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青虹:《熊猫茶神》,非武侠小说的技术革新

《熊猫茶神》,非武侠小说的技术革新


马青虹

金庸先生次子查传倜,在鲜有的一次采访中说,锅中有了油盐,江湖就少了冷月。这句话本是他对热衷的美食的描述,却也道破了中国新武侠的现状。

我们的侠义小说起步很早,明清时期井喷的《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施公奇案》等一众代表,对侠义精神推崇备至。说到底,这是由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性和我们人类骨子里崇侠尚武的本性所决定的。

明清是封建社会加强中央集权的巅峰时期,民众人身自由和生活自由受到最大程度限度限制。当整个社会被疯狂压榨,道路以目,人们便只能追求虚拟故事里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的慰藉了。

对于脑额叶发达的情感动物来说,精神上的刺激和臆想上的满足,足以抵抗衣弊履穿、捉襟见肘的窘迫生活。这是中国侠义小说兴起的主要原因。

新武侠是对侠义小说的延续,当金庸先生辞世,他的作品在网站上一日狂销25万册,一如上个世纪60年代一部《天龙八部》让一座城市万人空巷般。但不可否认,这一次我们选择了以新武侠最后的绚烂宣告了一个时代的落幕。

事实上新武侠的衰落并不是从金庸先生辞世开始的,或许是从梁羽生、古龙这些武侠大家?总之,它和侠义小说一样,是时代社会性决定的——当锅里有了油盐,江湖就自然少了冷月。

很长一段时间,当我看到无数次的影视翻拍,那些让我们不忍心感觉到的、再无新意的爱恨情仇和江湖恩怨,我都沉浸在这种悲凉当中。好在,前几天王若我送给我的《熊猫茶神》,让我有了一丝慰藉。

出版社说这是中国首部茶道武侠长篇小说。众所周知,一般冠以“首部”什么的,明显都有噱头在里面,不过对于不景气的实体图书市场,只用了这么温和的营销手段,也无可厚非,莫言的新书《晚熟的人》,不也说“诺奖后首部作品”嘛。作为同是写作者的我,能理解。

《熊猫茶神》让我慰藉的,不是历史底蕴、不是文化传承,也不是故事内容和叙事角度,而是作者竟然真的如出版社的推荐那样,把一个讲“斗茶”“点茶”的非武侠故事,写得像武侠一样,并且出彩。这是最难得的。

我们往往这样,在限定的认知范畴和框架范围内进行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不会把单位里要写的材料用散文的方式呈现,也不会把莫奈的《睡莲》放进传统美术的展厅。人们说,这是好事,有助于行业秩序和社会秩序的规范。但这也未必就真的是好事。

我们写青春一定要有校园?写社会一定要有性?写恐怖一定要有鬼?写武侠也一定要有盖世神功和武林第一?这些都是因为曾经有人在这个领域做得太过出色,受人认可,意识形态中,它就成了标杆。标杆是旗帜,也是局限我们创作的标尺。

好在王若我本身不是一个武侠作者,他写社会题材,《熊猫茶神》是他第一次跨界尝试,正因不懂规则、不拘缛节,才有了这个将古典茶艺以“武侠”形式表现出来的,让人眼前一亮的创作技术革新。若不是他“乱来”,定然也就大有身陷桎梏囹圄的可能了。

似武侠而非武侠,似科幻而非科幻,似神怪而非神怪,守正创新、别具一格,或许就是这本小说最好的形容词。

如是看来,《熊猫茶神》划分文学分类千差万别也就不足为奇了(新星出版社上架建议是经典小说,分类是科学幻想小说,而书店书商宣传的又是侦探小说),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之外,它的创新还在于,以动物的视角为切入点,悄无声息地将四川文化特性带了出去。

这是一件很巧妙的事。从人类心理学层面讲,人与人之间都有排斥行为,就像我现在写篇文字,我说《熊猫茶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旷绝古今的、震惊文坛的作品,一定就有人不只对该作品,一定连同我一起要骂不要脸了。你所认可的,我都反对,这是我们人人普遍具有“杠精精神(质疑精神)”的本质。

王若我用非人类的视角、用被普遍认可和喜爱的熊猫视角,巧妙地避开了这种排他性,并且将具有浓郁四川地域文化特色的东西大大方方地讲了出去。这虽然算不上是讲故事的技术革新,但也算是明智之举。

那故事到底大大方方讲了什么?在王若我在送我的书上,他这样写的——这是一本“很不讲道理,但绝对讲武德”的闲书。尽显自嘲和游戏的味道。很显然,这是作者自谦了。

这本书确实不厚(厚的书看起来往往有“分量”),但也绝不是闲书,它讲文明冲突,讲文化传承,讲川蜀文化、熊猫文化、茶文化,也讲唐宋时期中原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冲突缔造文明,文明孕育文化。这是毋庸置疑的事。中国文明起源,有巢氏、燧人氏,都来自于人与自然的冲突。巴蜀文明的诞生也是民族迁徙、对抗、冲突和融合的最终结果。

我们现在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是人与自然冲突过后的必然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一些在冲突中沉淀下来的东西被发现、被重视、被赋予内涵。比如王若我讲的熊猫和茶文化。

大熊猫这个物种,已在这颗星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800万年是什么概念,现在追溯到的远古人类,也就不到200万年。只是它的四分之一不到。有史记载上古时期的黄河文明,迄今2500年,比起大熊猫历史,都算不上零头。

再往近了,真正发现大熊猫并开始关于其文明研究的起始时间还在18世纪下叶,中国封建社会形如枯槁之时,一个法国传教士在四川雅安宝兴县发现大熊猫从而向世界宣布,迄今也就150年。

至于茶文化,四川更是源点,相关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种植茶树的是西汉时期蒙顶山吴理真,后来被宋孝宗封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

这是我在《熊猫茶神》里看到的背后的东西。

如今,经过又是几百年的沉淀,茶文化早已从唐宋时期派生出无数流派。一把蒲扇,一声蝉鸣,一盏盖碗茶,一个树荫斑驳的午后——便已经给川蜀地区打上了无法抹去的文化烙印。而它再一次被一本非武侠的武侠小说记录,也是难得的一件快事。

《熊猫茶神》精彩书摘:

还不待阿木说话,紫菱上前说道:“不错!我们早就知道你今日斗茶是要用这小凤茶,所以早就有所防备,刚才不过是要你掉以轻心罢了!我们也知道你叫我们去泉州,只是想拖垮我们。”

一尾守鹤冷笑道:“你们还知道什么?”

紫菱道:“我们还知道你这么急于得到《茶具图赞》,是因为忽必烈欲对倭国用兵,北条时宗的政权现在岌岌可危,你要再不把这蕴藏了治国大道的图谱带回去,你也别想再掌教‘真言宗’了,好像,时间跟我一样,都所剩无几了,是吧?”

【作者简介】马青虹,1993年生,四川平武人,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诗刊》《星星》《民族文学》《上海文学》等刊,入选《中国诗歌精选》《中国诗歌排行榜》等多种选本,著有诗集《身体里的豹子》、中短篇小说《明日再撞钟》《食草动物》。现居绵阳,供职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从事创意写作教学。

【熊猫茶神作者简介】王杰,笔名王若我,四川绵阳人,青年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绵阳市青少年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废墟下的青春》《贰拾有柒》《熊猫茶神》,小说《废》被地震博物馆珍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