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华林寺(元妙观、陈太尉宫),江南最早大木构建筑
2020年10月福建旅游,分别参观了福建地面上最古老的三位元老级木构古建筑遗存,也是三座公认的江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宋代大木构建筑,这也是我福建之行的重中之重,也可以说专门为长江以南三位元老级建筑而设计的旅程。三座早期建筑在福州华林寺,罗源陈太尉宫和莆田元妙观。先说说三个宋代大殿的外观总体印象,华林寺大殿是国二,虽然仅剩一个大殿但地位等级最高,因为位置和福建省政府相邻,差点被整体迁移走,老照片也有副阶建筑,现在看到是落地大修后的样子,保留了宋构早期核心的内部木构构造样式,展现了一座精致的南方特点古建模型样本,非常适合现场古建教学,我戏称为“高级美颜式重建”的古建筑保护模式。再说莆田元妙观,道观建筑是国四,保存了从山门到正殿的整体建筑群,位置处于闹市之中,周围也是高楼学校,本身已不再是道教场所,而是地区社会活动中心,也是经过近代落架大修后的文物建筑我戏称为“自然美颜式重建”的古建筑保护模式,正殿因为有副阶建筑,展示南方古建筑经过历代扩建维护不断叠加的效果,也是华林寺大殿剥离前的样子,元妙观正殿与华林寺大殿互相有极高的对照参考价值。最后说说罗源太尉宫,一进院的建筑群,其主殿核心部分是南宋建筑,是一种“无美颜”的维修模式,局部修修补补,其位置坐落在村镇的边上,交通便利,虽然是国五,但建筑群保存完整,民间道教仪式依然延续,加上核心宋代木构建筑与明清建筑维护的叠加延续,历史痕迹完整,彩塑有点像新的,与大殿空间位置不符,这种状态在全国宋代古建筑中也是罕见的存在。国内大部分早期唐宋木构都大修后失去原有的社会宗教功能,成为仅有展示功能的文物建筑,所以,陈太尉宫的古建含义得到古迹爱好者的格外珍视,其现场感在我眼里应该排在江南古木构的第一位。
1、福州华林寺大殿(国二),华林寺所在位置是省委门口属于严管街区,有座中心是一颗巨大榕树环岛,我在附近街巷来回绕了三圈也没找到停车位,后悔开车进入福州市区。华林寺的门票是2元,想起前辈说的,在福建省内访古与其他省市相比有两个不用担心,一个是门票,二个是道路情况,门票便宜道路宽敞,果然有道理。华林寺本身已经不存在了,华林寺大殿是唯一的遗存,是我所见面阔三开间建筑中最大最雄伟的建筑,宋构中少有的伟岸之躯,貌似八辅作(实际七辅作)的神奇建筑。
关于华林寺大殿的断代比较有趣,木材碳14检测有一批1200年-1400年前的老材料,比南禅寺还早一百多年,而现在公认寺庙建于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是当年建寺时用了拆除闽王宫的老旧材料,这是经过史料的推理,合乎情理。所以华林寺大殿是用了唐五代旧材料的宋代大木构建筑遗存,又出生在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中,能保留下来也是奇迹。
关于华林寺大殿的外形还是有很多改变,当年因为省办公大楼差点被迁移走,最后还是原地迁移了不到10米,看老照片原建筑外形很普通,有清代加的副阶建筑,形成重檐,没有月台附属设施,据说地势低洼积水,对老建筑保存形成危害。这些历史翻篇了,如今的华林寺大殿经过美容大修后气势雄伟,有领导南方大木构建筑的帝王之像,被誉为江南第一古建筑。大殿里是福州地区重要文物图片展览,所以说来福州访古第一站一定要选择华林寺大殿,这里是福州古迹的导游总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目标,我选择的是陈太尉宫。
华林寺大殿的地位越来越尊贵,而背景中的省办公楼显得又破又旧,建议其外立面应该做蓝天装饰,给华林寺大殿一个不十分碍眼的背景板。华林寺大殿平面近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共用檐柱14根,内柱4根,通面阔15.84米(中间6.51米),通进深14.70米,主体构架为八架椽,用四椽栿前后乳栿,约233平米,单檐歇山顶,高15.5米。建筑细节有不少当地独有的特例,如粗壮梭形柱的上下卷杀做法、圆形断面的月梁、云形驼峰、硕大枦斗、层层叠斗、插拱皿斗、昂面的双枭双混曲线、柱头枋、罗汉枋和撩檐枋上镌刻团窠等等,构成了具有福建地方建筑形制独特的最早遗存。
2、莆田元妙观三清殿(国四),元妙观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周围是学校、社区和商店,高楼大厦之下有一片仅存的古建筑群,属于道教建筑遗存,在现代城市中比较扎眼,很遗憾我去的时候,门上贴通知书已闭门维修。现存三清殿、三门、东岳殿、五帝庙、西岳殿、五显庙、文昌三代祠、福神殿等,占地面积6168平方米,建筑面积3587平方米,算得上比较大的建筑群。其中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重建的三清殿,是元妙观建筑群的核心古建筑,三清殿系重檐歇山顶,原先面阔五间,后代扩建为七间,进深五间,副阶也是这个时间段加上的。其中当心间为宋代遗物建筑,它的结构营造手法与《营造法式》中所记载的"八架椽前后乳袱传四柱"基本相合。虽然当心间修建时间早于《营造法式》的成书,但足以说明营造法式是综合当时建筑技术之大成,体现了其丰富的古建文化的历史积淀,是建在很多江南实例建筑之上的优选之作。比如三清殿柱间只施阑额,不用普柏枋,斗拱用材硕大,斗底作皿板形,斗欹有颐。柱头华拱两跳用单材挑出,七铺作呈双杪双下昂(上加一个昂状耍头),用材比华林寺小一个等级为二等材。殿内的梁架斗拱也几乎是一样的结构,拱、昂、梁、柱造型也一样,元妙观与华林寺结构如此相像,虽然是一佛一道,但建筑结构统一,主要特点是内外柱不同高,四根高内柱形成“回”字构架的中心,辅助四周低点的外柱与辅作层形成完整的“回”字体系,比同期中原地区殿堂式架构更简洁,值得大大滴关注。
3、罗源陈太尉宫正殿(国五),正殿核心是南宋建筑,特意提前看过陈太尉宫的资料,有点担心路况,实际上多虑了,虽然是浅山区,道路情况不错,特别是陈太尉宫周围有很多大村,经济条件好,周围的信众群足够保证陈太尉宫的日常运行。陈太尉宫正殿虽然与华林寺、三清殿同属闽东南地区宋代遗构,在风格、技术及改建方式均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在整体保存状况方面,陈太尉宫正殿显然更加接近原貌,在一些细节上,也似乎更具古制古风。但以我现有的古建知识水平,很难看懂这种不太规范的建筑架构,与在山西看大木构古建的视觉感完全不同,正殿的进深太深,黑乎乎看的晕头转向,副阶建筑和历代不断改进的建筑结构,甚至找不到主要檐柱及斗拱之间的关系,这是什么鬼建筑模式。
网上有专业的描述,陈太尉宫正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14.10米),进深五间(21.22米),其中明间间阔6.80米,木构架中保留有早期构件。据现状分析,抬梁式构架的原构,进深应为四间八架椽,南宋扩建时将后金柱位置后移,并向后扩展一间二椽,改为十椽屋,梁架随之变动,屋脊也相应抬高;清代扩建时,又于殿前加建轩廊一间,构成现状。36根梭形柱硕大、齐平。拱头卷杀无瓣。柱头不施普柏枋,阙额出头,垂直搭交,且垂直平截。垂拱素枋重复叠置。尤其是大屋架采取以山面横架铺作支撑架两道大额枋,不用内柱,其上再安重拱分别支承前后两中平椽缝上的梁架的做法,中结方形藻井,层叠有致,别具一格。阙额、额栿、乳栿、四椽栿及平梁,截面近圆形,几乎是采用原木搭建,为宋代福建地方木构建筑的典型代表。梁架结构中横向构件“截面近圆形”这个描述看了多次,这是南方早期建筑的特色,三个大殿都是如此这般。
关于陈太尉宫的陈太尉是谁,网上介绍,这里最早是陈氏家祠,祭祀陈苏,宋嘉定二年(1209年),陈苏被敕封为“英惠侯王”,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加封“显佑嘉应侯王”,即建造宫殿于祠前,称大宫。同年,陈苏十五世孙陈庆抗金有功,18岁战死沙场,被封为“都统伏魔太尉”,配享于宫,并予以扩建,改名“陈太尉宫”。陈太尉就是南宋的陈庆。所以,这是当地本土教小众信仰之一,依然有信众前来做法式。
陈太尉宫有自己独特的建筑特点,尤其是粗壮的梭柱、巨型的栌斗、肥硕的月梁,以及形制独特的插栱叠斗,都因为近代没有大修重建,保留了更多早期年代留下来的印迹,令人神往。其实普通游客在现场看不出端倪,可以看热闹,比如道教仪式,我们去的时候赶上举办仪式,放炮烧香磕头,还有一些搞不明白的仪式。当地信众对外人很友好,在大殿内参观无阻,这是一座“活”在当今的宋代建筑,非常罕见。而陈太尉宫外观更有气势,三面是高坡,好像整个建筑是下沉式半地下的状态,三面高坡可以遮风挡雨,唯有正面是开阔地,又是建筑群的排水出口,陈太尉宫是藏于山坳中的卧虎藏龙之地,有灵气儿。
三个福建宋代大木构,专业技术细节咱不懂,而建筑群外观和现存的周围环境是观察的重点,陈太尉宫以最保真的状态得到访古人士的推崇,成为江南最想去参观的宋代大木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