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在婴幼儿教育中的非凡魅力!
动人的画面:年轻的妈妈一边精心照料宝宝,一边给孩儿播放着悠扬动听的古筝、古琴名曲,美妙的音乐如同夏日的清风,清爽宜人;像冬日的阳光,温暖明亮。
这位妈妈除了给宝宝放经典诵读音频,还经常让宝宝生活在音乐海洋中,真棒!

很多人都听过中国古典名曲演奏,古典音乐是生命的艺术,是对自然、宇宙、生命美的赞叹。
古典音乐蕴含着人性的柔美和天地的壮阔,表达着深切的生命呼唤。那份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正是中国古典音乐特有之美。
这些美妙的音乐,对婴幼儿的身心愉悦、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国学家熊春锦先生指出,婴儿的听识教育,在重视经典诵读的同时,要重视音乐教育,
家长应当经常与婴儿一起聆听中国的古典乐曲,或者播放莫扎特等西方大家的经典乐曲。
我们不要以为“家长自己都听不懂,那么婴儿也就会听不懂”而不愿意进行这一项听识的教育。
其实,由于婴儿是先天本性主持着形与神的发育,那么先天本性主宰下的耳识将会比父母慧智得多,
要相信婴儿确实能够听懂其中的韵律,理解其中的意境,接受其中的心灵表达,从而使婴儿在生命的筑基阶段,就能以和善的音乐韵律、和美的心灵音符熏陶其神形,建立起优美善性的耳识功能,
并且同步陶冶婴儿身国中的精、气、神、性四大系统,保护和稳定住生命中真正的“人之初,性本善”,不致于被后天成长的智能所屏蔽而难以再次透出来。”
为什么强调听古典乐曲?
因为古典音乐含有正善美的和谐音符,不仅是声音的艺术,
而且是灵性的艺术,丰富的音乐语言可以弥补语言文字教育的不足,启迪和拓展儿童的时空观念,从而培养儿童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人会问,那么高深的音乐,孩儿听得懂吗?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在《国学道德经典导读》一书中,熊先生指出,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在婴幼儿时期,体内90%都是水。
水能聆听,水能观看,水能分辨,水能记忆。
在持续诵读经典和聆听乐曲的过程中,经典和乐曲中的信息源源不绝地带入孩儿全身细胞内,渗入DNA中,既能修补先天的不足,又能丰富后天的储存,
经典和乐曲的能量信息将潜移默化地在全身发生置换与储存。
虽然体内的水会新陈代谢,不断地摄入和排出,
但是通过坚持不懈地聆听富含正能量的曲子,源源不断进入体内的水始终被上善能量所“治”理,体内的“水”变得纯净,产生健康、智慧和愉悦的生理作用,
孩子的道德品格与慧智型头脑也就必然在纯净、有静的状态中生成、开发和提升,为培养高素质子女奠定基础。

有过这方面实践体会的人都知道,婴幼儿时期听觉神经的发育和成长,与孩子的智力发展、身心发育息息相关。
此时,尤其需要正能量的声音。经典诵读声、风声、雨声以及亲人的声音,美妙的音乐声,对儿童都有磁铁般的吸引力。
婴幼儿时期又是孩儿习惯、性情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启蒙教育将使其终生受益。
选择乐曲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国学道德经典导读》指出,经典乐曲包括中国传统乐曲和外国名曲,要选择具有金木水火土、仁义礼智信均衡调节、激活、补充作用的乐曲使用,而不可单纯按照成人的喜好选择。
在此特别推荐北京德慧智教育中心录制出版的《五德益智养生音乐》,这是按照水(智)、木(仁)、火(礼)、土(信)、金(义),五行相生原理而编配的乐曲,与优美的自然风光影像相配合,视听合一,赏心悦目。
家长们如果自己选择,应注意乐曲的高度和谐性和具有轻柔优美的特点。

最爱孩子的莫过于父母,父母是孩儿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儿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既然明白了这些道理,有条件时应当学以致用。
用优美舒畅的高雅音乐滋养孩儿心灵,孩子长大了,就不会听杂乱的音乐。
心灵的沃土不种庄稼,就长杂草。播下爱的种子,让孩子心中永远保留有一片净土,愿孩子生活道路上洒满阳光雨露!
文:学以致用 排版:清水荷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呢?
欢迎分享留言与评论

民族复兴,文化先行!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当代著名教育家,
《道医学》作者熊春锦先生,
深感实现民族复兴,文化先行,
治病救人莫过于治病救心,
毅然弃医从教!

熊春锦先生依靠其深厚的医学底蕴和国学基础,
从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的人体生理学角度,
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后,
总结出一套完整的中华德慧智教育理论和方法!

大道至简!
德慧智教育源于伏羲黄老道德文化,
根据生命的实相结合现代科学发现,
确定道德教育体系。
源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德慧智教育入门看似简单,但却内涵深远。它不仅能使人开慧益智,从而产生学习阅读中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能力,更可以潜移默化的提升道德素质与人文素养!
贵州毕节四中原来是整个毕节市排名垫底的高中,
13年从一个实验班至17年全校引入德慧智教育后,
不仅高考成绩提高惊人,学生的道德素养也提升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