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姑娘嫁到河南,脚一踏,手一搬,十指莲花都动弹
西裴村农耕生活街内的纺织场景。(王建安 摄影)
近代农村使用的老式木织布机。(王建安 摄影)
农耕文化体验馆内工作人员展示手工技艺。(王建安 摄影)
河南省安阳县白壁镇“美丽西裴小镇”街景。(王建安 摄影)
农耕文化体验馆内陈列的老粗布。(王建安 摄影)
“哐当,哐当。”织布机声古老而又单调,但对于河南省安阳县白壁镇西裴村的村民来说却是那样悦耳、动听,来村子旅游的游客却说更像是一首古朴、遥远的歌谣。正在织布机前忙着投梭、拉扣、踩踏板的王女士给大家出了一条谜语:一张床,五尺长,一个姑娘坐顶上。脚一踏,手一搬,十指莲花都动弹。年轻的游客都说猜不出来,年老的游客却说谜底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西裴村位于安阳县白壁镇东南7千米处,紧邻G341线,茶店河从村南侧蜿蜒流过。全村人口610人,耕地面积850亩,是2019年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在镇政府大力支持,该村全力打造“美丽西裴小镇”,依托茶店河、挖掘仰韶文化内涵,规划建设农耕生活街、历史文化街,聚焦传统手艺,展示手工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为促进农耕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西裴村打造以农耕传统技艺保护、产品生产销售、游客观光体验为一体的民俗商业街区,让手艺人有饭吃,让非遗文化有传承!王女士介绍,她的老家在河北省邯郸市,目前居住在西裴村邻近的村庄,每天都定时到西裴村上班织布,一天能织7、8尺布。王女士的工作室内,陈列着纺花车、织布机以及其它农耕时代的纺织、生活用具,供游客免费参观。王女士等几位手艺人现场表演纺线、织布等手艺,游客可以在她们的指导下进行体验,发现手工劳动的乐趣。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脍炙人口的唱词,它反映了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点。在小农经济时代,纺花车、织布机是解决人们温暖问题的唯一途径。村子里都种着棉花,家家都有纺花车,女人从小就要被母亲教会纺花和织布,这也是乡村女人必备的过日子的本领。
原始的织布方法,古时称作“手经指挂”,据《释名》说:“布列众缕为经,以纬横成之也。”平布就是由许多纵向的经线和横向的纬线相互交织而成。
近代农村使用的织布机就是在斜织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斜织机是一种带有脚踏提综装置的纺织机,推测斜织机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到汉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汉以后,经隋唐几代的改进和提高,斜织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待至宋元时期,此机已完全定型,其形制基本上和近代农村使用的织布机相同。元以后有关斜织机的文献记载比较多。如元代《梓人遗制》、《农书》、明代《天工开物》、清代《蚕桑萃编》等书,对斜织机的构造均有明确描绘。斜织机配备了机架,织工可以坐着操作,用梭子和竹筘送纬打纬,用脚踏提综的开口装置,提高了织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