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聪明的父母,都懂得这样陪伴孩子
更多音频可在喜马拉雅搜索:张德芬空间
热门节目《爸爸去哪儿》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热播,在第一集里各位爸爸各显神通,带领着各自的宝贝们挑战各种奇葩任务。
每位父亲都很尽心,孩子们也很真实的展现各自的感受和情绪。屏幕前的父母们在看节目时,不免也是一个照镜子的过程“唉呀,当我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我应该怎么做呢?”
所以,我想从三个角度来谈一谈,在不同的情境下,与孩子沟通的更适合的方法是什么?
孩子生气时,
如何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
在片中一开始,杜江的儿子嗯哼就遇到了他的第一个难点:心爱的玩具被节目组收走了。嗯哼的表现是从一开始的拒绝到发脾气再到难以接受的痛哭。
杜江在安慰儿子的整个过程中在自我管理情绪上比较稳定,没有因为孩子发脾气耽误整个团队的行程而生气,父母在面对孩子情绪时的稳定对孩子传达的是一种接纳,这是做得非常好的一面。但即便接纳了情绪,孩子的行为必须受到限制,如果嗯哼无底限的撒泼,节目也无法继续。
这就是对父母的考验,当孩子因为愿望得不到满足而耍脾气的时候,如何让他尽快从情绪中抽离,并满足孩子的愿望呢?
首先,全神贯注的倾听孩子。面对面、眼对眼地看着孩子的脸,倾听他诉说的每句话。
如果父母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我们虽然只是给“嗯、哦、是这样啊”的回应,孩子也会整理自己的思绪,自己找到处理方法和下一步行动方案。而应对孩子的脾气,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或者急于打断孩子,都会让孩子气馁。
其次,说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感受。
当嗯哼说:“我生气了。”爸爸回应道:“不要生气。”
这其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惯常的用语,父母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急于让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但不管我们的态度有多好,孩子可能会更难过。我们不敢复述出孩子的感受,也是因为我们担心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难过。
但其实恰恰相反,当孩子听到你对他说:
“哦,你有点生气。”
“如果你和玩具在一起会很开心。”
“暂时失去玩具是挺难过的。”
孩子会在心里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孩子有负性情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些情绪长期不被父母接纳,时间久了,可能就形成了创伤,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最后,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逻辑上的解释。
我们经常在商场里看到孩子想买某样商品而父母无法满足时,孩子满地撒泼打滚。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时,父母往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为什么不能买。但常常是越解释,孩子越不听。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的心情得到了理解,他们会比较容易接受现实的。
很多父母担心,一味地接纳孩子的感受,会不会让孩子感觉他做什么都是对的,从而自己变成了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
但其实并不是如此,只有你充分接纳了他的感受,你才有资格跟他谈界限,你依然可以在充分接纳他的感受后告诉或者示范给他,什么事是可以什么事是不可以接受的。
如果一个孩子的感受不被你接纳,他反倒也会出于潜意识的报复,而不遵从你设置的界限。
当孩子表现出不配合时,
父母应该怎么做?
接下来,嗯哼第二次哭泣发生在住到了一间不如意的房子提出想回家被父亲驳回了。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孩子无法跟我们合作时,应该怎么办?
读到这里,您应该已经知道,接纳孩子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就像片中的嗯哼,一开始他只是向父亲提了一下:“我想回家”,被爸爸驳回后才开始哭泣的。而可以引导杜江开始向嗯哼讲道理的那段,竟然是嗯哼自己去向父亲确认:“爸爸,你也不喜欢这个房子对不对?”所以,孩子其实需要的只是父亲的感受的确认。
当我们遇到孩子表现出不配合时,父母怎么做才是对的?
首先,描述你所看到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指责孩子。
“我看见这个房子有点特别,和我们平时住的不太一样。”如果只是描述问题,就把精力集中在问题本身上,而不是集中在抵触情绪上。
其次,给孩子提示而不是遣责。
“从这里回家的船要两天后才开。”“我们每天都要在外完成任务,在这间房间里每天最多也就睡觉那点时间。” 当我们给孩子提示的时候,他们往往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最后,说出你的感受。孩子愿意听到父母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通过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也向孩子展现出自己的诚恳,哪怕你现在的感受是愤怒,孩子并不会害怕跟一个可以表达自己愤怒的人合作的。
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不仅嗯哼在引导自己的父亲表达,而且陈小春的儿子Jasper也会用主张的方式劝导正在发脾气的父亲:“Can you stop angry now?”(你能不生气了吗?)
陈小春紧接着的道歉代表他承认了自己的情绪,那Jasper也就会顺水推舟的继续合作了。
你真的知道怎样表扬自己的孩子吗?
片中还有个小任务是每个孩子在就餐时都被要求去村长那儿拿东西作为一个独立完成的任务。当Jasper自己把自己挑中的沉甸甸的锅具交给父亲时,陈小春的回应是“哇,你取回了什么?哇,干得好!”这是我们作为父母惯有的表达对孩子行为赞赏的套路。
只是,在赞赏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做得更多。
我曾经遇到一位求助的母亲说她不管怎么夸孩子,孩子都不领情。他们之间的对话基本是这样的:
“哇,你画得真好看!”
“怎么好看了?”
“就是很美啊,太漂亮了!”
“得了吧,你根本就不喜欢!”
有时候,我们越是大嘉赞赏,孩子反而越不领情,这是因为当我们用评价式的用语时,孩子可能并没有感受到你对他行为的认真看见,感觉到的是你高高在上的评判。所以有益的赞赏可以包括两方面:
用赞赏的语气描述你所看到的和所感受到的。
孩子听到这样的赞赏后,能够赞赏自己。
“哇,你画得真好啊。你看你先画了这个点,再划了这条线,又画了一个圈,又是一个拐弯。”
听到这里,孩子会感受到他的付出被你看见了。
如果这时,你可以再加一个提问进去就更棒了。
“你怎么想到要这么画啊?”
接下来,孩子在跟你绘声绘色讲解他的绘画过程的时候,就是一个他自我欣赏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不但让他更有自信,也会让他知道他的什么行为是被父母所欣赏的,从而继续在他的生命中强化这些行为。
在我的眼里,这些能够带着孩子去探索世界的爸爸都是足够好的爸爸。
在人生的旅途中,孩子跟自己的父母去哪儿其实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和孩子是怎么去的,路上发生了什么,感受如何。
如果我们愿意花时间倾听孩子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感受、赞赏孩子的行为、一起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也就在这个亲子的旅途中得到了最珍贵的礼物。
我们都是普通人,仍有成长和改变的空间。和孩子一起生活,不仅需要我们耗费时间和精力,也在付出爱心和智慧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一次的机会去成长。
只要我们愿意俯下身进入孩子的世界,我们自己会得到更多。
作者:周丽瑗,张德芬空间签约作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级婚姻家庭咨询师,亲密关系辅导专家。微信公众号:丽瑗。新书《亲密关系,在爱中找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