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虫玩赏见种类知多少?
马上就要进入冬季了,鸣虫最火热的季节就要来了,每年冬天鸣虫市场上各种品种的鸣虫都知道多少呢?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鸣虫
现在我们能购买到的鸣虫都是
直翅目Orthoptera→螽亚目 Ensifera→螽斯总科Tettigonioidea、蟋蟀总科 Grylloidea的昆虫。
螽斯总科 Tettigonioidea
1.蝈蝈,某些地区亦称蚰子,学名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区,尤以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出产为佳,由于蝈蝈饲养相对简单,鸣叫声音洪亮悦耳深受广大鸣虫爱好者喜爱,可以说,很多人爱上鸣虫都是从一只蝈蝈开始的。
2.扎嘴、吉儿、姐儿,学名鼓翅鸣螽(Uvarovites chinensis),分布在我国山东和东北地区,体型偏小且娟秀,翅薄呈半透明,翅脉清晰可风,叫声:甲、甲、甲。吉儿、姐儿皆肖其鸣叫声音而取。
3.寰螽、土蝈,学名大寰螽(Atlanticus magnificus),为近年来新兴的鸣虫种类,主要产自南方,大寰螽较为罕有,未能人工繁殖,市面多为野捕个体。模式产地--浙江天目山。
4.宽纺、络丝娘,古名络伟、莎鸡,学名日本纺织娘(Mecopoda niponensis)。这种鸣虫我国分布很广,以东南部沿海各省如浙江、江苏、山东、福建、广东、广西分布最多。该纺织娘的特点是腹枝宽大,鸣声抑扬顿挫,高低交错循环,每次可连续反复鸣叫几是分钟,鸣声高亢而洪亮。因其翅较宽,故被名为“宽翅纺织娘”;又因其在日本也有分布,且被日本人最先著录,所以学名就叫“日本纺织娘”。这种纺织娘又有绿翅和褐翅2种,都喜欢生活在阴凉的灌木丛中和林荫下的草丛中,拉拉藤中,喜阴暗,忌强光。它行动较迟缓,但一旦受到惊动,就会立即向前或旁边跳跃。
5.窄纺、正纺、飞纺、络纬、纺纱婆,学名纺织娘(Mecopoda elongata)。纺织娘在中国分布很广,以东南部沿海各省如浙江、江苏、山东、福建、广东、上海、新疆、河南、湖北、西安、四川、广州、广西分布最多,同时,亚洲许多其他国家亦有广泛分布。每到夏秋季的晚上,常在野外草丛中发出“沙沙”或“轧织、轧织”的声音,可达20~25声,犹如织女在试纺车,因而被人们取名为“纺织娘”。其后是“织,织,织-......”的主旋律,音高韵长,时轻时重,犹如纺车转动。
蟋蟀总科 Grylloidea
1.油葫芦、黑虫,学名黄脸油葫芦(Brachyteleogryllus emma)。而北京油葫芦(Macroteleogryllus mitratus)为同属另一种。油葫芦为传统鸣虫,其叫声悠扬缥缈,时而婉转、时而凄凉,以鸣叫时能“呦”作为判断优劣的标准。油葫芦深受鸣虫爱好者的喜爱,和蝈蝈一样多为人工繁殖销售,且多以天津、北京繁殖居多,繁殖油葫芦行话叫份,繁殖的地方叫份房,从事繁殖行业的人叫罐家。经过多年繁育油葫芦已经出现多种变异,体色有缎青、冰糖紫、酱油紫、马蜂黄、天津黑等,眼色也有红眼、玉眼等变异。
2.青竹蛉,学名中华树蟋(Oecanthus sinensis),青竹蛉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貌似纤弱的样子却能量惊人,叫声洪亮厚重,随着温度降低其鸣叫频率也随之降低但更有韵味,叫声:都,都,都......可以不停不歇叫上几十分钟甚至数小时。
3.紫竹蛉,学名长瓣树蟋(Oecanthus longicauda),叫声有芙蓉鸟叫声和木鱼声、很多人认为紫竹蛉应该是紫色的,其实这点是错误的,紫竹蛉也有绿色、黄色、紫色。紫竹蛉辨别方法很简单,体形和青竹蛉很像,比青竹要大一些,最明显的是肚子上有一条黑紫色线!
4.银哨,学名斑角树蟋(Oecanthus antennalis)。外形类似青竹蛉但较之更小,且头背方及眼有数枚黑色斑点,触角基节内侧有2-3枚黑色斑点,此为命名的由来。鸣声是高频连续音。
5.金钟(北方)、马蛉(南方),学名日本钟蟋(Meloimorpha japonica),日本钟蟋遍布我国南北各地,是极为常见的蟋蟀类鸣虫,其叫声清脆绵延,十分悦耳,是著名的金声鸣虫之一。可以说是所有鸣虫品类中好听又廉价的品种,和黑虫、白虫一样,日本钟蟋也是地栖鸣虫
6.斗蟋、促织、蛐蛐、中华斗蟋、白虫,学名迷卡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白虫同样是比较传统的鸣虫种类,白露以后我国很多地区都有“斗蛐蛐”的民俗,用来争斗的就是这种斗蟋,白虫鸣叫清澈嘹亮,节奏中速,声如“句,句,句,句(Ju)……”。鸣声连续无间断。在无干扰的情况下,鸣叫长达几十分钟,甚至更长
7.金琵琶、宝塔蛉,学名云斑金蟋(Xenogryllus marmoratus)。作为金声鸣虫的一员,宝塔蛉以其动听的金属音,赢得了很多虫友的喜爱,但该虫略神经质,易受到惊吓,动辄断须断腿,令人苦恼。
8.绿金钟、天蛉、绿蛣蛉、银琵琶,学名梨片蟋 (Truljalia hibinonis)。此昆虫是一种森林性虫类,喜栖息于高大的树木上,常停留在树枝上高声鸣叫,不论白天、黑夜其鸣声都婉转动听,叫声如'句-句、句、句,句.....'一般是4声一组,第一声教长,后3声短促,常常不停的重复着这种调门鸣叫着。其鸣声高亢清脆,音色比蟋蟀美
9.花颈,学名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主要分布于 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台湾、四川、湖北 。常躲在草丛间、树皮下、落叶及石头间。雄虫不仅善于鸣叫,而且喜好打斗。其鸣声清脆响亮,声音为“举、举、举、举.......”节奏均匀快速,强劲有力,可连续而不间断。它的打斗场面也很值得欣赏。在我国台湾地区,这种蟋蟀也是做为用以格斗观赏的宠物,喜欢饲养的人很多。现多用作饲料虫贩卖。
10.灶鸡、灶蟋,学名短翅灶蟋(Gryllodes sigillatus )。多藏于锅台火炕缝隙中故叫灶蟋,又因为鸣声细柔而清脆,声如:卿,卿,卿(Ji,)…,似小鸡鸣叫,故有“灶鸡”之称。
11.大黄蛉,学名安徽黄蛉蟋(Anqaxipha sp),安徽黄蛉蟋鸣叫积极性很高,几乎长鸣不息、长鸣不哑,白天黑夜都鸣叫,傍晚清晨鸣叫更欢、更响亮,节奏较急而快,声如铃、铃、铃……”连续不断,声音清晰而有韵味。
12.小黄蛉,学名小黄蛉蟋( Anaxipha pallidula)。广泛分布于我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海南、台湾,小黄蛉依靠翅膀上的音锉和刮器相互摩擦而发声,白天黑夜均善鸣叫。鸣声轻悠柔和,声如“齐,齐,齐,齐(Qi)……”,节奏较缓慢,鸣声连续无间断。这种小鸣虫的音色音质因季节不同而有所不同,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小型鸣虫可以多只混养。
13.墨蛉、乌蛉、墨蛉、蚁蛉,赤胸墨蛉蟋(Homoeoxipha lycoides)。鸣声喜在傍晚和夜间鸣叫,在多云天气的白天也叫,声如“滴、滴、滴、滴(Di)……”,声调有抑扬变化,时而有小的变化,鸣叫时间长,每次可延续60分钟之久。可与小黄蛉混养。
14.山仙子,学名锤须奥蟋(Ornebius fuscicerci)。锤须奥蟋无疑是美丽的蛉虫。基部白色,中段黑色,先端又过渡为白色。爱好者们谓之三色尾。鸣声为特别清晰的金属铃声,比石铃响亮许多。鸣声的频率随温度升高而急促。22度时鸣声间歇有致,极富节奏感。鸣叫时,长长的触须上下晃动,尾须也随之摆动,金色的双翅举起,一副秀雅飘逸的优美姿态。由于它是型,声,色俱佳的金声鸣虫。而备受老一辈的虫家推崇。
15.石蛉,学名凯纳奥蟋(Ornebius kanetataki)。石蛉一般每年可发生2代,第1代成虫发生在8月,第2代迟1~2月发生,常在9月初即可听到其鸣叫之声。其鸣声较为雅致、柔和,声如“咭、咭、......”节奏比较短促而从容,声与声之间有个短暂的间隙时间。其鸣声具有浓厚的金属击敲韵味,犹如打铁的声音。它鸣叫有间歇,约有10余次只有有个停顿时间,常在树干上鸣叫一番后再爬动着换个地方再继续鸣叫。它的鸣声常有回响的感觉,在一处鸣叫时,好像有数处发出同样的声响,使人难以捉摸鸣声究竟发自何处。
16.黑翅石蛉,中文名褐奥蟋。
17.金蛉子,学名双带拟蛉蟋( Paratrigonidium bifasciatata)。此鸣虫因其体形娇小玲珑,形状美丽可爱,鸣声悦耳动人,被视为诸多鸣虫中的佼佼者。铃子的鸣叫声为“铃、铃、铃、玲”,连续不断,好似一串金铃在连续摇动,声音十分清脆动听,圆浑悦耳,音色美妙,它在鸣叫时常常停立不动,后肢略屈。
18.草蛉,学名斑翅灰针蟋(Polionemobius taprobanensis)。在我国各地分布极广,尤以东南部为多。此虫生命力比较旺盛,喜栖息在草丛、草坪和灌木丛的根部,以嫩草的芽叶为食,故常在多草的地面活动。其叫声为”之——“,并带有较长拖音,每声能延续2~3秒,声音平直,却带有一点金属味,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晴天鸣叫频繁,尤以夜间为盛,阴雨天少鸣。
19.花蛉,学名斑腿双针蟋(Dianemobius fascipes)。斑腿双针蟋成虫一般在6~7月间出现,在9~11月间也能听见成虫年鸣叫,其叫声为“吱、吱”,其音不高,但听来却别有一番韵味。斑腿双针蟋晴天爱鸣,夜间也盛,阴雨天则少鸣。
20.寒蛉,学名黄角灰针蟋(Polionemobius flavoantennalis),栖息在草根及落叶下。触角基半部白色,端半部黑色,足无吸盘。鸣声似金蛉子,只是音量较低。
21.南油、竹蟋,蛮凶头,学名南方油葫芦( Teleogryllus mitratus)。 为常见油葫芦属的最大种。主要分布我国的广东 广西 云南 福建等华南省份。此虫体大,色泽多呈棕红 暗红或者深黄。头略小于背板。颜面部白色。初蜕虫背板白粉明显。若虫直到终龄还具有白腰线。由于斗性强烈,为华南地区主要的博彩斗虫。他的头部可以向前伸,上颚可以前开,不像同属其他成员那样只能侧着头啃,攻击性更强。
22.雾顶油葫芦,学名污褐油葫芦(Teleogryllus testaceus) 。体大粗壮,通体棕褐色,具有光泽。头部混沌蜜蜡色。近顶部近黄白色。无明显的八字纹。鸣声响亮。主要分布广西,云南海南等华南省份。
23.飞亭,学名姬蟋(Modicogryllus sp)
24.地蛉、土蛉,洞蛉,学名利特音蟋(Phonarellus ritsemae)。是著名的金声鸣虫,不多见。鸣声很像灶蟋,但更急促一些。
25.红牡丹,中文名小音蟋(Phonarellus minor)。此虫红头黑身头须尾枪黑白相间鸣声高亢激越。
26.铁弹子,罄蛉,学名刻点铁蟋(Sclerogryllus punctatus)。性喜阴暗潮湿,栖息于墙根,草垛和木材堆下,常和马蛉重叠栖息。昼伏夜出,夜间爬至显眼处鸣叫。其鸣声优美,回音极佳,犹空谷传音,非常嘹亮。每至夏夜,当斗蟋蟀还没有开始鸣叫的时候,铁弹子已经先声夺人,草茎里响起它那明亮高昂的叫声。因其鸣声超群,与马蛉被人并称为鸣虫两绝。
27.大土狗、土棒子,学名花生大蟋(Tarbinskiellus portentosus )。因其体形较大,居于众多品种的蟋蟀之首而得此名;又因其危害花生等农作物而又被称为“花生大蟋”。花生大蟋的鸣声非常响亮的:句。。。。。。。。连续不断,没有音调高低变化。所以听起来像是某种蝉鸣。但可以明显感觉到来自地表。鸣叫时,雄虫半个身体露在洞口外,头朝内。稍有惊扰,立刻迅速回洞。捕捉难度比较大。本种的牙齿非常发达,善于咬食各种植物的根系,造成相当大的农业危害。当然,由于体型巨大,观赏价值高,也是南方地区非常著名的鸣虫之一。
28.银钟、青蛉、白面纺锤蟋,学名东方特蟋(Turanogryllus eous)。生活在干燥平坦的高草地里,虽然长得像斗蟋,却完全是和平主义者,缺少了强大的上颚,却拥有一副宽大的翅膀,鸣叫起来像哨音,洪亮且悦耳,两雄相遇时只会对着鸣叫斗歌。
29.棺材头,学名多伊棺头蟋(Loxoblemmus doenitzi),棺材头其貌不扬,但生命力顽强,人工饲养下秋季的虫子能一气叫到冬天。而且声清澈响亮,声如“噘噘噘,噘噘噘噘(Jue)……”,3、4声或5、6声一组。喜鸣叫昼夜不歇。
30.电报蛉、乌团,学名罗根扩胸蟋(Cachoplistus rogenhoferi)。由于叫声“叮叮叮叮叮叮叮叮 叮叮叮叮叮叮叮叮”,有类似过去发电报的声音,故称其“电报蛉”。 虫也不太爱动,更不善于跳跃,比较好养,二十多度三十度左右挺爱叫的,竖翅九十度,就是叫起来没个完。特别肯叫,时间长的会长达数小时或是整夜鸣叫。近年新兴的鸣虫种类。
看完了是不是想去鸣虫市场逛一圈?
那转发完朋友圈就去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