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这是一条攸关华夏命运的走廊

今年8月21日起,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家权威媒体远赴甘肃张掖、武威、兰州,和中国新闻社甘肃分社一起,进行了为期九天的考察。“码头青年”作为唯一一家获邀自媒体,和众多同行,一起实地体验了三地的经济、社会、风土人情等。九天之旅,彻底颠覆了此前我对甘肃的刻板印象。

河西走廊是王朝兴衰的晴雨表

公元前121年,对于中国,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

这一年,汉人的宿敌匈奴被霍去病彻底打残,河西走廊首次成为汉家领土。

霍去病,中国古代最牛的战将,没有之一。除了他,谁能在19岁之龄,率万人骑兵,长途奔袭,深入敌境数千里,闪电击溃匈奴?

霍骠骑的第一次河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21年的春天。这次战争,年轻的将军取得了难以想象的胜利,“杀折兰王,斩卢侯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获首虏八千九百馀级,收休屠王祭天金人”。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霍去病稍事休整之后,在这一年的夏天,又发动了第二次河西之战。这次,霍骠骑率军迂回前进,绕了一个两千里的大圈子,到达祁连山,突然插入匈奴人的侧后方。匈奴人措手不及,再次惨败,连单于的正妻“阏氏”都被俘虏。落败的匈奴,一路逃亡一路哭: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两次河西之战,匈奴元气大伤。当年秋天,匈奴人内讧,浑邪王率四万人降汉,汉朝领土因此西拓两千里。战略要地河西走廊,自此首次被中原王朝直接统治。

这是一条攸关华夏命运的走廊

河西地带,之所以叫走廊,是因为它的北面是通行难度极大的大漠或草原,南面是巍峨的青藏高原,只有这一条通道最方便连接中原和西域。

河西走廊南边是青藏高原,西边是新疆,北边是内蒙古,东边是宁夏,四地之间,凭空伸入了河西走廊这一个楔子。西藏、新疆、宁夏和内蒙古是民族自治区,而甘肃是省,以汉人居多。

在古代,河西走廊起到了隔离带的作用,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上的少数民族不能合流。一旦河西走廊陷落,中原王朝就会迎来不能再糟的地缘政治灾难。

而掌控了河西走廊,中原王朝向北可控蒙古高原上的草原部落,向南可抑青藏高原上的羌人和吐蕃势力,向西可打通西域连接万邦。

从西汉设置河西四郡以来,中原王朝强盛之时,如汉唐明清,无一例外均据有河西走廊。从这里一路向西,通向的是西域,是世界。中原王朝在战略上,处于安全的态势。而一旦河西走廊被异族占据,华夏文明则异常孱弱,如两晋两宋。这一规律,从无例外。明代名臣杨一清曾言:“河西安,则关陕安,而中原安矣”。

如果河西走廊之处是大漠或高山,小麦就难以进入中原,大蒜、胡椒、茄子、芝麻、黄瓜、绿豆、甜瓜、核桃、大葱、大蒜、香菜、葡萄、蚕豆、扁豆、胡萝卜、甘蓝等,也不知何时才能被汉人食用。佛教或许就不会成为东土的主流宗教,中国文化乃至日本文化,都将黯然失色。今天的中国,也绝不会是我们熟悉的中国。

两千多年来,河西走廊上有过震天杀声,也有丝路驼铃。无数汉家将士,出中原,到塞上,浴血黄沙,埋骨戈壁。法显、玄奘西去天竺,隋炀帝巡视焉支山召开世博会,左宗棠抬棺出征誓死收复新疆……历史的浓墨重笔,在这片土地上,反复书写着壮怀激烈和沉郁苍凉。

河西走廊是中国的福地,也是华夏文明的避难地。

当气吞万里的汉朝消失后,三四百年间,内乱胡乱,中原陆沉,名城大邑尽遭焚毁,名流民众惨遭屠戮。“秦川中,血没腕,惟有凉州倚柱观“。中原山河变色之际,孤悬西陲又安定富足的河西走廊,却成为中原百姓的避难乐土。文人士族汇聚于此,河西走廊延续着汉家文明。

隋唐统一之后,河西文化和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并列,一起建构了中国最璀璨的古典时代。唐朝时,长安相当于今天的北京,而甘州(张掖)则相当于今天的上海,可见河西当年的繁盛。

这期间,河西走廊上,驼铃悠扬,商旅不断。在走廊最西端的敦煌,悬崖石壁之上,无数信众,将信仰和精神凝固于五彩雕像壁画之中,一直延至今日,以及更久远的未来。

季羡林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了。

这个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如日中天以及孤寂衰老。汉家大一统王朝中,汉唐之后的中原王朝不思进取,锐意全消,河西走廊也不再是福地。

唐朝覆亡后,三百余年间,党项人、蒙古人先后成为河西走廊的主人。西夏占据此地后,顿时兵强马壮,一时与宋辽鼎立。蒙元时代,彪悍的蒙古战士接触到了藏传佛教,从此,这个被欧洲人称为“黄祸”的可怕民族,精神世界被深刻改造。

北宋时,因为河西走廊归于异族,所以被迫开辟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在另一个纬度上造就了当时北宋商业、科技、文化等的繁荣。

到了明朝,河西走廊再次归于中原政权治下。冯胜率军西定甘肃,在肃州(酒泉)以西筑嘉峪关。只是,也只能到此为止了。此时的华夏文明,已经走向黄昏,不再有雄心万丈,对世界甚至不敢再有梦想。极度保守的明廷重农抑商,曾经商旅不绝于途的丝绸之路,逐渐废弃,河西走廊渐渐迷失于历史风尘之中。嘉靖年间,王朝更退守嘉峪关,连千年名城敦煌也弃之不顾。

河西走廊,从兴到衰,就是古典中国从清澈走向混浊、从开拓进取走向暮气沉沉的见证者。

转身千年,沧海桑田。

捋一遍历史,可知河西走廊就是中华国力强盛或衰弱的晴雨表,也是华夏文明进取与否的风向标。

海权时代取代陆权时代数百年后,今天,世界又一次进入百年不遇之大变局。太平洋上风高浪急,中国周边暗藏危机。此时,“稳住西北”尤为重要。

在此大背景下,力度空前的祁连山环境整治,其意义就不言而喻了。没有祁连山的雪水,蒙古的沙漠将滚滚南下,无垠的沙漠将阻断新疆和内陆的联系,青藏高原也将被孤立。可以说,保护祁连山,就是护佑河西走廊,也是护佑中国的国脉。

河西走廊稳,则西北无忧。稳住西北,才可以放心经略东南,中华民族才无后顾之忧。

中华文明,未来在星辰大海,希望在万里波涛,那里是我们梦想和未来。但是,我们的根脉永远在中原,在西北。我们的力量源泉,在巍巍昆仑,在奔腾黄河。当此际, 风谲云诡,西北望,格外有意义。

“金张掖”旅游资源独步甘肃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甘肃以及河西走廊的重要战略价值再度被审视。河西走廊是中国陆上的”马六甲海峡“,其最窄处,又在张掖。如果说,狭长的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新疆以及中亚的咽喉要道,那么,张掖又扼住了河西走廊的咽喉。如果没有河西走廊和张掖,那么中国将失去战略回旋空间。

张掖,东西长465公里,南北宽140公里,两侧为山地,中间是平原,像极一条狭长廊道。甘肃形状像一只杠铃,两头宽中间窄,张掖就在最窄的中间把手位置。

张掖南部是青藏高原的北缘祁连山,北部跨过台黎山、龙甫山就是巴丹吉林沙漠,这里是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的缓冲地带。

行政区划上,张掖介于青海与内蒙之间,西北接甘肃面积最大的酒泉市,东南接甘肃省金昌市和武威市。

它是河西四郡之一,名字是汉武帝起的,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

在丝绸之路上,乃至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中,张掖的角色一直都很吃重。经略西域,离不开河西走廊,离不开张掖。

南北朝时,张掖改叫甘州。甘肃就是甘州和肃州的合称,肃州是现在的酒泉。元朝时,张掖还当过甘肃行省的省会。

张掖郡有一眼泉水,味道甘甜。554年,控制西魏的宇文泰将张掖郡改称甘州。

以张掖为中心的河西地带,产生过独具韵味的西凉州曲、八声甘州等,后传到中原,对中国的音乐产生过深远影响。

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都有浓浓的西部风。唐玄宗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向宫廷进献的《波罗门曲》,即选自张掖佛教音乐《西凉州呗》,此曲后被改制为著名的《霓裳羽衣》舞曲。

唐朝诗人元稹的《琵琶诗》中曾描写边塞曲《甘州》演出的情景:“学语胡儿撼玉铃,甘州破里最星星。使君自恨常多事,不得功夫夜夜听。”

唐朝边塞诗人岑参游河西时,也在诗中盛赞甘州歌舞天下无双。

宋词中有一个著名词牌叫做《八声甘州》,简称《甘州》,就源于张掖。《八声甘州》最有名的一阕词,是柳永的那首:“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柳永的这首词作,是宋词中的佳品,苏东坡赞其“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古代的张掖,辉煌不消多说。

现在的张掖,人口不多,只有120多万人,不及人口稠密省份的一些县。但张掖很大,土地面积多达4万平方公里。据公开资料,张掖现有耕地380.6万亩,只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44%。这意味着,张掖还有相当数量的土地没有被充分利用。

张掖土地虽然不像江南或东北等地,处处肥沃,但也不是人们想象中那么贫瘠。祁连山的雪水,汇聚成中国内陆第二大河——黑水河,流经张掖全境,形成了一个个绿洲。

黑水河,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弱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里的弱水,就是黑水河。

因为有了黑水河,张掖水草丰茂、商业繁荣、文化昌盛,所以张掖有了“金张掖”的美誉。

现代科技,早已无远弗届。

在河水浇灌不到的戈壁滩上,也可以利用先进的滴灌技术加以改造。有的贫瘠土地上,甚至覆盖了厚厚的土壤,上面植被繁茂,作物果实累累。土壤哪里来的?城市建设需要挖地基,挖出来的泥土,运到戈壁滩上,就形成了一片片良田。

戈壁滩上更大的惊喜,是拨地而起的一座座现代智能温室。在民乐县境内的海升集团的基地温室中,红黄色的小番茄和小黄瓜不是长在地里,而是长在空中的架子上。电脑介入施肥灌溉,蔬果长势更好,也无病虫害。这些小番茄,口感让人感动,因为可以吃出久违的西红柿的味道。当然,它的价格也很感人,市价高达50元一公斤。

关于这些小番茄,还有一个小故事。曾任张掖市委书记的一位甘肃省领导,儿子在深圳,有一次吃到一种小番茄很好吃,以为是进口货,特意寄了一些回来,想让父亲一饱口福。父亲收到货一看,这不是张掖产的吗?

张掖虽然少雨,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农产品不但产量高,而且口感好。苹果、葡萄、枣子、枸杞等,都品质优良。

张掖的蔬菜,更是远销粤港澳大湾区。当地官员说,有些宁夏菜心、宁夏枸杞,其实都是张掖出产,只是挂了宁夏的牌子。

“金张掖“虽然好物很多,但确实知之者不多。

近些年来,张掖逐渐广为人知,更多的是靠瑰丽神秘的自然风光。

除了没有海洋,地球上所有地貌,张掖一个不少,雪山、沙漠、戈壁、丹霞、草原、森林、湿地、湖泊……

这样的地方,不但中国不多,世界范围也没几个。

在张掖两三天,我最觉震撼的有两处风景,一是丹霞地貌,二是康乐草原。

前者像上帝打翻了调色板,一片红绿黄色,就这么奢侈地铺陈在层层叠叠的山上。我们去时,刚好赶上下雨。雨水润泽之下,山色更显奇幻。登高望远,极目远眺,浓烈的颜色塞满眼帘,仿佛置身外星空间。

位于肃南县的康乐草原,壮丽苍茫,如诗如画,让人如痴如醉。草原地处山顶,云层极低,天色极蓝,无边无际的草原,铺满了所有的山。草原上风极大,气温明显比山下冷,穿少了会被冻得打哆嗦。

本来还要去著名的山丹军马场看看,但时间紧迫,最后未成行。山丹军马场的首任场长是霍去病,历史绵延两千多年,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皇家马场。在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后,山丹军马场的面积跃居世界第一。

张掖的旅游资源独步甘肃,是大西北的颜值担当,如果能有更多时间,大佛寺、扁都口、平山湖大峡谷、焉支山、肃南马蹄寺等景点,都非常值得一看。

不过,因为祁连山环境整治,有些美丽的地方,暂时是不能去了。

去张掖玩,最好的季节是六、七、八、九月,过了国庆节,天气就转冷了。

张掖讲故事能力有待提高

在张掖的两三天,我也接触了不少当地官员。从市委书记到县委书记,市县官员这一层级,其整体素质之高,让我非常惊讶。

2019年,张掖GDP为448.73亿元,甘肃省内排第八,不算很穷,当然也不富。我原以为,既然张掖尚不富裕,当地官员的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但一些领导干部的谈吐、见识和做事风格,颠覆了我的认知。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一个当地官员,是市委副书记赵立香。他今年47岁,来张掖之前是甘肃团省委书记。

虽然来张掖任职仅有一年时间,但赵立香对张掖的市情市况了如指掌,一连串数字脱口而出,对很多农产品的特点和销路都非常清楚。虽然对于官员来说,记数字聊数字是基本功,但我也见过一些语无伦次的官员。说话是思维的体现,思路清晰,肚里有货,讲话水平就不会差。

仅仅一个小时的聊天,当然无法全面看出一个领导干部的水平,但是有时也够了。

我和市委书记杨维俊的接触时间比较短,只觉得他随和儒雅,谈吐得体。但据张掖当地官员介绍,去年领导人视察张掖时,因为对当地工作很满意,还特意把杨维俊请上专列,延长了汇报时间。这是对张掖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杨维俊个人能力的认可。

后来,也和临泽县长张辉和肃南县委书记陆思东同桌交流过。相比市级领导,因为要面对更具体的发展问题,两位县级领导和我们考察团的交流内容更接地气,没有一点官僚气。

几天接触下来,交流过的张掖干部,不管他们层级高低,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对于发展家乡的渴盼,以及向发达地区学习的强烈决心。

这些身处西北内陆的六零后、七零后官员,地理局限并未成为他们思维的桎梏。相比发达地区,他们胆子和步子可能没那么大,不过他们了解时局,也掌握潮流,且身上都有很强的干工作热情,都强烈地希望改变家乡面貌,让父老乡亲生活更美好。

和上一代官员相比,他们更放松,更自信,也更懂得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做好舆论工作。

不能否认,在现行体制下,领导干部仍是决定一个地方发展快慢的决定因素。有这样一群给人观感极佳的官员执政,张掖的明天值得看好。

整个张掖之行,我想可以打85分,剩下的15分扣在城市运营和景区管理方面。张掖地处丝绸之路,不封闭不保守,人民大气豪迈,非常可爱,但和北方很多地方一样,管理上欠缺精细度。也许豪迈和精细,本身就是矛盾的。如何破解这一矛盾体,就看主政者是否有足够的智慧了。

张掖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尤其是在讲好张掖故事方面。

酒好也怕巷子深。如果不主动说,如果不多说,谁又会有时间有耐心去详细了解你呢?

比如,张掖的瓜果蔬菜和牛羊肉,土地灌溉的是祁连山雪水,牛羊吃的是无污染的牧草,明明品质一流,但是知名度就是比周围的宁夏、内蒙、新疆要差很多。

还有,张掖的各类景点,放在全世界范围都难逢对手。但比起其他知名旅游城市,名气上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这几年,张掖的名气渐渐起来了,但还远远不够,和它的实力还不匹配。

总结这些现象,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张掖人太实诚,不太会讲故事。

实诚人做朋友当然好,但是在经营和推介城市时,太老实可招徕不来资金和游客。

国内很多城市其实都不太会讲故事,但是张掖讲不好故事,那太不应该了。风景就不说了,张掖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留下了太多中华民族的经典。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在张掖扫荡匈奴之后说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路过张掖写下的。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写的就是张掖境内祁连山的浩荡巍峨。

韦应物的''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也是在写张掖。

弘一法师也写过张掖,'燕支山上花如雪, 燕支山下人如月。'

这些或苍凉或浪漫,或写实或写意的文字,总让人想起那些悲凉凝重的过往。这里面的故事,讲上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吧?

除了这些,张掖还有太多太多值得讲述的故事。

河西走廊走一遭,张掖境内走一遭,这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厚重的历史烟尘扑面而来,不由得你不去了解,不由得你不去感慨。

男儿本自重横行,纵横天地间,还有比西北更适合的吗?面对苍茫的西北大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家国的地位和分量,都不辩自明。

好男儿,去一趟张掖吧。中国人,去一趟河西走廊吧。

来自: 安麓散人 >《待分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