲水外洗。
11、张,女,63.左乳下及后背带状疱疹,服前方后疼痛未减,水疱红肿,疲乏,有糖尿病、痛风病史,舌黯苔薄白苔根黄腻。
全瓜蒌30,桔梗30,红花5,苍术10,茯苓10,白芍60,甘草20,元胡15,郁金10,丝瓜络10,黑附子30.
外用:三黄洗剂,点舌丸。
12、李,男,54。银屑病。去年服中药8-9月后已全部消退,今年复发。全身玫红色圆形皮疹,连成片,瘙痒难忍,杵状指。
红花5,白鲜皮20,蜈蚣3条,莪术15,炒米仁30,桃仁10,土鳖虫10,露蜂房20,炒白术20,全蝎粉5,乌蛇粉5,土茯苓30,威灵仙10.
外用:1.水牛角粉300克,青黛粉100克,猪胆汁(自备)浸泡涂擦。
2.透骨草60,路路通100,蝉衣60,侧柏叶100,酒大黄30,白鲜皮30,外洗。
13、黎,男,22.全身过敏2月,瘙痒夜甚,推针、服用抗过敏药能消退,过后又发。吃海鲜后会诱发,但没有相关病史。大便不干。舌红苔黄腻,脉沉弦。大柴胡合桂苓丸。
柴胡15,黄芩10,法半夏10,枳壳10,大枣20,赤芍15,桂枝10,桃仁10,丹皮10,酒军3,连翘10,荆芥10,生米仁15,生姜10.
14、欧阳,男,42.糖尿病。服前药肾气丸后疲倦、腰酸痛均除,未服用降糖药,空腹血糖上周15mmol/l,本次12mmol/l。大便干、黑、硬,腹胀,口不干不苦,舌黯有瘀点,苔黄,脉沉。大柴胡合桂苓丸。
柴胡30,黄芩10,枳实10,法半夏10,赤芍15,桂枝10,茯苓15,桃仁10,丹皮10,大枣20,苍术15,熟地30,生山萸肉30. *7
唐步祺:本虚标实。常需按病情虚实不同换方。
15、涂,男,30.慢性荨麻疹。药后风团仍有反复,疲倦,舌黯红苔黄。
荆芥,防风,当归,赤芍,川芎,羌活,地肤子,蛇床子,地骨皮,丹参,川朴,苍术,生米仁,陈皮。
外用:肤特灵擦剂。
16、童,男,22.银屑病3年,额头和背部为主,颜色已经变浅,但稍有反复。
土茯苓30,露蜂房30,槐花30,当归20,生地30,赤芍15,威灵仙15,熟地30,生米仁20,升麻15,香附10,丹参15.
升麻入肝经,疏风解毒,方药中治肝病升麻用50克。
17、覃,女,28.多形性红斑3年。3年前冬天在臀、股、踝、颈胸部出现红斑、色素沉着,外院给予激素治疗,仍有反复。4年前有肾病综合征。现唇口糜烂疼痛,有水疱(戴口罩),怕冷,手足不温,心慌失眠,不能久立,月经延后7-10天,有血块。
当归10,川芎5,赤芍10,白芍10,茯苓15,泽泻15,白术15,红花5,桃仁10,牡蛎30,龙骨30,桔梗15,甘草6. *5
18、张,女,64.类风关。服用前方后(附子汤 乌蛇粉)手指已不痛,尚有烦躁、失眠。
黑附子30,甘草10,白术30,大枣20,白芍10,全蝎粉5,生姜20. *14
19、男。鼻咽癌10年,放疗后患皮肌炎经治已好转,右上肢带状疱疹3月,服药一月效果不佳,拇指、食指夜间疼痛,需紧抓才能缓解。夜尿8-10次,量少,无不适。每日喝粥,无法咽干饭。舌暗红苔干、白,脉弦。
桃红四物汤 虫药通络 桑枝、柴胡、黄芩、丝瓜络、白芍、甘草 *7
外用:生川乌30,生草乌30,细辛15,当归30,三七粉15,蜈蚣3条,留行子30外洗。
20、林,男,13。变音期音调高亢,讲话费力,现发热,今晨体温37.5℃,咳嗽甚,咽痒,痰难喀,有汗出,口干,舌体大淡红苔白腻,脉弦。先解表。
柴胡20,黄芩10,法半夏10,桂枝15,白前10,杏仁10,枳壳10,紫菀10,甘草6. *3
21、张,女,37.多汗,风吹则肩背不适,夜尿多,腰痛,疲倦,鼻涕多黄水。舌黯淡苔薄白。
山茱萸15,丹皮5,茯苓10,泽泻10,山药15,生地20,肉桂2,黑附子3,甘草6,炒枣仁15,枳实10,白芍10,柴胡10. *7
22、钟,男,31.面颊部痤疮,暗红色丘疹小结节,大便不干,舌暗红胖大齿痕苔白,脉沉弦。
柴胡15,黄芩10,枳实10,法半夏10,赤芍15,桂枝10,茯苓15,桃仁10,生米仁20,连翘10. *7
外用:痤灵酊。
23、叶,女,20.右颊痤疮,口苦减,口干,咽痛,咳黄痰,大便不干,月经推迟,舌暗红苔白。
柴胡,桔梗,甘草,黄芩,连翘,桑白皮,枇杷叶,白芷。 *14
外用:三黄洗剂,点舌丸。
24、肖,女,36.银屑病,伴躁狂抑郁症。服药40余付,躯干处已不明显,四肢仍有,色转淡,大便已正常,手心热不明显,月经血块消失,量仍多,自觉思维清晰。舌紫黯。
黑附子20,干姜10,甘草10,肉桂10,龙骨60,牡蛎60,莪术30,柴胡10,赤芍30,酒军3,生米仁20. *10
另配丹栀逍遥丸,觉得烦躁便服用。
兴奋和抑制并用。莪术用治精神病可达100克。
25、邱,男,26.左侧头颈部带状疱疹疼痛4周,舌淡红体大苔白厚,脉细弦。
全瓜蒌30,红花5,白芍30,川芎15,白芷10,甘草15,苍术10,地龙15,茯苓10,柴胡15,全蝎6,蜈蚣2条,土鳖虫10.
26、张,男,49.鼻咽癌放疗后,复查胸片示肺部有阴影,性质未定。鼻根痛,睡眠较差,痰白味咸,量不多,(原为黄浓痰,服用附子剂后反而变白),口略干,苔白,脉弦无力。
黑附子120,干姜45,甘草120,桔梗30,麦冬20,生半夏30,沙参15,生姜30。
27、徐,女,23.面中部痤疮,较轻,色红,舌大苔薄。枇杷清肺饮。
桑白皮10,枇杷叶10,当归10,川芎5,丹皮10,赤芍10,槐花10,白芷10,桔梗10,甘草6. *14
外用:三黄洗剂。
28、徐,女,39.手足反复水疱瘙痒,脱屑胀痛,把水疱挑破方舒,真菌(—)。舌淡红苔稍黄,脉细。消风散。
荆芥10,防风10,苍术10,苦参10,金银花10,连翘10,白芷10,羌活10,地肤子15,白鲜皮20,生地30,甘草5,茯苓15. *7
外用:1、不要挑破水疱
2、生姜半斤,煲水洗手
3、花生油小火熬花椒30-40粒,涂手
29、郑,女,30.哮喘1年余,加重2月。一月发2-3次,持续一晚,喉中痰响,吸气困难,疲倦,劳累则气短头晕,舌淡红苔薄腻,汗不多,怕冷。
平时:黄芪30,党参20,白术15,当归10,陈皮10,升麻10,柴胡10,甘草6.
发作时:麻黄6,黑附子30,细辛9,桂枝10,干姜10,炙甘草10.
哮喘吸气困难用补中益气是个诀窍。若是呼气困难,就当辨寒热虚实。
30、邓,女,60.足跟部痛风再作,汗多,舌黯苔薄,。
茯苓15,泽泻15,土茯苓45,威灵仙10,桃仁10,萆薢30,泽兰15,仙灵脾15,仙茅15,牡蛎30,白术15. *8
31、钟,女,40,尼人。甲沟炎。右食指尺侧红肿化脓1周,疼痛不甚,疲倦,舌暗红苔黄。
银花30,忍冬藤30,当归15,川芎5,地丁15,皂角刺10. *4
外用:入地金牛酊。
32、温,女,24.扁平疣半年,面部、颈部满布,色白,痒,手脚冰凉,痛经,月经量少,怕冷,舌暗红苔薄。当归芍药散合桂苓丸。
当归10,桂枝10,茯苓15,桃仁10,赤芍10,丹皮10,川芎5,泽泻10,苍术10,生米仁15,白芷5,柴胡10,郁金10. *14
开始服用可能会爆发,是好现象,要坚持服用半月。
33、周,女,18.两颊痤疮,但不明显,舌暗红苔薄腻。枇杷清肺饮。
桑白皮10,枇杷叶10,黄芩10,当归10,白芷10,甘草5,川芎5,蝉衣6,茯苓15,生米仁15。 *10
34、仇,女,66.长期失眠,汗多,头痛,现头已不痛,汗出稍减,口干,舌暗淡苔白。
白术,茯苓,陈皮,法半夏,天麻,炒枣仁,石菖蒲,竹叶,浮小麦,麻黄根,郁金,夜交藤,甘草,香附,龙骨,首乌,黄连,莲子心。 *10
35、张,女,33.过敏性哮喘,吸气困难,现发作次数减少,精神好,颈部不适已除。近日皮肤瘙痒有红疹,口干苦,不怕冷,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沉细略弦。
柴胡10,黄芩10,法半夏10,党参10,大枣30,荆芥10,白蒺藜15,防风10,白术15,地肤子15,茯苓15,生姜10. *10
36、肖,男,63。银屑病。双手皮损、头屑减,手痒,大便偏稀,近日上下肢红疹瘙痒,舌暗红苔白腻,考虑与虫类药过敏有关,去土鳖虫。
荆芥10,银花10,连翘10,生地10,丹皮10,茯苓15,地肤子15,甘草6.
外用:三黄洗剂,消炎止痒霜。
37、苏,女,25.痤疮,舌体胖大,脸色、手脚偏白。
归芍散 生米仁15. *15
38、卢,女,75.多发性骨髓瘤,住院治疗又发左侧背部带状疱疹,近日感冒咳嗽,口淡口苦,咽痒痰白稀,纳差,大便不稀,舌暗红。
方一:法半夏10,川朴10,茯苓15,苏子10,五味子5,细辛3,陈皮10 *3
方二:柴桂姜 归芍散 陈皮10,砂仁10,甘草3,牛膝10. *7
39、袁,女,23.脸颊黄褐斑,手心汗多,冰凉,有时有口干苦,睡眠差,大便偏干,疲劳,月经量少,推迟,舌尖红苔黄腻。
柴桂姜 归芍散 柏子仁10. *14 连服一月
柏子仁通便、安神。
40、黎,男,77.银屑病。大片红斑、鳞屑、水疱,面色红,大便干,有高血压。舌暗红苔黄,脉弦。
大柴胡 桂苓丸 土茯苓30,川红花5,槐花15,露蜂房15. *10
外用:肤必灵。
十付药可见效果。
41、黄,男,24.人瘦小,手指扁平疣,口干鼻干,大便不干,舌淡红苔黄,脉弦。
柴胡20,黄芩10,党参10,法半夏10,大枣20,板蓝根15,牡蛎30,露蜂房15,生米仁15,甘草5,生姜10.
手上的扁平疣比脸上难治,因末梢血液循环不良。
可供选择的治疗扁平疣的经方:大、小柴胡、麻附辛、麻杏苡甘、补中益气等。
42、陈,男,20.两颊痤疮,色暗红,舌暗红苔白。
枇杷清肺饮 连翘,白芷,桔梗。 *14
43、郭,女,24.外阴瘙痒2年,妇科检查:外阴、肛门皮肤粗糙增厚,潮红,干燥,夜间痒痛难以入睡,小便偏黄,手心烫,烦躁,舌尖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净。泻肝火,丹栀逍遥。
当归10,白芍10,白术10,茯苓15,柴胡10,郁金10,香附10,党参10,炒栀子20,丹皮10,丹参10,甘草5.
外用:甘草60克外洗后涂擦肤必灵、消炎止痒霜。
44、曾,女,22.药后痤疮范围缩小,口干减。
小柴胡 归芍散 石膏30,桔梗10.
45、陈,女,65.右臀、下肢水疱疼痛1月。水疱已消,但留疼痛,药后疼痛已减,夜间痒甚。
黑附子30,苍术10,茯苓10,全瓜蒌30,红花5,桔梗30,酒川牛膝15,炙甘草30,白芍60,威灵仙10,全蝎6. *7
46、黄,女,24.面部痤疮,白头粉刺及红色丘疹,疲倦,舌黯淡苔白。
柴胡10,黄芩10,法半夏10,陈皮10,党参15,茯苓15,生米仁20,白芷10,桔梗10,甘草6. *14
外用:三黄洗剂。
47、王,女,23.面部中央反复痤疮,红色丘疹,日晒后加重,有痛经,舌淡红苔白。
当归10,川芎5,白芍10,柴胡10,茯苓10,生米仁10,白术10,白芷10,桔梗10,连翘10,甘草5.
48、曹,男,24.荨麻疹。服前药后好多,舌胖苔白厚。前方巩固。
荆芥,防风,蝉衣,苦参,苍术,牛蒡子,羌活,独活,地肤子,茯苓,白鲜皮,徐长卿,佩兰。 *7
外用:路路通、蝉衣煎水外洗。
49、张,男,20.打工者,体质壮。左侧口角周围扁平疣一年余。大便不干。舌暗红苔白。
大柴胡 桂苓丸 米仁、苍术。
半月能脱。
50、邓,女,56.尿毒症三期3年,服前药后(猪苓汤)小便灼热好转,纳增,手足心热稍减,现疲劳、腰酸,皮肤痒,起粟粒状物,脚背略肿,无恶心。舌暗淡润。
方一:柴桂姜 归芍散 生米仁30. *14 疲劳、腰酸好转后服方二
方二:越婢加术:麻黄12,石膏45,大枣30,甘草6,苍术10.
伤寒小方不可忽视
伤寒小方,常在3味药以下。不少人以其药味太少,怀疑其临床疗效,而弃之不用,或肆意加减,全然失去原方精义,殊为可惜。然临床用之得法,常有惊异之疗效。现略举数例如下,请教于同道:
一、胸痹案
本院药房职工,女性,20岁。右侧胸胁疼痛2天来诊。形体瘦弱,面色苍白,肤色白。右侧胸胁疼痛,部位稍不定,但并非走窜。突出之点在于舌苔色白如雪,一看即感白雪皑皑之寒气袭人感,舌偏淡,脉细弦。余考虑结核性胸膜炎,但摄片无异常。要求服中药,余见此症,脑中条件反射似的蹦出《金匮》条文: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遂处方:苡仁15g,附子6g,服1剂,疼痛明显减轻,3剂疼痛消失。停药2天,疼痛再发,家人带其至内科教授诊治,予柴胡疏肝散加减3剂,服2剂,疼痛更甚,并气短。再求余诊治。再次摄片复查,仍无异常。余处前方加茯苓杏仁甘草汤3剂,药后疼痛又消失。后余因繁忙未再追踪,半月后电话联系,方知去胸科医院,摄片发现胸水,20天后去结核病医院确诊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接受西医抗痨治疗。本案后虽终于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但初时疼痛以苡仁附子散止痛确实迅速,伤寒小方,实不可轻视。
二、胸闷案
李xx,男性,52岁。2007年03月23日初诊。主诉胸闷2年来诊。西医诊断:胸闷查因。外院坐堂老中医治疗2月未效,视其方均是活血化瘀之药,连红景天都有,1剂药居然数十元。现胸闷,闷时稍感有气冲咽,如嗳气状,颈部不适,口不干不苦,未做心电图,曾有血压高BP140/95mmHg。大便稀,舌稍偏暗苔白脉弦。余谓:此非血瘀,实乃气也。处方以栀子厚朴汤:枳实15g,川朴10g,山栀子10g。3剂。药后胸闷暧气及颈部不适均消失。
三、水痞案
本科进修生,一日求余给其妻治病。其妻起病于夫妻吵架后,即2天不能进食,自觉上腹胃脘部痞满,压之胀满不舒,无食欲。由于未见病人。遂问:舌象如何?平素体质如何?答:平素体质偏虚,舌淡红,苔白而润。处方:枳实15g,白术10g。2剂。服1剂,痞满即消,能进食。进修生不明其故,答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此病全因气与水也。
四、咽痛案
关某,40余岁妇女,咽喉疼痛3月不解,在外院西医治疗1月余,在我院亦就治1月余,前后花费近2千元,仍咽痛甚。观前医处方,均是消炎西药加清热解毒中药为主,或兼疏风、或兼养阴、或兼活血,不着边际。患者主诉咽痛甚,干痛刺痛感,偶有轻咳无痰,言语因疼痛而略有困难。余无明显不适。查;咽部充血明显,双扁桃体无肿大,舌略淡暗苔白根厚脉细滑。余处苦酒汤,只一味药,即生半夏5g。嘱以醋2两,煎数分钟即离火,立即冲入鸡蛋清一个,搅匀频频呷服,3剂。复诊时,病人喜形于色,咽痛已好转90%,再服3剂愈。
同病异治经方比较举隅
一、腹胀案
案1:张xx,20余岁女性。曾患痤疮日久,余以当归芍药散加减而愈之,可知其为偏虚弱之体质。此次腹胀2周,无它不适,就是腹胀,稍进食即胀甚,至不敢进食。察其肤色白,形体稍丰,舌淡红,苔白,脉细。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川朴15g,法夏10g,党参10g,生姜4片,炙甘草5g,枳实10g。3剂。腹胀大减,唯少腹微胀。去枳实,加干姜6g,3剂。愈。
案2:汤xx,女性,40余岁,06年12月12日初诊,腹胀1周。伴嗳气,稍反酸,胃部痞满不适,纳减,平素较怕冷,口干不欲饮,舌淡红苔白厚脉沉细带弦。余问实习同学:此何方证?或谓平胃散证,或谓半夏泻心汤证。余曰:此五苓散证也。遂书五苓散原方:桂枝15g,猪苓10g,茯苓10g,泽泻15g,白术10g。3剂。06年12月21日复诊。谓前药服后腹胀即愈。同学皆惊叹!
按:《伤寒论》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对于虚性腹胀,余常以此方治疗,效果颇佳;案2则稍有不同,乃脾失健运,气化不行,水湿阻滞所致,故见嗳气、反酸及痞满不适之见症,口干不欲饮,苔白厚而润,脉沉细弦者,又皆辨证水饮之眼目。故五苓散得效。
二、咽痛案
案1:邹xx,20余岁女性。曾月经不调,余以温经汤愈之。此次电话来询,咽痛1天,谓喉咙痛象火灼一样,伴咳嗽,咽痒,痒即咳,怕冷,无发热,但感体内热甚,无汗,手心微烫,大便秘结,小腹微冷痛不适。自述舌中间为滑腻黄褐色,舌苔不厚。余处以大黄附子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桔梗汤,三方合一:麻黄6g,熟附子3g,细辛2g,酒大黄5g,杏仁9g,桔梗9g,炙甘草3g。2剂。2日后电话询之,愈。
案2:关某,40余岁妇女,咽喉疼痛3月不解,在外院西医治疗1月余,在我院亦就治1月余,前后诊治花费近2千元,仍咽痛甚。观前医处方,均是消炎西药加清热解毒中药为主,或兼疏风、或兼养阴、或兼活血,不着边际。患者主诉咽痛甚,干痛刺痛感,偶有轻咳无痰,言语因疼痛而略有困难。余无明显不适。查;咽部充血明显,双扁桃体无肿大,舌略淡暗苔白根厚脉细滑。余处一方,只一味药,即生半夏5g。嘱以醋2两,煎数分钟即离火,立即冲入鸡蛋清一个,搅匀频频呷服,3剂。复诊时,病人喜形于色,咽痛已好转90%,再服3剂愈。
按:两案皆虚寒体质之咽痛,均不能用寒凉克伐药。但案1乃寒热虚实错杂,故以大黄附子汤温下之法;案2咽痛3月不解,《伤寒论》312条曰:“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药仅一味,诚良方也!
三、关节痛案:
案1:仇xx,女性,50余岁。06年12月8日诊。肘、膝、腰背关节疼痛反复20余年。外院曾诊断关节炎,多次治疗仍反复。平素大便常结,怕冷,易汗出。口稍干,稍乏力、气短,舌偏淡,苔中厚微黄,脉细滑无力,略弦。予去桂加白术汤:熟附子30g,白术90g,大枣30g,炙甘草15g,桔梗15g,生姜4片,6剂。药后关节疼痛明显好转,前方熟附子加至60g,炙甘草30g,生姜20g,4剂,膝、腰背关节疼痛均消失,仅肘部关节稍痛,活动稍欠利,前方继服3剂,愈。
案2:张xx,男性,42岁。06年11月14日初诊。右手拇指关节疼痛半年。否认外伤史,外院检查无异常发现,以中西药治疗数月无效,经人介绍来诊。现右手拇指关节及指掌关节阵发性疼痛,痛时延及右上肢隐痛不适,揉按及得温则舒。平素怕冷,形体中等,口不干,二便可。舌淡红苔根白,脉细弦。予当归四逆汤:当归10g,桂枝10g,白芍10g,大枣30g,细辛6g,木通10g,通草10g,老桑枝30g,柴胡5g,炙甘草5g,4剂。药后疼痛明显减轻。继服5剂,半年顽疾即愈。
按:二案皆关节疼痛,然病机各异,案1乃风湿稽留关节日久,“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故处以桂枝附子汤。因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故去桂加白术汤治之;案2辨证依据似乎难寻,然细问之,其痛揉按及得温则舒,平素怕冷,切其脉细,故仍可辨之,此寒凝经脉所致,故以当归四逆汤而取速效。
怕热“是否真属热?
临床内伤杂病中常见患者出现怕热、汗多、口干渴引饮等症。是否即判为热证?而用寒凉之药?能否用附子?
目前比较多的情况是常将此类”怕热“辨为热证而用凉药,结果导致病情迁延不愈。现略举近日所遇几例如下:
陈xx,女性,43岁。初诊07.8.1。面、颈胸、上肢等暴露部位红斑疹、瘙痒20天来诊。外院诊断:过敏性皮炎。打针吃药后皮疹有所好转,但瘙痒仍甚,面、颈部尤为剧烈,夜间痒甚不寐。夏季怕热,但一吹空调即怕冷,口不干,舌偏淡暗,苔白厚,脉弦。
熟附子15g,磁石30g,牡蛎30g,荆芥10g,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0g,大腹皮20g,茯苓皮15g,白藓皮30g,地肤子30g,酒大黄5g,苦参10g,丹皮5g,甘草5g。3剂。外用参柏洗液、炉甘石洗剂。
药后皮疹瘙痒全部消失。
陆xx,男性,53岁。初诊07.8.8。3周前右腰部起红斑疹、丘疱疹,疼痛。外院诊断:带状疱疹。治疗后疼痛消失,但瘙痒甚,外院治疗未效。平素怕热甚,喜吹空调,汗多如水,背热,烦躁寐差。舌紫暗,苔薄腻,脉沉细滑,重按稍减。
熟附子30g,磁石30g,龙骨30g,牡蛎30g,酸枣仁20g,炒黄连12g,大腹皮15g,茯神20g,巴戟15g,白藓皮15g,茯苓15g,甘草5g。5剂。外用三黄洗剂、消炎止痒霜。
药后瘙痒明显减轻,其余诸症亦明显好转。前方加仙灵脾20g,继服6剂而愈。
潘xx,女性,51岁。初诊07.8.10。便秘7年。长期便秘,需服减肥茶、润肠茶等通便,服则通,不服则不通。排便困难。3-4天一行。怕热,喜吹空调,渴喜饮冷,饮不解渴,小便少。舌淡暗,边齿印,苔薄腻,脉沉细。
熟附子30g,茯苓15g,白术90g,郁李仁15g。4剂。
药后大便即畅通,日一行。余诸症均好转。加减继服7剂。停药,大便日一行。半月后以它病来诊,大便仍每日一行。
刘xx,女性,52岁。初诊07.8.9。1周来躯干四肢发红色风团样丘疹,瘙痒。诊断:丘疹性荨麻疹。平素口干特甚,口中冒火感,但不多饮,饮多则胃不适,小便少,烦躁,睡眠差,易汗出,吹空调怕冷,常膝痛、腰痛、足跟痛。舌暗红,苔白不干,脉沉细。余谓其皮肤乃小恙,外用药即可,余症可服药得解。
熟附子30g,龙骨15g,猪苓15g,茯苓30g,泽泻20g,白术15g,桂枝10g,肉桂3g,滑石20g,阿胶7g,防风10g,路路通10g。4剂。外用三黄洗剂、肤特灵。
药后效果很好,以上诸症均明显减轻。遂继服前方6剂,诸症均消。
以上看出,很多怕热、汗出、口渴、口中冒火等症并非即是热症而需用凉药。现阳虚之人颇多,肾阳亏虚,水气不化,水饮阻滞三焦气道,津液不行,自然口干;阳虚日久及阴亦多,虚火上炎,根本却在阳。所以均可以附子剂取效。
体会:症状千变,缭人眼目,但辨证要点,都在舌与脉!这几例,都是淡暗、体胖舌,沉细脉。所以舌脉非常关键。
奇寒多汗症一例治验
陈xx,女性,56岁。病起于2007年雪灾天气受寒。全身奇寒怕冷,身被多件厚棉袄,头裹多层毛巾被仍感冷飕飕,即使七、八月之夏季亦如此,伴全身大汗出,每天必须更换内衣6-7次。曾中山大学附五院住院,考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予黄芪针、参麦(生脉)针及西药等治疗未效,后求治多家中西医,中医多以黄芪、西洋参、龙骨、牡蛎、麻黄根、浮小麦等益气养阴或固表敛汗之品,甚则大剂附子温阳补肾,均未见效。11月份我院针灸科住院20余天,亦未得效。经他医介绍来诊。有高血压、高脂血症、腰椎间盘突出、严重静脉栓塞等病史。
现见:奇寒怕冷,汗多如水,棉衣棉被裹身。但扪及肌肤及四末均温,汗多时疲倦欲寐,口干喜温,但不敢多饮,饮多则大汗出,纳谷不馨,小便淡黄量不多,大便干结费力。舌体稍胖大,暗红,苔白根厚,脉数,左关弦滑大搏指,重按略减,右沉弦有力。此坎中真阳不守,浮越于外,故现脉弦劲搏指躁动而数之象。
予潜阳丹加味:熟附子30g,生龟板20g,砂仁20g,炮姜15g,生苡仁30g,茯苓30g,炙甘草10g。
服潜阳丹7剂后,怕冷减轻大半,汗出减少三分之一。纳食好转,大便通畅,血压正常(已停降压药及降脂药)。脉象已明显沉下去,沉细略弦,重按无力而弱,左关略浮弦。
改以桂枝汤加味,服9剂后,以理中汤加味收工。汗出怕冷基本消失。现仍在我处治其静脉栓塞。
银屑病红皮病急性期一定就是血热?
几乎所有的中医皮肤科教材、老中医经验集的记载,在银屑病红皮病急性期,表现高热,全身弥漫性红斑、肿胀,大量脱屑瘙痒,大都辩证为血热炽盛,都采用犀角地黄汤、清营汤之类加减治疗。但临床所见果真如此吗?作者自今年3月份至今在病房值班期间,所遇4例银屑病红皮病高热患者,各种退热方法无效,作者以纯中药治疗,均在一天之内使患者退烧。一天之内,其中2例服药1剂,1例服药2剂,1例服药3剂,但治法并非清热凉血解毒之类。4例患者所用之方也基本相同,都是以两经方合方加减而治。现举其中一例如下:
彭xx,男性,57岁。以反复全身红斑脱屑十年余,加重并发热2周入院。患者10年前,于头部生疮,破溃后流脓,随后皮肤生红斑,上被银白色鳞屑,无痒痛,病情反复发作,并逐渐扩展到头部、小腿、大腿及胸背。一直外院治疗(具体不详),9月20日在外院住院治疗颈椎病期间,皮疹发展至全身,出现弥漫性潮红、浸润、渗液,大量脱屑,同时伴发热、时恶寒,转入皮肤科,予能量支持,静滴清开灵、丹参,及骁悉、悉舒美抗感染,抑制免疫等,中药克比奇及汤剂泄火解毒、滋阴凉血等治疗。全身皮损未见好转,持续发热,最高体温38.9℃。于10月10日收入我院皮肤科病房治疗。
入院后,西医检查血象高,血小板高。中医症候描述为:神清,精神可,仍有发热,最高体温39.5℃,头面全身弥漫性红斑、肿胀,大量叶片状脱屑,足背足踝轻微水肿,无恶寒,无汗,口干,胃纳差,眠一般,大便干,小便色黄,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数。辩证为火毒夹湿夹瘀型,处方以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30g,生地20g,丹皮15g,玄参20g,鱼腥草20g,银花15g,麦冬15g,土茯苓25g,紫草10g,竹叶10g,连翘15g,赤芍15g,公英20g,甘草5g。同时以葡萄糖酸钙针、维生素C针静滴减轻外周血管通透性,益宝世灵抗炎,骁悉抑制免疫,奥美拉唑抑酸,阿维A胶囊调节皮肤角化功能,丹参针凉血活血,益智健脾胶囊健脾益阴。但患者仍高热,T38.4℃~39.5℃。至作者11日夜班值班时,体温又上升,最高达39.0℃。
作者诊查病人,所见与前之描述并不尽相同:皮疹描述同前,高热,T39.02℃,但时有恶寒,需盖被御寒,但不久又怕热而掀被,一直无汗,口稍干,不多饮,小便稍黄,前两周外院天天用灌肠法退热致大便稀,现两日未行,精神可,高热时稍感体倦,纳尚可,肤温高,扪之灼热,但扪久并不甚热。舌淡红略暗,苔中白厚,脉弦数,但重按稍减。
作者处方1剂,以免煎颗粒冲服以求节约时间。晚8时40分服药,至11时,体温即降至37.5℃,次晨T36.7℃,体温正常。且全身红斑迅速而明显地减退变淡,面部红斑基本消退,肿胀明显减轻,象换了一个人似的。连续两周的高热皮疹不退,以中药一剂而热退疹消,中药疗效慢乎?快乎?
值得思考的是,为何前医都以清热凉血解毒之法治疗?依据何在?为何都未见效?原因何在?银屑病红皮病急性期一定就是血热?请大家思考!
银屑病红皮病高热不退
彭xx,男性,57岁。以反复全身红斑脱屑10年,加重并发热2周入院。患者10年前,于头部生疮,破溃后流脓,随后皮肤生红斑,上被银白色鳞屑,无痒痛,病情反复发作,并逐渐扩展到头部、小腿、大腿及胸背。一直外院治疗(具体不详),9月20日在外院住院治疗颈椎病期间,皮疹发展至全身,出现弥漫性潮红、浸润、渗液,大量脱屑,同时伴发热、时恶寒,转入皮肤科,予能量支持,静滴清开灵、丹参,及骁悉、悉舒美抗感染,抑制免疫等,中药克比奇及汤剂泄火解毒、滋阴凉血等治疗。全身皮损未见好转,持续发热,最高体温38.9℃。于10月10日收入我院皮肤科病房治疗。仍发热,最高体温39.5℃,西医检查血象高,血小板高。辩证为火毒夹湿夹瘀,处方以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30g,生地20g,丹皮15g,玄参20g,鱼腥草20g,银花15g,麦冬15g,土茯苓25g,紫草10g,竹叶10g,连翘15g,赤芍15g,公英20g,甘草5g。同时以葡萄糖酸钙针、维生素C针静滴减轻外周血管通透性,益宝世灵抗炎,骁悉抑制免疫,奥美拉唑抑酸,阿维A胶囊调节皮肤角化功能,丹参针凉血活血,益智健脾胶囊健脾益阴。但患者仍高热,体温38.4℃~39.5℃间波动。
至作者11日值夜班时,体温又升至39.0℃,时有恶寒,需盖被御寒,但不久又怕热而掀被,一直无汗,口稍干,不多饮,小便稍黄。前两周外院天天用灌肠法退热致大便稀,现两日未行,精神可,高热时稍感体倦,纳尚可.体查:头面全身弥漫性红斑、肿胀,伴大量叶片状脱屑,肤温高,扪之灼热。足背、足踝轻微水肿。舌淡红略暗,苔中白厚,脉弦数。
此三阳合病,高热而恶寒、无汗,邪在太阳之表实也;口干、脉数,渐入阳明也;体倦、脉弦,邪在少阳也。故予小柴胡汤合葛根汤加减(以免煎颗粒冲服以省却煎煮时间,现换算成饮片剂量):柴胡30g,黄芩10g,党参10g,法夏12g,麻黄9g,桂枝12g,赤芍10g,葛根30g,石膏60g,紫草10g,蜂房30g,土茯苓30g,大枣10g,炙甘草6g,生姜9g。1剂。晚8时40分服药,至11时,体温即降至37.5℃,次晨T36.7℃,体温正常。且全身红斑迅速而明显地减退,面部红斑基本消退,肿胀亦明显减轻,象换了一个人似的。连续两周的高热、皮疹不退,仅以中药1剂而热退疹消,方证对应之神奇有至于斯!后未再发热,从此步入坦途。
后病人再发红皮病,于09/1/2再次住院,5日至15日高热不退。诊查:头面全身弥漫性红斑、肿胀、脱屑,足肿,每日晚7-9点开始发热,伴恶寒重,需加厚被覆盖,至夜间11-12点发热达到39 ℃以上,恶寒渐减,医生给予布洛芬后汗出热退,每日均如此。稍感体倦,纳可,舌略暗红,苔中白厚,脉弦细数无力。病人强烈要求请余会诊开方。余诊察后仍处方以小柴胡汤合葛根汤加味。嘱在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时服药。但病人未遵嘱,当晚仍发高热。次晚病人再次恶寒高热,立即予小柴胡汤合葛根汤加味:柴胡30g,黄芩10g,党参10g,葛根20g,麻黄12g,桂枝12g,白芍10g,法夏12g,苍术10g,白术10g,淮山20g,砂仁6g,土茯苓30g,蜂房15g,生姜9g,大枣10g,炙甘草9g。服后热退疹减,后未再发热。
按:曾治数例银屑病红皮病高热不退患者,均以小柴胡汤合葛根汤加味,一诊而热退疹减。据临床观察,很多红皮病型银屑病急性期,高热、红斑、肿胀、脱屑,多认为是血热毒盛,宜犀角地黄汤、清营汤之类,但往往无效。细观症舌脉:高热仍伴有恶寒,口干而不甚,渴饮并不喜冷,舌不鲜红或红绛而反见淡红或暗红,苔不黄燥而反见白或白厚有津,脉不洪数有力而反见细或弦,若见有此种种症候,万不可认为血热毒盛而用一派凉血清热之品。此三阳合病,法宜治少阳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