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帝王世系表(辈分、传承、追尊)及其在《三国志》中的地位

(手机请横屏观看)

三国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第一次大分裂,正史《三国志》以统称的“三国”为名,也是仅此一例。从名称来看,《三国志》很容易让人以为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其实不然,它依然是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史书。

简单说一下古代史书体例,大致分为四类: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国别体,就是分国别来记载各国的历史,适用于政权并存的割据时代,如《国语》《战国策》。

编年体,就是按照年份来记载历史,列出每年发生了哪些大事,如《春秋》(包括注解《春秋》的“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资治通鉴》。

纪传体,是最著名的一种史书体例,司马迁所创,用“纪”“传”等文体来分门别类记载历史,是最为科学、系统的体例。“本纪”用来记帝王(皇帝),“传”用来记后妃、宗室、诸侯、大臣、各类社会人物、民族政权等等。如被称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等。

纪事本末体,如果不是历史系出身或者资深历史爱好者,很少知道这一体例,简而言之就是为了弥补编年体只按年份记事、纪传体只讲某人物的缺陷,能够完整讲述一个完整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始末的体例。比如想了解刘邦、项羽“楚汉之争”的始末,就不能只看编年史或者某人的传记,因为牵涉到很多年份和人物,这样纪事本末体就发挥作用了。开创者是南宋袁枢,代表作是他的《通鉴纪事本末》。

再回到三国,《三国志》包括《魏书》《蜀书》《吴书》三部分,乍一看很像国别体,但从其具体目录可以看出,它是以魏为正统的纪传体史书。《魏书》中的帝王用的是“纪”,如《武帝纪》(曹操)、《文帝纪》(曹丕);而《蜀书》《吴书》中的帝王是“传”,如《先主传》(刘备)、《吴主传》(孙权),明显是将蜀、吴两国当做割据政权。抛开个人情感,从历史实际看,蜀、吴两国也确实只能算割据政权。

从法统(政权合法性)看,魏的合法性来自东汉的禅让,并且继承了汉朝大部分州郡和人口。国力的强弱不能只看领土“面积”,而是要看分布的城邑和人口多少,即“土地质量”、“有效领土面积”。天下15州(东汉13州,魏增加2个),魏国占了11.3个(其中荆州占据了南阳郡、襄阳郡);吴国的法统最弱,割据江东,占3.7个州(扬州、广州、交州、荆州除南襄二郡);蜀国(蜀汉)在失荆州后只有益州1州,其法统仅是刘备的汉宗室后裔身份。由此可见,三国实力对比悬殊,蜀、吴二国加一起也比不上占据中原传统区的曹魏,因此魏是无可争辩的正统。除非,蜀、吴二国可以统一天下,以“历史功绩”夺取法统。

从皇帝世系看,最稳定的是蜀汉,先主刘备死后,后主在位达40年之久,不消说在三国乱世,就是在太平盛世在位40年也是罕见。曹魏自明帝死后,皇位便“身不由己”了,司马氏掌握大权,任意废立皇帝,究其原因还是文帝、明帝短寿,宗室力量薄弱,大好基业拱手让人。东吴的孙权虽然不是在位最久的,却是三国中最长寿者,享年71岁,但孙权在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昏招屡出,使得在他死后皇位混乱,血腥内耗,在国力本就不强的情况下,苟延残喘到西晋统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