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ves病突眼,一种单抗显示出良好疗效
Graves病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患者表现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滤泡细胞增生,并有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患者可伴有球后结缔组织增生和眼外肌水肿,引起突眼。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一般与Grave病有关,目前并无合适的疗法。目前医学上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但其疗效有限,且具有安全性的顾虑。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 receptor,IGF-IR)是一个新的治疗策略,可减弱该眼病的潜在自身免疫发病。
密西根大学凯洛格眼科中心的Smith等人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以测定Teprotumuma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Teprotumumab是一种IGF-IR的人单克隆抗体抑制剂。88名受试者随机分配至安慰剂组和活性药物组,每三周进行一次静脉输注,共接受8次输注。主要研究终点是所研究的一侧眼的反应性,该反应性被定义为临床活动性评分(Clinical Activity Score)减少2分以上(分数范围为0分~7分,大于等于3分即表明患有活动性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以及24周时眼球突出减少2mm以上。次要终点是一些连续变量,包括眼球突出、临床活动性评分以及关于Grave眼病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研究人员也对不良事件进行了评估。
在意向治疗人群中,42名接受Teprotumumab治疗的受试者中有29名(69%),45名接受安慰剂治疗的受试者中有9名(20%),在第24周时出现反应性(P<0.001)。疗效是迅速的;在第6周时,42名接受teprotumumab治疗的受试者中有18名(43%),45名接受安慰剂治疗的受试者中有2名出现反应性(P<0.001)。在后面的时间点时,两组的差距更加明显。唯一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是糖尿病患者中的高血糖;通过调节降糖药物的使用,该不良事件得到了控制。
在活动性眼病的患者中,与安慰剂相比,Teprotumumab在减少突眼以及减少临床活动性评分方面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7;376:1748-1761
好文
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