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速溶咖啡不接受批评!
适量喝咖啡,好处多多;尤其是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得到很多研究证实。
但每次讨论这个话题,总会有人问:
那,速溶咖啡呢?
考虑到一些中国特色国情,之前我总是简单粗暴地回答:「速溶咖啡」除外;
但其实对有些人来说,「速溶咖啡」可能是更健康的选择。
想知道一杯咖啡里有什么,先来了解下咖啡豆的成分。
▲咖啡豆(卡内弗拉种)的成分
参考资料 石胁智广《你不懂咖啡》
不同咖啡豆,各种成分含量不同,再加上烘焙温度不同,各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就形成了不同的风味;
咖啡中有200多种芳香物质,但这些都不是平时我们感受到的那张令人愉悦的芳香;只有经过烘焙,咖啡生豆才会散发充满魅力的香味。
这个过程,其实本质上跟炒茶差不多。
▲ http://heavytable.com/peace-coffee-in-cinemagraphs-part-one/
经过烘焙的咖啡豆,就达到了可以初级饮用的状态。你可以买豆自己磨粉,也可以直接买磨好的咖啡粉。
然后像泡茶一样,用热水把咖啡粉里的可溶性物质「泡」出来,这个工序叫做「萃取」。
速溶咖啡,也是用咖啡粉制取的。它的生产流程是这样的:咖啡豆→烘烤→研磨→萃取→浓缩蒸发→干燥
自己煮咖啡,是用热水萃取;而速溶咖啡,为了提高萃取率,对温度和压力都有要求,比如水温,可达175℃;
水温越高,萃取速度更快,萃取率也更高;萃取出来的物质,也会和现煮的咖啡不一样,所以口感会不同。
萃取得到的咖啡液,经过浓缩、干燥之后,就得到了速溶的咖啡粉。
▲喷雾干燥得到的咖啡粉
https://www.aquaspresso.co.za
干燥的方法有两种:
❶喷雾干燥
咖啡液喷雾遇到热的干燥空气后,水气蒸发,得到干粉颗粒。
❷真空冷冻干燥
咖啡浓缩液冻成冰块,在真空状态下让水分升华,得到干燥的咖啡粉末。#类似之前介绍过的冻干水果#
▲ 真空冷冻冻干的咖啡粉
https://www.aquaspresso.co.za
咖啡中的芳香物质对热很敏感,加工过程中的高温,会导致这些芳香物质的挥发。这也是很多人觉得,速溶咖啡不如现煮咖啡好喝的原因之一。
相对而言,真空冷冻干燥,因为是低温干燥,能保留更多的香味。
除了不够香,咖啡中那些有益健康的物质,有没有损失呢?
日本、法国等国的研究发现,咖啡是人们日常饮食中抗氧化物的最大来源。
氧化跟衰老、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发展都有关,咖啡对健康的很多好处,也跟这些抗氧化物有关。
幸运的是,速溶咖啡依然保留了丰富的抗氧物。
一项研究发现,1杯180ml的速溶咖啡中,大约含有320mg多酚类物质;而同样大小的一杯现煮咖啡中多酚物质的含量,大约是400mg。
调查发现,速溶咖啡的咖啡因含量,普遍低于现煮咖啡。
一杯225ml的现煮咖啡,大约含112mg咖啡因;相同大小的一杯速溶咖啡,咖啡因含量在66mg左右。
每个人对咖啡因的耐受不一样,对那些一喝美式就失眠、心跳加快的人来说,速溶咖啡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动物实验表明,丙烯酰胺有一定的致癌性。而关于咖啡和丙烯酰胺的风波,我们在「星巴克致癌风波」一文中已经详细分析过。
速溶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含量可能更高。
一项研究发现,速溶咖啡中的丙烯酰含含量,是现煮咖啡的2倍;不过具体含量也跟咖啡浓度有关。
但总的来说,你不用太担心啦。美国FDA的一份调查显示,市售多个品牌的速溶咖啡(泡好的),的丙烯酰胺含量,还略低于现煮咖啡呢。
而且,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认为,中国人丙烯酰胺的摄入量远低于1μg/kg体重/天的「警戒线」。
一般研究中所说的咖啡,是指不加糖、不加奶的「黑咖啡」。
考虑到咖啡豆中很多对健康有益的成分还是得到了保留,所以,研究中所说的那些好处,同样适用于速溶咖啡。
但是!请注意!这里的「速溶咖啡」,是指用纯的咖啡粉冲泡的咖啡;而不是那些「三合一速溶」、「1+2即溶」之类的咖啡味饮料。
▲ 这种才是“速溶咖啡”!
排在配料表第一位的是植脂末,其次是糖,咖啡粉排第3,还没白糖多!
叫它糖水,也比叫咖啡合适啊~
码字码得好累,
请我喝dian咖ge啡zan吧~
1.Pérez-Jiménez J,et al.Dietaryintake of 337 polyphenols in French adults. Am J Clin Nutr. 2011Jun;93(6):1220-8. doi: 10.3945/ajcn.110.007096. Epub 2011 Apr 13.
2.Fukushima Y,et al. Coffee and beverages arethe major contributors to polyphenol consumption from food and beverages inJapanese middle-aged women. J Nutr Sci. 2014 Oct 22;3:e48. doi:10.1017/jns.2014.19. eCollection 2014.
3.Gilbert, R.; Marshman, J.;Schwieder, M.; Berg, R. (1976). "Caffeinecontent of beverages as consumed". Canadian MedicalAssociation Journal. 114 (3): 205–208. PMC 1956955 . PMID 1032351.
3.Bonita, J.; Mandarano, M.; Shuta, D.; Vinson,J. (2007). "Coffe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vitro, cellular, animal,and human studies".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55 (3):187–198. doi:10.1016/j.phrs.2007.01.006. PMID 17368041.
4.Mojska H1, Gielecińska I. Studies of acrylamide level in coffee and coffee substitutes: influence of raw materialand manufacturing conditions.Rocz Panstw Zakl Hig. 2013;64(3):173-81.
5.https://www.fda.gov/Food/FoodborneIllnessContaminants/ChemicalContaminants/ucm053549.htm#u1003
编辑 | 山楂
设计 | 柚子
戳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