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奇石经典,天下第一石,灵璧石
作者:蒋委员长
爱石之人通过对石生命的理解感悟自己这颗心的跳动!养石真是在养观者的心!每一个见者通过石心石意石情与之共鸣!让您直击石的真、情、韵、奇。 感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意境!
禅石作为石坛“尊者”,因其寓意深远和情趣高雅而备受青睐。佛家说“万物皆有佛性”。 用佛禅的理念赏石,赏石者除了注重石头奇巧的形状、色彩和纹理外,更加注重石头的佛性,即石头能培养神思,安定心性,沟通心灵,达到精神上的愉悦和超脱,也就是说达到禅宗的“心源”和“渐悟”“顿悟”状态。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是水的筋骨,水是山的血脉,山水不可分割。古今文人儒客对山水的眷恋与讴歌,促成了华夏文化的血脉流传,无论“寂寞掩紫菲,苍茫对落晖”的王维,还是“山川多浑厚,草木得滋润”的黄宾虹,更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伯牙,诗情画意、天籁之音,惘不充盈着对大千山水的热爱与神往。而山形灵璧石承天地之恩泽,受赏石界之崇爱,被历代王侯雅士所求索和珍藏,谱写着一篇篇或荡气回肠、或曲折动人的史话传奇,自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耀眼明星。
不同的石,会带来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情感。石本身存在就是一个恒古的故事、一段情,不同的欣赏者有着不同的领悟,人通过静心才能明白它的低语倾诉……
每一个与石结缘的人都会同喜同乐,从石中感受到震撼,从石中发现神圣。更多的爱石收藏者,通过石为媒认识更多自己喜欢的人,交到了更多的朋友。石,不仅是情感的载体,也是人们情感沟通的平台。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徽宗赵佶是盆景的第一大玩家,根据记载,宋徽宗曾得到一块灵壁石山峰造型,起名“灵壁小峰”。此造型挺拔奇特,高半尺许,长约五、六寸,玲珑秀润,胡桃皮、沙坡、水道皆有。尤其小峰一半处有“圆白小月”,莹然如玉。徽宗爱不释手,亲题: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一枚美石的价值高低与其出土流传年份极有关系,时间愈久,石头色泽愈古朴归真,石体会发出成熟的幽光,这种难以确切言传的石表形象,行话称作包浆。包浆愈凝重愈好。包浆的形成,最主要原因当然在于长时期的辗转流传,但藏主的关心爱护也很有关系。俗话说:养石即养心。有的藏石家喜欢将质优肤细 形美的供石置于茶桌书案,在喝茶聊天或阅报看电视时以双手抚摩,使手气、手润通过毛细作用渗入石肤、石体,久而久之,包浆渐起,令人愈加宝爱。
赏石的意趣如果用一句话表达,那就是借物象而有所感怀……
石头既没有玉石的柔和,钻石的夺目,又没有能工巧匠的精心打磨,但它勇于改变自己,懂得自己磨炼自己,经历了大自然的千锤百炼。把最美的东西奉献给人类。
石头是一种人格,它代表着与世俗抗争的人格风范和理想。
石头是一种精神,它代表着人们的理想与价值。
石藏人生,人生亦如石。感悟石的奥秘、石的禅机,便是感悟人生!悟石即出神入化。折射人生,洞彻世情。石有仁、义、礼、智、信的石德,石有坚贞永恒、浑朴刚正、掷地有声的品格;石有宁静坚实、不卑不亢、任人品评的情操;石有粉身碎骨、毫无怨言的忘我精神;石有沉静淡泊,不哗众取宠,不随波逐流,给人以力量和信念的启迪。故以石为伴,以石寄情,以石悟道,寄情于幽寂,超然于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