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长教师细细看||幼儿园里那些缺德的公开课

本文发表在《当代学前教育》

〔摘  要〕幼儿教育活动各项要素及其过程都应该具有德性,应该符合道德的要求,否则,它将走向教育的反动。许多司空见惯的幼儿教育活动的细节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关注幼儿教育活动的各个细节,为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创造一个具有德性的教育活动场域,让幼儿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然后成为有道德的人。

〔关键词〕幼儿园  教育活动  道德审视

幼儿园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德性原则,即各种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手段都必须以符合道德的要求的方式来展开,否则,将会给孩子品德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

一、真实的谎言

我到某幼儿园看公开课,看到如下的情景:

公开课《认识影子》临结束时,老师对孩子们说:“今天的《认识影子》就要结束了,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到草地去玩《踩影子》的游戏,好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

孩子们雀跃着,一边向客人老师挥手再见,一边跟着自己的科学老师离开了小礼堂……

但是老师并没有带他们去草地玩踩影子游戏,而是带他们回到了自己班的活动室……

我问上课的老师:“为什么不是把孩子带到草地上去玩踩影子游戏,而是把孩子带回活动室?”她说:“因为后面还有一节课,孩子们到草地上去玩,那么,就会耽误下一节课的时间。”我又问:“那你为什么那样跟孩子说呢?不说不可以吗?”她说:“我那样说是为了体现‘活动设计的整体性’。”我又问:“那孩子们会有意见吗?”她说:“不会有意见的。孩子们也都知道后面还有一节课,要回到活动室。”

道德审视:

1.从道德角度进行审视,这节公开课首先公开了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个真实的谎言:言行不一 ——说一套,做一套。

2.孩子们已经习惯于在这种“不道德”的背景下生活,以至于老师不信守诺言——不按诺言带他们去玩他们感兴趣的“踩影子”游戏,他们也毫无怨言。这是最可怕的效应。

基于道德的建议:

给孩子们许诺的,就努力按许诺去做。孩子们不仅从我们“讲授”中学习,而且还从我们如何对待事物的态度中学习。

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品德比后续的任何一节课都重要,如果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道德影响,后续的课都可以往后顺延,甚至取消。我们应该把“做人”“成人”放在幼儿园教育的首位。

二、蝴蝶也来听老师讲故事

春暖花开的时节,我和十几位园长、教研员到某幼儿园听语言课……

当李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讲故事时,孩子们听得很专心。但好景不长,老师的故事刚刚讲得一半时,一只从窗户误闯进来的蝴蝶打破了孩子们的专注听老师讲故事的状态——所有孩子的注意力都转向了这只美丽的花蝴蝶。

李老师看到这种场景,灵机一动说道:“孩子们,大家看,小蝴蝶也来听课了,它是来看看哪些小朋友在认真听讲,哪些小朋友没有认真听讲,我们要好好表现给蝴蝶看喔。”话音一落,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转向了老师所讲的故事……

评课时,到场的园长和教研员都认为李老师很有教育智慧。

道德审视:

1.李老师使用一种带有欺骗性的手法转移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达成了他预设的教育目标,完成了他预设的教学任务。但这在有意与无意间,向孩子们传递一种经不起道德检视的做法:一个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选择说谎——随着年龄增长,如果孩子还记得这一教学经历,那么,他们一定能从中悟出这一“道理”。

2.所有园长、教研员都默认这一不道德的教学手法,并称之为教育智慧——这就更可怕了,因为它说明大家已经默认,甚至是习惯于为了“教育”而不惜采取不道德的手段。

基于道德的建议:

不道德的教育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取得暂时的教育教学效果,但它潜在的危险是让孩子学会了不道德的做事规则。因此,教育教学方法、手段要符合道德的要求。

三、缺德的公开课

公开课之前,老师说:“等一下,我带小朋友去上一节有趣的课,可是,今天老师只带聪明能干的小朋友去上,现在老师看看谁最聪明,谁最能干,老师摸到哪个小朋友的脑袋,他就可以和教师去上课。”……

有一小朋友说“老师,为什么你不带我去?我很能干的。”老师回答说:“你平时最调皮了,带你去,你会破坏我们上课,你留在教室玩吧。”

道德审视:

1.许多幼儿园都有这样的惯例,对上级领导或园外老师上“公开课”时,上课教师总是选择一些她认为乖巧、聪明、听话的小朋友参加,而另外一些小朋友则没有这样的机会——让保育员带他们到外面去溜达……;公开课提问时,老师也总是提问哪些教师认为“能干”的孩子,而那些“不能干”的孩子把手举得再高,老师还是不提问他……

如此的公开课,其实就是公开我们教师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不能“为了一切的孩子”,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个孩子。这种不公平,不仅让“不能干”的孩子失去了一次受教育的机会,而且它让“不能干”的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的伤害,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2.不让“不能干”的孩子去上公开课,就算让他们去参加了也不让他们有所表现,这是上公开课的教师和幼儿园自私、爱慕虚荣的表现。在“不能干”孩子缺位的情况下,公开课更易于操控,更易于取得所谓的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更容易得到好评,这是教师和幼儿园只顾自己脸面而不顾及孩子健康成长的表现。

3.更为可怕的是,教研员、园长、老师们都普遍接受这种具有表演性质的“缺德”的公开课。在如此没有德性的生态圈里成长孩子,我们很难指望他们能形成真正的德性。

基于道德的建议:

公开课不仅要公开我们如何高效地传授知识技能,更要公开我们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公开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否具有德性,因为只有让幼儿过上一种具有德性的生活,才有可能让幼儿形成社会所要求的德性品质。

我们希望幼儿园的公开课对每个孩子都是公平的,每个孩子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幼儿园教育活动不是作秀,如果有意让某些孩子缺位的话,就算这样的教育活动再“好看”,它仍然是缺德的、低质的。

四、谦让教育让孩子们“口是心非”

闫老师给孩子们讲完《孔融让梨》的故事后,向全班孩子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有两个苹果,一个大,一个小,那么,你拿哪个呢?”令闫老师感到十分满意的是90%的孩子都说:“我把大的给别人,把小的留给自己。”

午饭时间到了,闫老师给小朋友分花卷,有几个小朋友乱嚷着要吃大的,闫老师气得把饭盒一撂,扳起面孔瞪着他们。正当闫老师气冲冲要向他们嚷时,有个叫雷蕾的小朋友红着脸轻轻对闫老师说:“闫老师,我要吃小的。”听了这句话,闫老师的心比吃了蜜还甜,毕竟还有个懂事的孩子。闫老师一高兴马上夹了个最大的花卷给雷蕾,并故意大声地说:“雷蕾小朋友真是懂事的好孩子,她说要小的花卷,我偏要给她一个大花卷吃。”

谁知闫老师的话音刚落,包括刚才嚷得最凶的牛勇在内,全部改口说要小的了——闫老师发现那一双双本应天真无邪的眼睛中流露出与他们的年龄和心智极不相称的狡黠……

当轮到牛勇拿花卷时,闫老师夹了一个最小的给牛勇,但牛勇却不肯伸手接,目光犹疑,仿佛在问:我都说了要小的,你怎么不给我大的呀?!

道德审视:

1.我还曾见过这样一则师幼对话:

老师:你要哪个苹果?

幼儿:大的,最大的。

老师:聪聪,你应该懂得谦让,你应该要一个小!

幼儿:难道谦让就得说谎吗?

老师无语。

孩子内心想要“大的”而我们却强迫或暗示他嘴上说要“小的”,小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口是心非,这真是我们品德教育的反动。

2.幼儿的谦让行为只有满足了以下三个条件,才可能被看成是“道德的”:第一,意图上的谦让而不是利己;第二,谦让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第三,谦让是内心的需要而非效用的计算。从上述案例中看到,孩子们被老师误导了——他们“谦让”是为了获取大花卷,他们“谦让”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计算而非内心的需要。

基于道德的建议:

谦让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谦让,如果孩子不愿意谦让,没有必要通过暗示甚至强迫的方式来让孩子违心地“说出”谦让或“做出”谦让行为,因为这种并非发自内心的谦让是虚假的谦让,也是不可持续的谦让,更不可能变成孩子的一种内在品质。

其它方面的道德行为教育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理,要激起幼儿的道德需要,要鼓励孩子讲真话,要营造一种具有德性的生活氛围,只有这样,相应的品德才有可能真正的形成。

另外,也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谦让的,我们应该在孩子中建立一种公平的“序”,按照这种序,前面的孩子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需要考虑别人的脸色,特别是不用考虑老师的脸色行事,这样,孩子们才不会口是心非,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才是自主的道德。

五、将赢输看得比道德还重要

运动会开始了。操场上,“消防队员”接力赛正在激烈地进行着,在“加油加油”的呼喊声中,“消防队员”们按规则跑到指定地点穿上一件外套(必须扣5个纽扣)和一双鞋子(必须系好鞋带),然后冲向“火场”救火。“消防队员”们一个接一个地在场地上奔跑着,突然,谭老师和她所带的A班小朋友大喊:“B班小朋友犯规了,他只扣了3个扣子。”B班那个孩子只得停下来扣好纽扣。

过了一会儿,A班的小娟在匆忙中也只扣了3个纽扣就跑过去“救火”了,A班有一个孩子叫了一声:“小娟,你的扣子……”谭老师连忙对A班的小朋友说:“嘘——别作声……”那个出声的孩子马上闭上了嘴。小娟胜利跑回来时,李老师和A的孩子们为来之不易的侥幸的胜利而欣喜若狂……

道德审视:

1.老师和孩子们通过不道德的手段赢得了比赛,这是自私的表现,也是不道德的表现。

2.在老师倡导下,师幼同流合污,最终赢得比赛,这样会给孩子十分恶劣的影响,那就是为了胜利,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顾规则,不顾道德,这也将会成为孩子今后行事的一种准则。

3.这种作假是在老师倡导下进行的,老师的这种失范言行会影响到老师今后在孩子中的正面教育力,削弱教育效果。

基于道德的建议:

要让孩子们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他们才会形成真正的德性。平时就让孩子们时常在没有德性的活动中浸染,那么,让孩子们成为有德性的人那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七、忽悠孩子们

教师用激励的口吻说:“看哪个小朋友坐得最好,我就请哪个小朋友来做老师的助手。”顿时,孩子们个个挺直腰板,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老师,有的半抬着屁股,噘着小嘴,身体笔直;有的将头抬到不能再抬,眼睛瞟着老师,希望老师能看到他是坐得最好的。

被老师叫到名字的孩子洋洋得意地走上去做老师的助手,没有被叫到名字的小朋友全都象泄了汽的皮球,瘫坐在椅子上,特别是在那几个确实坐得特别好的孩子,更是受了打击,嘴里发出长长的叹气声……

道德审视:

1.这种做法在幼儿园很普遍。但我在一些班级里看到被老师点名上去当助手的往往总是那几个孩子,甚至在有些班级就只是某一个孩子——这说明老师在让孩子比赛“看谁坐得好”之前就已经有了助手的人选,而“比赛”只是一个幌子而已。

2.评判“坐得最好”的条件是什么?孩子不知道,只有老师知道,这样的“比赛”为老师暗箱操作提供了机会,你在老师心目中不是“好孩子”,你此次坐得再好,老师也不会让你当他的助手。

3.随着孩子们被老师“忽悠”次数的增加,许多孩子就会相信:没有老师的首肯,努力是没有意义的。几经打击后,他就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灰暗的,他甚至会对整个世界都感到失望甚至绝望。

基于道德的建议:

凡是以“比赛”的形式来出现的表现机会,要努力制定出一个可以操作的标准,并且让比赛的参与者——幼儿理解这一标准,进而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努力减少人为操作给孩子们带来不公平的印象,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让孩子们知道,努力才有机会,努力就一定有机会。

如果能让孩子感觉到所有比赛活动都是公平,那么,在这种公平的世界里生活,必将有利于孩子们形成阳光般的心态。

八、取笑残疾人

活动一开始,王老师向孩子们讲了一个古代王国的腿脚有障碍的小王子,在聪明的宰相的鼓励下,通过参与模仿各种动物等的游戏活动,最终改变病残命运的故事;然后,王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创编模仿动物们的舞蹈动作;最后,王老师、孩子和参与观摩的客人老师一起自由舞蹈,在这一段中,王老师多次表演模仿脊髓灰质炎患者行走的滑稽的舞蹈动作,并引来所有在场人员的模仿,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模仿脊髓灰质炎患者行走的舞蹈动作结束了活动。

道德审视:

1.教学活动中出现了集体模仿脊髓灰质炎患者行走的取笑成份,这是对残疾人的一种不尊重,这样,很容易误导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以别人的不幸来取乐的畸形心态。

2.在场的老师、孩子、客人都未发觉在取笑心态下模仿脊髓灰质炎患者行走是个问题,这说明孩子们赖以成长的道德场也存在严重问题。

基于道德的建议:

作为以育人为己任的幼儿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时,一定要努力避免将的快乐建立在对别人的不尊重上,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充分体现出对所有人的尊重,特别要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尊重。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成人——具有人的品性,幼儿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手段、方法、常规都要合乎道德的要求,幼儿教育要经得起道德检验。

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在幼儿园努力创造一种具有德性的教育活动场域,让幼儿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然后成为有道德的人。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狼来了”道德故事原型的价值逻辑及其重构[J].教育研究,2009,(9):23.

[2]黄克敏.不要对孩子说反话[A].《学前教育》编辑部.教育笔记[C].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6-17.

[3]高德胜.“德育”[1]:存在于司空见惯之中[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4,(5),(下):43-47.

[4] 许卓娅 .历史生态视野下的文化与教育反思 [A].庞丽娟. 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C].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57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