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偏差与诊断失误

在全球,临床诊断失误(误诊及漏诊)率高达15%,急诊室、社区医院及综合医院内科是重灾区。分析发现,疑难及复杂病例的诊断出错率低,而诊断失败多发生在常见及简单的疾病。究其原因,不是疾病知识的匮乏,而是由于医生思维方法出现问题,以本能的直觉代替了理性的分析,导致认知偏差。

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下意识的,即直觉。直觉,可基于与生俱来的悟性,以及经验的积累。这些经验,来源于长期临床实践中的个案,尤其是值得津津乐道的成功病例。这些经验以信息储存的方式置于我们的大脑内,如同大容量并可高速提取的硬盘。在我们面对一个似曾相识的病人时,大脑迅速调取这些相关经验信息,启动预设程序,于是眼前一亮:“啊哈,我见过,就是这个诊断”。之后的动作是围绕着这一预定的诊断结论,实施一系列的检查,寻找支持证据。对于一个从业多年的医生,基于直觉所做出的诊断,通常是正确的,但不总是正确的。不经客观论证及分析,无法矫正直觉固有的认知偏差,从而导致了那15%的诊断失败率。

人类作为动物,保留着条件反射的本能。在获得危险信号时,我们能迅速做出反应。随着经验及知识的积累,这种辨别信号的能力不断地敏锐及提高。但是,寻找证据、分析及推理、预测及揭示即将发生的事件,是人类作为最高等动物的独特本领,是与直觉相对应的第二种认知模式,即分析型思维。这种认知模式是可以经过学习及锻炼而培养与加强的。然而,通过假设、循证、分析、推理、修正的思维过程,实现分析型认知力的发挥,是耗时耗能的。寻找捷径、速战速决是我们的本性。

在临床实践中,由于病人多、时间紧,医生仅能容忍几个回合的问答,根据经验及选择性的检查,辅以本能的判断,快速敲定诊断及治疗方案。之后,与病人的交流均是多余的,诸如“问你再回答”、“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等不耐烦的结束语并不少见。

人类的感知是容易有偏差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常常只看到想看到的东西。大脑通过处理视觉获得的二维图像,创造出三维动画,失真度极高。人们很容易选择性地搜集及采纳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寻求支持,很难实施自我否定的分析,更难纠正及颠覆已下的结论。特别是已经在同事面前宣布了自己的结论,并自信地告知病人之后。情感的因素更促使人们寻找有利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否则,如同抽自己的嘴巴,非常难堪。

还有一种是基于“指导原则”的临床实践,逐条询问检查,这是不错的模式,但前提是“指导原则”中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要科学准确。遗憾的是,我国多数的临床诊治指导原则是照抄欧美国家的,在他们身上适用的方法及方式,并不一定适用于我们同胞。其实,依照“菜谱”炒菜式的诊治及教学,会导致可观的误诊、漏诊率以及错误治疗率,毕竟绝大部分的治疗方法,仅可达到70%以下的有效率。更何况,疾病病情的发展,如同流动的河水,在不断地变化。照本宣科、对号入座、少动脑筋、不担风险的“菜谱”式医疗,是无法满足临床需求的,会扼杀医生应有的临床思考及认知能力。

因此,临床医生要正视潜意识主导的、基于直觉诊治病人的现象;要意识到这一思维方法可产生认知偏差,并导致诊断失误;要建立祛除偏差的方案,并努力实施;要用所有的感知能力,客观地观察及寻找证据,避免错误的假设、错误的逻辑、错误的分析。现代医学开拓者Oslo说过:“仔细聆听你的病人,他们会告诉你疾病的诊断。”要有自我审视的精神、检讨型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习惯,自我否定的勇气。要善于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尴尬,当你自言自语说自己愚蠢时,旁人会认为你很智慧。同时,社会及医疗机构,要创造宽容的氛围、合理的工作节奏,给予医生思考的时间。我们要反思当今的医疗教育体制,不可再抱着“菜谱”照本宣科,要将培养分析型思维方法的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教师要勇于现身说法,剖析及分享亲历的失败教训。

有趣的是,《英国医学杂志》曾报道过一个值得回味的研究。社区门诊就诊的三千余位儿童中,有18位没有明显临床异常,被医生以“可能有严重情况”转诊入院,这些儿童均在观察期间出现严重感染,并在良好的医疗条件下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当事后询问这些医生,凭什么将这些患儿留观?医生的回答是:“直觉告诉我他们有问题。”统计学分析显示,在这个研究中,医生直觉的特异性高达97%,年资越高,直觉的准确率越高。因此,分析思考,可纠正直觉的认知偏差;直觉判断,可弥补分析思维的不足。而克服认知偏差,可减少诊治失误。

(0)

相关推荐

  • 临床思维方法

    临床思维方法 临床思维方法 一.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及应注意的问题 二.临床思维的基本方法 三.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四.循证医学在临床诊断思维中的作用 五.临床诊断思维的特点与常见诊断失误的原因 重点难 ...

  • 犹豫不决的人更少一些”认知偏差“?

    文章来自<PSYCHOLOGIES>,2016.10 " I ued to be indecisive, but now I'm not so sure" 当我写完这篇 ...

  • 打破3个认知偏差,才能获得最大价值

    内容来源 | 摘自湛庐文化<数循环>,车品觉(著)[整理摘编:时英平] <淮南子·本经训>有云:"四时不失其叙,风雨不降其虐:日月淑清而扬光,五星循轨而不失其行.&q ...

  • 自我认知偏差:32岁剩女自觉“贵如千金”,六次相亲都被对方嫌弃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人不应该在世俗之中降低自己谈恋爱结婚的眼界标准,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一味地心比天高.好高骛远,你永远没有办法遇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 虽然现在有很多人认为大龄剩女一词很 ...

  • 逆向思维:提升自我认知偏差,原来你还可以这样活

    逆向思维:提升自我认知偏差,原来你还可以这样活!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祝所有九十岁以下,和九十岁以上的青年们节日快乐! 人这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也就三万来天. 有的人喜欢感性,有人喜欢理性,有人靠 ...

  •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投资者偏误:认知偏差

    理性人的假设在现实世界里很难成立,我们人类在决策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我们人类的身体深处的根植着非理性irrationality. 151.过度自信:单身男性的投资更容易失败 (1)过 ...

  • 12个认知偏差,正让你越来越蠢

    曾看过"一个汉堡"的两条广告,一条为:"该食品80%没有脂肪",另一条为"该食品20%有脂肪". 分别使用这两条文案销售汉堡,前者的销售额比 ...

  • 阻碍我们思考的8种认知偏差

    批判性思考之难: 阻碍我们思考的8种认知偏差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言论充斥在我们周围,它们往往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以最近因疫情而再度成为热点的"中西医之争&quo ...

  • 什么是投资生活中的认知偏差?

    局限于投资者的认知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半径,也就是巴菲特所谓的能力圈.当投资者意识不到自己能力圈的限制时,往往会用有限的认知去推演未知的事物,或者用外行的视角去质疑专业的结论,导致出现认知固化或 ...

  • 下属之所以会无效工作,真正的根源是管理者的认知偏差

    管理者在带团队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无论你怎么努力,你的下属当中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做出的东西不合格或者工作的结果令人不满意:而真正能产生高绩效的员工,比例在20%左右,不会有太大变化:这 ...

  • /高毅资产投研内训3/邓晓峰: 深度研究, 从市场认知偏差中发掘大机会

    本文为高毅资产首席投资官邓晓峰和研究员团队的投研分享讨论会的部分纪要.讨论时间在2016年10月. 邓晓峰: 谈谈我的研究体会. 1.时间更多花在增长型行业.体量大的行业上,是投入产出比相对高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