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作协】王水华︱风雪扶贫路
风雪扶贫路
文/王水华
2020年的初春,白茫茫的大雪覆盖着辽阔的东北大地。正月里的一场寒流袭来,院子里又铺上了一层?厚的积雪,积雪的厚度没鞋。凛冽的西北风呼呼的刮着。由于丈夫不在家,出门打工去了。我是个残疾人,扫院子这种活我是干不了的。女儿的年纪还小,望着满院的积雪,不由得犯起愁来。正在这时,我们的扶贫干部于会亮来了,带来了爱心,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我心灵上的春天。
于会亮来自绥化庆安久胜镇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于运壮,母亲张智梅,平时也是省吃俭用,供他上学。他是大山里走出来的农村孩子,刚刚告别学校生涯,而且现在做了父亲。有个一岁多的儿子于维政,生活花销很大,每个月靠他的工资维系着全家人的开销。还得分出一部分来添补我们这个贫困家庭,妻子姜丽却亳无怨言,从不埋怨,而且还特别支持。二十九岁的他,在我眼里,还是一个刚刚走向成熟的大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他是娇生惯养的儿子,在我们这个贫困的家庭里,他却撑起了我们的一片天空。
于会亮骑着他的电动车,车上驮着大米,白面,豆油。由于疫情关系,村头设了卡点,不让过往车辆穿行,于会亮将电动车停放在了卡点,徒步拎着油,扛着米面,走了很远的路程,来到了我家。看着他潮湿的红脸颊,淌着汗水,憨憨的笑容,挂在稚嫩的腮边,裤角边,鞋上还残留着雪沫沫。
我的心是又心疼,又激动,但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千言万语都化作了激动的泪水,顺着眼角流淌而下。他走上前,拉着我的胳膊:“咋啦,姐,不认识我了,快点进屋,别冻着,"
一番寒暄之后,他就找出了锹,扫帚,簸箕到院子里扫起了雪。只见他一会弯腰扫雪,一会用簸箕端雪。一会又放下锹拿起扫帚,还不时的回头向我逗上几句笑话。我极力阻止,也没好使。他还是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此时的龙江大地,天寒地冻,北风呼啸,积雪在他的脚边翻飞,落在鞋上,衣领上,围脖上,手套上。随着他不时的变换姿势,弯腰,直腰,扫雪,端雪,倒雪,终于从房檐下一直到院子里的大门口,都被他打扫的干干净净。我就像观众一样,在旁边傻傻的站着。时间就这样悄悄地流逝着。这个冬天最冷,但我的心里却最温暖。
去年中秋节,于会亮出差去了外地的一个偏远山区。当时已入秋了,马上进入冬天,早晚温差大,气温也随着冬天脚步的降临开始下降。出差时,他没有带保暖内衣,一早一晚感觉到了天气的寒冷,便想起了我。于是电话打过来了,问我有没有给孩子买换季的衣服。冬天马上到了,尤其是孩子,可不能冻着。我告诉他买了,不用惦记我们娘俩,放心好了。放下了电话,心中波澜起伏。一个远在外地的大孩子却还心念着我们两个毫不相干的人。感动之余,只能默默地祝福他旅途平安。谁知过了两天,他用微信给我转来了五百元钱。叫我给孩子加添冬衣,还说要让孩子的童年留下最美好的回忆。每天都应该高高兴兴的上学,不能因为家里条件不好,给他小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善解人意的心灵。
今年的中秋刚过,天空阴暗,空中飘着肆虐的雨丝,秋风也猖狂的掀起收割的农人的衣角,树叶被刮得漫天飞舞,像飘飞的蝴蝶,大雁成排的从空中飞过,飞向遥远的天际,这样的天气,雨水落在脸上,摸一把凉凉的。收割的农民被雨淋得陆续的跑回了家,去享受温暖的热炕头了。可是我们的扶贫干部于会亮,他又亲自来到我家,看看煤买了没有,过冬的白菜,土豆预备了没有,屋子暖不暖和,孩子的学习成绩怎样了,言语之间打听得是那样的细心。问的时候是那样的关切。作为独生孑女的他,本应该是父母这样关心他,可是他却这样关心别人,他是一名多么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好干部啊。
记得有一次我的心脏病犯了,当时手脚一点也不听使唤。自己感到非常害怕,就哆嗦着摸出了电话,打了出去。打通了,只听电话里传来:“赶快吃药,我这就过去…"。当时疼的我也没辨别出是谁的声音,记不清还说了什么。不一会,于会亮就来到了我家,带来了管心脏病的药,又买了奶,买了八宝粥,由于吃药及时,这时的我也好了,头脑也清醒了,看到了于会亮,就像看到了久别的亲人,泪水就像决堤的洪水不受控制的倾泻而下。
我和丈夫结婚之后,由于条件不好,丈夫家里穷,我们买了一栋土坯房。当时房子破烂不堪,也没花上几个钱。后来女儿降生了,家里又添了人囗,花销大了,也没闲钱收拾。直到去年,国家出资两万元,我们才有了修理房屋的理由。在此期间,也没有找过多的人来帮忙,吃饭会是一笔不小的花费。于会亮基本上一星期来一次,每次来的时候,鱼啊,肉啊,菜啊,都带来很多。他怕我手头不宽绰,影响修理房子。2017年7月开始到现在,我已接受了他无数次的爱心帮助,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在他的帮助下,女儿的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很多。我没有文化,每天女儿的作业也不知做的对不对?于会亮每次来都特别的关心女儿的学习,检查作业有没有错误的地方,不会的他就讲解,我的女儿没事的时候也总是叨咕,再有几天几天于舅舅就来了。我听了心中暖烘烘的,我感谢这名普通又平凡的扶贫干部,平凡中见伟大,他对我的照顾将感动我的一生。中华大地上无数扶贫干部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在毎一寸土地上都会留下他们闪光的足迹。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