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防弹衣竟然是纸做的,是偷工减料,还是伟大发明?

中国最早的防弹衣竟然是纸做的,是偷工减料,还是伟大发明?纸甲与铁甲的防护能力,谁更强?结果出人意料!

蔡伦的“蔡侯纸”并不脆弱

在人们的印象中,纸是脆弱,所以才有句俗话叫“窗户纸一捅就破”。确实,纸的发明,最早是为了书写的。在文房四宝中,与笔、墨、砚“三宝”相比,纸是最晚出现的。纸的发明者,世界上公认为我国东汉初期的宦官蔡伦。蔡伦是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后来,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改进了造纸术,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并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从汉和帝下令推广蔡侯纸至今,已有1915年的历史。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后汉书》)”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沿着丝绸之路经过中亚、西欧向整个世界传播,为世界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此,美国著名学者麦克·哈特给予了最中肯的评价:“今天,纸张成了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纸,世界将会怎样。”那时的纸张,其主要功能就是用来书写与绘画的,是传播文明的载体,但是,谁能想象到,在距“蔡侯纸”面世750年多后的唐朝,单薄而脆弱的纸张,竟然成为战场上的护身神器——史载,唐宣宗时,有人以纸为甲,武装自己的部属。令人惊奇的是,这种纸做的盔甲,竟然连箭都射不穿,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纸甲”。

河中节度使的奇思妙想

发明“纸甲”的人名叫徐商,时为河中节度使。徐商,字义声,河南新郑人,唐文宗太和五年(831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历任侍御史、礼部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充翰林学士,后拜中书舍人。唐宣宗即位,擢为尚书左丞,诏任巡边使,出使称旨。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拜河中节度使。河中节度使,为至德二载(757年)设立,治所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759年升蒲州为河中府,长期管辖河中府、晋州、绛州、慈州、隰州,相当于今天山西省石楼、汾西、霍州以南和安泽、垣曲以西。

徐商发明“纸甲”,正是在河中节度使任上。因为河中府境内的特峨山驻有突厥残部,其中有一千帐落渡过黄河主动归附唐朝,唐宣宗诏令徐商安抚。徐商表请朝廷,让他们在山东田多人少的地方安家,组成军队以备征讨之需,共有千人,折纸为铠,硬弓也射不穿。

“宣宗诏为巡边使,使有指,拜河中节度使。突厥残种保特峨山,以千帐度河自归,诏商绥定。商表处山东宽乡,置备征军,凡千人,襞纸为铠,劲矢不能洞(《新唐书》)。”

唐朝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之一,尤其是安史之乱之前,人们追求的都是奢华与光鲜,在军事装备的盔甲上,也是如此。唐代的盔甲,史有记载的,就有锁子甲、马甲等十余种,其中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缒、锁子等是铁甲甲。盛唐时士兵的盔甲除了坚固轻便外,还讲究华丽美观,甲的外表一般涂以金漆和各式花纹,光彩耀目,用以装备军队,显得阵容严整,威武雄壮。但是,到了唐宣宗时期,国力已大不如前,所以,才有徐商的变通之举。

纸甲与铁甲的较量

徐商的“纸甲”是如何制作的,史上并没有留下详细资料,但是,其经济、实用的特性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这种纸做的盔甲一问世,便很快得到普及。在后人的记载中,我们发现,纸甲的表面以娟布或纸造成,为防御箭、鸟铳伤害,以三厘米厚的纸和挂裹,用以增加防护力。

比如,明代内阁首辅朱国桢在其《涌幢小品》中,就记载了纸甲的制作方法:“纸甲,用无性极柔之纸,加工捶软,迭厚三寸,方寸四钉,如遇水雨浸湿,铳箭难透。” 原来,所谓纸甲的甲片是由经过反复捶打的多层纸张构成的。只是,书中所说的“无性极柔之纸”不知是何纸,但可看出它极柔韧,迭厚三四寸后再用铁钉固定。对此,乾隆年间刊印的一本书中也有介绍:是先将纸捶轮,叠成三寸厚,每方寸钉四个钉子,然后裁制成甲,如经雨水浸湿,铳矢难透。

纸甲不仅能抵挡弓箭,对劈砍的防御力也不比铁甲逊色。国外的一档科普电视《流言终结者》曾在第九季第十二集中做过测试,测试结果证实,纸甲的防护能力不逊于同时期的铁甲,只是耐久度不及铁甲。

纸做的防弹衣

正因为纸甲有着如此的优越性,加之纸甲成本低,便于推广,所以,纸甲在唐宣宗以后就开始规模的运用,甚至成为了宋明军队的标准甲式之一。

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四月,“诏江南、淮南州军造纸甲三万,给陕西防城弓手。”一次性制造和分发三万件纸甲,可见这种装备已经是当时的正式装备了。在商业发达的宋朝,就有了假冒伪劣纸甲,对此,宋神宗《熙宁编敕》中曾规定,若私造纸甲五领者绞(《要录》),这是很重的刑罚了。

南宋真德秀任泉州知州时,上枢密院的奏折称:“所有本寨军器都稍足备,但水军所需者纸甲。今本寨乃有铁甲百副,今当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副就本军换易纸甲。”从真德秀用铁甲换纸甲的行为来看,纸甲的防御能力还要优于铁甲。尤其是在南方水战中,纸甲以其轻便更占优势。

纸甲多用于轻装步兵,但是在宋朝攻打西夏时,守城的弓弩手也装备了这种纸甲。直到后来的明朝末年,这种纸甲仍然活跃在战场上,从未灭绝。比如,明军抗击倭寇时,也使用了纸甲。

明军为何弃铁甲而用纸甲,明人茅元仪在《武备志》中有着非常透彻的分析总结:“(南方)天雨地湿,铁甲易生金肃烂,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贼率用火铳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用。但铅子俱能洞入,且体重难久。今择其利者,步兵性有辑甲,用辑布不等。若纸绵俱薄,则箭亦可入,无论铅子。今需厚一寸用绵密辑,可长至膝。

纸甲以上半身和下半身(过膝)为主要防护部位,长度是考虑南方多沼泽、水田而设定的。身穿纸甲使人有一种安全感,甚至可产生一种奇特的精神作用。纸甲对防御远程射兵器也很有效,甚至能抵挡燧发枪,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名符其实的最早的“防弹衣”了。

结语

随着枪炮、坦克、飞机等现代化战略武器的加入,在近代战争中这些杀伤力极大的武器面前,纸甲就显得不堪一击了,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图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