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能不能离我远点?”
前几天,Professor读了一本书,名唤《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在书中,作者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而不幸的家庭,往往都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
Professor读来深以为然。在中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似乎很少有父母能与子女真正融洽相处。究其原因,也与控制欲相关——亲子双方长期处于控制与被控制的敌对状态,谁也不愿意退让一步。
曾经有人这样说:“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就将在那里承受扭曲的痛苦……若父母把孩子的人生都活了,孩子活什么?少一分控制,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种可能。”
下面这个故事,应该会让大家所有感悟——
Professor说:
有一个父亲,因为孩子小时候被人贩子拐过,所以在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回孩子后,发誓再也不让孩子离开自己一步!
于是,在今后的日子里,父母始终都陪在孩子身边,寸步不离。
孩子上小学、初中,他每天都坚持去接送,每天都要把孩子亲自送到教室里。后来孩子去城里上了高中,父亲竟然辞了工作,在儿子高中门口摆起了小摊,只为了离孩子近一些。
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爱啊!可是在孩子那里,这也是一份巨大的负担——从小到大,孩子始终处在父亲的视线中,他能清晰感受到父亲的爱,但是这份爱就像一个牢不可破的囚笼,让他压抑、让他窒息,他没有一天能感受到自由和轻松……
也许,没有那么多控制,父母和孩子能更轻松的面对彼此。所以,Professor建议各位家长朋友们:要想让孩子真正独立行走,请放下自己的执念与担忧,给孩子相对自由的选择权力!至于具体怎么做,咱们继续看——
壹
学会信任孩子
很多家长虽然在控制着孩子的举动,但是他们本身并不自知,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仿佛是他们的本能行为。
而激发这种本能行为的直接原因,便是父母不信任孩子。因为不信任,所以不放心,因此,为了让一切向着自己认为的良好方向发展,父母采取了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控制孩子,拉着孩子前行……
Selina是一个很敏感的小姑娘。有一次,妈妈误会她跟奶奶顶嘴,让她立刻给奶奶道歉。
Selina的眼睛当时就红了,她委屈的说:“妈妈,我并没有做错什么啊。”但妈妈却执意让孩子道歉,丝毫不听孩子的解释。
有时候,大人以为让孩子道个歉只是小事一桩,可是,这些小事也足够让孩子产生自卑消极的情绪。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多给孩子一些信任,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赞美的动作,都可以!不要凭自我臆测去评断孩子,更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这样既是对自己认知的限制,也是对孩子成长的限制。
多给孩子一些信任,少给孩子一些限制。最好的教育依旧来自可以跟孩子做朋友的父母,最好的教育依旧是趋于民主、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教育。
贰
放手让孩子独立
很多家长一方面期盼着孩子快快长大,能够独当一面;一方面又害怕孩子长大,太过独立,脱离了自己的掌控。
当然,父母控制孩子不是出于恶意,只是害怕失去孩子,只不过结果走偏了。
因为爱,所以呵护;因为怜,所以宠溺。父母用大包大揽的行为替孩子扫清所有障碍,用自己日渐苍老的身躯充当孩子永久的避风港湾。这看似伟大的爱,真的好吗?啃老族难道不是这样养成的吗?
从小到大,啃老族们始终被父母以爱的名义裹挟,消弭自我意识,不必费力选择,直到渐渐失去自我营生的能力,沦为依靠父母生活的“寄生虫”……
Professor建议大家:若想让孩子更好的自立成长,家长一定要试着放手,多让孩子尝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替,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叁
学会抑制自己的控制欲
曾有一本书这样写道:有些人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却一点都意识不到这些行为的破坏性。当你遇到这些试图控制你的人时,你的个性就被“抹杀”了。
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画面了:
一个孩子想要自己动手拿勺子吃饭,父母瞬间夺过勺子喂他吃;
一个孩子叼着牙刷往前跑,爸爸妈妈担心的追在后面保护着;
一个孩子用剪刀剪纸,妈妈担心极了,紧紧握着孩子的手一起剪。
……
很多父母以爱之名,控制着孩子的行为,他们一步一步的把孩子变成自己心目中所想的样子。可是,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做他自己呢?
所以,我们不要再打着爱的旗号来控制孩子了,这会让孩子非常痛苦。如果真的爱孩子,就不要过多的控制他,要抑制自己的控制欲。父母应该做的是正确的引导他,让他能够做自己,而不是为了满足内心私欲,抵抗作为父母的不安全感。我们都应该明白——爱,不是控制。
Professor点评:
之前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中有一句话说的很棒——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走向别离。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毛主席曾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Professor认为:有足够的空间,孩子才能大有作为。所以,请您放手,让孩子自由去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