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父蒋勋住陋室,感叹“我好富有”:做减法的人生,有多爽?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247天

1

美国有一个高富帅约书亚·贝克尔,他掌管着150家店铺,拿着7位数的薪水,22岁就买了豪宅名车,还有一个美丽的妻子。

尽管在众人眼里他是如此成功,然而事实上他的生活却十分槽糕。

逢年过节他准时将礼物送达母亲手中,但他却错过了母亲最后的离别。

他买了许多奢华的物品给妻儿,妻子却向他提出离婚,因为她没有得到想要的陪伴。

就连他自己的身体也十分不好,每天需要服药才能入睡。

可以说,除了赚钱,他并没有感受过幸福。

后来,约书亚开始反思,他渐渐发现:过于追求物质,不但没有得到幸福,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幸福。

于是,他毅然辞掉了年薪百万的工作,清理内心杂乱的思绪,同时清理家里的东西。

他试着在30天内丢弃30个物件,没穿过的衣服、没用过的器皿……直到他的生活里只剩下288件物品。

在这个过程中,约书亚发现,这样极简的生活不但没有让他感到空虚,反而觉得内心越来越充实。

他放弃了7位数的工作,但从此拥有了大把时间:精心做一顿美食,约朋友喝下午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甚至,他终于有时间拾起小时候的梦想,他开始提起笔写东西。

2

从上述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减法,让一个人更了解自己。

被称为“世界互联网之父”的凯文·凯利是新科技的狂热代言人,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凯文自己却不使用智能手机,家里也没有电视。

他有时会到亚洲的一些村落旅行,一去几个月,不带电脑,这么做是为了要扎根于现实世界。

他说过一句话:“我尝试保持与各种科技的距离,这样我才能更容易记住我是谁。”

佐佐木典士认为:极简主义者是真正了解自身需求的人。他们不会因为在乎别人的目光而追求“物欲”,他们清楚什么是真正“必要”的东西。因为更加珍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所以才会减少周围物品的数量。

追求精神的富足,更容易让人幸福。

华人美学教父蒋勋曾对自己的都市生活做了舍离。

他只带着毛笔、墨、砚台,纸、一些喜欢的书,以及简单的行李搬到台东的小农村池上居住。

他的房子只有简单的桌椅和书柜。

平日,他坐在画室画画。或者,坐在书桌前看看书。

住在池上的日子里,蒋勋慢慢发现:

“我的童年是什么东西都没有,然后慢慢慢慢一点一点有的,所以现在我退到我的童年再活一次,发现原来我现在拥有的东西也可以没有,我可以学会去放手。”

他甚至感慨道:“我觉得自己在池上好富有。”

《少即是多》有一句话:从物质中获取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我们正从加法时代转向减法时代,追求精神的富足而不是物质的丰富才是幸福的王道。

践行减法,可以从整理房间中的物品开始。

近藤麻理惠曾说过:

“所谓整理,不只是收拾东西的一种技巧,整理是心理的重建,是通过物品与自己对话,让自己生活更幸福的一种生活方式。

具体而言,你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例如,从显而易见的垃圾开始,如扔掉空的快递盒、空瓶子、空罐子等。

例如,丢掉家里的存货,比如打折时买的手纸,促销买的洗衣液等等。

例如,丢掉看似“有用”东西。最典型的就是因为虚荣心而买回来的东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