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后,曾号称"无敌天下"的日军,为何开始走向衰落?
滚滚的历史长河中,谱写着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学习历史可以使你智慧,可以使你变得更聪明。
武汉会战结束后,早先在华东、华北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日军,于会战之后显出了衰落态势。而中国却保存了有生力量,并得以继续抵抗日军的侵略。由此以来,日本对华速战速决的战略最终破产,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笔者个人认为,日军之所以在武汉会战后显出了衰落,主要由以下三个原因所导致。
第一,日军付出了较大的伤亡,兵力捉襟见肘
武汉会战中,日军遭受了重创。按照国军方面的资料显示,日军在该战中伤亡约25.7万。而按照日军方面的战事统计,日军在该战中战病、伤亡也接近20万。日军伤亡数字,各方说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即日军战斗部队受到了不小的打击。正如当时人士所言,武汉会战实乃“抗战以来,日军遭受损失、付出代价最大的一役”。
当时,日军已占领了东部广大区域,需要在已占领区域派驻兵力守备。武汉会战的巨大损失,使得日军在兵力上出现了捉襟见肘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共也在敌后开辟战场,例如,到武汉会战之时,八路军、新四军已在华北、华中先后建立了至少6个根据地。敌后战场的开辟,进一步牵制了日军作战部队的行动,迫使日军把大量兵力投入“治安战”。
第二,日本难以维持日渐拉长的战线,国力显现颓势
日本本就是一个后起的列强国家,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战争潜力相对有限。全面抗战开始之前,日军曾计划速战速决,意图在短时间内打败中国。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大规模战役的发生,却打破了日军的这一企图。当时,中国虽然在国力上不及日本,但是却可以凭借辽阔的国土面积、广大的群众力量,慢慢抵消日本的军事优势。
这样以来,日本就逐渐难以维持日渐加长的战线。1938年,日本军费高达59.62亿日元,占其总支出的76.8%。与此同时,日本军事物资需求急剧增长,钢材、燃料、粮食等军需品出现了短缺。军事开支的增加,势必干扰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1938年3月,日本对金属实行配给制,5月又对非军事的燃料实行配给制。日本的国力,已经显现出了颓势。
第三,国际援华力度加大,日本战略意图失败
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后,许多大国便出于各种考量,而向中国提供援助。抗战初期,对中国援助力度较大的国家当属苏联。当时,苏联不仅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与贷款,甚至还派出军事顾问和战斗人员帮助中国。武汉会战时,德拉文、博布罗夫、崔可夫等苏联顾问指导国军作战,苏联援华航空队还直接参与了战斗,大大增加了中国的抵抗能力。
武汉会战结束后,中国军队的英勇表现,在国际上引起了更加积极的反响。当时,苏联援华力度不见减小,德国顾问尚没完全撤走,英美等国也在舆论上向中国提供了支持。武汉会战结束后,美国向中国提供了一笔借款,即“桐油借款”。美国解囊后,英国也旋即表态,向中国提供了资金援助。在各方大国的援华行动之下,日本的战略企图已宣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