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女儿不听话,外公动手把妈妈打了:隔代养育真的是洪水猛兽吗?

近日,一位妈妈报警称自己被打了。

民警赶到现场后,才发现被打的是一位3岁孩子的母亲。

而施暴者,竟然是孩子的姥爷,自己的亲爹。

在重庆沙坪坝区,一位妈妈因为女儿不听话,便推了孩子几下。

不想这个举动竟然激怒了在一旁的姥爷,护孙心切的姥爷,一怒之下打了孩子的妈妈。

让人感慨老人宠爱孩子的同时,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一次摆上了台面:

隔代养育究竟可不可取?

污名化的隔代养育

“由于西方隔代污名化以后,我们觉得老人都是有问题的,带孩子都是错的。”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沈奕斐曾在木棉说演讲里提到“隔代育儿污名化”的概念。

沈教授还分享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老大刚出生的时候,奶奶就要给孩子“捆蜡烛包(将孩子的身体用小被子紧紧包住,因为形似蜡烛,所以叫“蜡烛包”。)”,说是捆蜡烛包的孩子更好带。

可医院却说孩子要自由成长,不能捆绑,在沈教授的反对下,老大最终没有捆蜡烛包。

但是当老二在全美排名第一的妇产科医院出生时,医生的第一件事竟然是教她怎么捆蜡烛包。

面对沈奕斐的不解,医生解释道:

捆蜡烛包是模仿子宫被包裹的环境,孩子在与子宫相仿的环境里更有安全感,不容易惊醒。

一来孩子自己能睡得更深,二来产妇也能得到更好的休息。

沈教授恍然大悟,虽然婆婆只是个没有什么文化的接生婆,但是这次老人说的是对的。

我们总是一边嫌弃着隔代人的“愚昧”,一边享受着他们的爱。

对隔代教育既看不惯又离不开,让我们和老人都在尴尬的处境里左右为难,

明明美好的“三代同堂”,最后很多都演绎成了一场相爱相杀的悲剧。

高期待和高补偿心理的冲突

亲子综艺《告诉世界我可以》里,有一位老人对自己的外孙女格外宠爱,已经达到了没有原则的地步。

纵着孩子吃糖、喝可乐,玩iPad,小小年纪的她已经可乐成瘾,还没进幼儿园就已经变成了散光眼。

可当孩子母亲阻止这些行为时,却遭到姥姥无情的回怼:

“我就这么把你养大的,你看你现在不也挺好的吗?”

妈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颇感无奈,她说因为自己小时候养成的不良习惯导致融入社会后屡屡受挫。

为了能融入社会,妈妈开启了自我纠正,可这条路走得实在是辛苦。

为了不让孩子重蹈覆辙,才要求女儿从小就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而老人却因为小时候家庭条件差,物质匮乏,对现在的外孙女就产生了一种补偿心理,

恨不得把所有好的都给孩子,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以弥补自己条件艰苦时所留下的遗憾。

父母严格,老人溺爱,这种案例数不胜数:

父母要求孩子放学就完成作业,老人却带着孩子已经出门去遛弯;

父母在孩子做错要实施惩罚时,老人已经把孩子牢牢护在身后;

在这种高期待和高补偿心理的冲突下,隔代育儿显得水火不容,

我们与老人带娃之间就矛盾重重,甚至谈“隔”色变。

隔代养育也有可取的地方

难道隔代养育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父母的格局》中曾写道:

不要放弃任何一位爱你孩子的人,他们能为孩子做到的,恰恰是你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做到的。

孩子需要父母之外的爱和教养,就如有了阳光照耀,还需要雨露滋润。

前几天看到几个视频,让人颇为感动:

一网友的婚礼上,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走过红毯,为孙子、孙媳妇送上结婚戒指和珍贵的祝福;

另一网友的婚礼上,在全场来宾打开手机闪光灯的环节,自己80岁的姥爷,也掏出了仅有的老年机跟着人群一起挥动;

还有一位网友在登上婚车后,家人发来一张照片:

一直宠爱自己的爷爷站在贴满喜字的窗前,望着自己离去的方向久久不愿离去;

......

每个故事都微小而感人至深。

网友们纷纷表示,看到这些老人的故事,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爷爷奶奶,又想他们了......

多少孩子是在祖辈的膝下成长,从咿呀学语到翩翩少年,从读书识字到结婚生子。

即便老人故去不在了,在看到任何一个陌生的老人时,都会时不时在心底怀念起那个对自己最在意的人。

这份温暖恰恰是孩子心底治愈一生的勇气。

在综艺《告诉世界我可以》里,北大教授魏坤琳也曾表示:

隔代养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

当孩子接受多元化的养育模式时,其应变能力和理解能力是超出单一接受父母教育的孩子。

所以隔代养育绝不是洪水猛兽,相反,对孩子的教育是有促进作用的。

那隔代养育究竟如何破冰?

隔代养育的破冰之道

养育孩子是家庭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父母和老人绝对不是博弈的对立场,

相反,是爱与技巧的合奏。

隔代养育成不成功,还需要家庭成员做到以下几点:

  • 父母要扮演好“主要照料者”的角色

知乎曾有这样一个问题:

牛津大学教授称,被祖父母、外祖父母带大的小孩,成年后更幸福。

你觉得隔代抚养有哪些利?又有哪些弊?

其中一条高赞回答:隔代抚养的问题并不是老人错了,而是父母的教育缺位。

隔代养育的最佳模式是“合作育儿”,既然是合作,就有分工。

老人只是辅助,父母才是孩子的“主要照料者”。

在孩子的养育中,我们不能完全将孩子“托孤”给老人,需要找准两代养育人的边界,正确评估老人的能力,力所能及承担养育责任。

比如涉及孩子未来成长和三观养成等大方向的工作,务必亲力亲为。

或者每晚坚持孩子跟自己睡,保证充足的亲子时间等,

一方面促进亲子关系,另一方面也能让老人得到良好的休息,保证第二天的精力充沛。

而其他养育工作我们要学会放权给老人,既然给了老人照顾孩子的任务,也要给老人管教孩子的权利。

一旦只给任务却不给权利,会中断孩子教育的连贯性,孩子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老人为了更好管教,则会走向两个极端:

要么极度宠溺,以博取孩子的认可;

要么极度严格,让孩子只听自己的话。

  • 要提前与老人沟通好养育方式

李玫瑾教授在《春妮的周日时光》里曾提到:隔代养育要提前跟老人沟通好养育方式。

由于两代人的经历、学识、观念等不一样,苛求老人完全按照年轻人的养育方式育儿是不太可能。

但是可以在“合作育儿”开始之前,跟老人好好聊一聊关于育儿过程中的一些方法。

比如科学喂养、生活习惯等等。

让老人理解自己对孩子的要求与期望,同时也能知道老人养育小孩的方式,不正确的行为可以提前拒绝。

  • 遇到分歧要小范围解决

在养育的过程中,意见的分歧是在所难免的,处理不好容易引发更多的家庭矛盾。

在产生意见分歧时,尽量将解决分歧的范围缩小,不当着孩子的面说老人的不对,也不在背后纠正孩子的行为。

而是跟老人直接沟通,由老人亲自解决,这样造成的不良影响会小很多,也更利于问题的解决。

舞蹈家黄豆豆在《告诉世界我可以》中曾说道:

如果家庭里发生冲突,最好的方式就是给他们一个安静的环境,与老人直接沟通。

“ 假如你有时光机,你最想回到哪个时候?”

“再见姥姥最后一面。”

演员任嘉伦曾表示,因为拍戏的原因,没有见到姥姥的最后一面,

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哪怕是在脑海里可以弥补掉这个画面,也愿意穿越过去见上一面。

没能见上姥姥最后一面的任嘉伦,再次谈起这份感情时,眼中遗憾又温暖。

相比父母,爷爷奶奶虽然在某一些方面确实有所欠缺,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孩子只有无尽的爱,只是爱的方式有所不同。

只要找到合适的育儿模式,这份祖辈的爱将会是孩子一生最为温暖的存在。

*作者:十七。

*作者:十七。来源:教育致力于为0~15岁儿童打造前沿、权威的家庭亲子教育平台,通过解读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跟进教育部政策,为家长提供有指导价值和意义的内容。本文由教育编辑部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