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占金骏眉和传承茶叶工艺,置行业规范于不顾的都是哪些人?
《1》
前几天,李麻花的文章里关于梅占金骏眉的讨论,掀起了一片腥风血雨。
在李麻花的文章发出去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大堆的被触动了蛋糕的人,从四面八方,涌向了李麻花的文章。
各个都不是空手而来的,是操着家伙来的。
各种砸场子。
李麻花又岂是好欺负的?挽起袖子就冲上去了。
然后就是一通恶战。
争议的焦点集中在“梅占能不能做金骏眉”,以及“金骏眉对树种有没有要求?”
大堆的反对者称,金骏眉是一种工艺,什么茶树的茶青按金骏眉的工艺制作出来,都可以叫做“金骏眉”。
当然也有更奇葩的反对者认为,金骏眉是一种茶的名字,就像张三是个人名一样,谁都可以让自己的茶取名“金骏眉”,正如任何一个姓张的人,都能让自己儿子叫“张三”。
而村姑陈李麻花一贯的观点是:梅占金骏眉,肯定不是金骏眉。金骏眉对茶树品种有绝对的要求,不是随便哪株茶树都能制作金骏眉的。
并且,李麻花适时地祭出了国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GH/T1118-2015金骏眉茶行业标准》。
在这份金骏眉生产加工标准里,清楚地写着:
金骏眉茶,是以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为中心的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65平方公里内的高山茶树单芽为原料,采用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的独特工艺制作而成的,具有“汤色金黄,汤中带甘,甘里透香”品质特征的红茶。
划重点,金骏眉的范围要求是: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65平方公里内。
金骏眉的茶树品种要求是:高山茶树。
金骏眉茶树的繁殖要求是:选择健壮母树的种子有性繁殖。
《2》
此重量级的论据一出,本以为反对派皆已被打服。
毕竟,国家标准是高于一切民间的习俗的,是高于所有个人的臆想的,国标说什么样的茶是金骏眉,那就得按国标来认定,不能凭个人想象来混淆概念。
然而,仍然有大批不死心的键盘侠,前来胡搅蛮缠。
键盘侠A:凭什么梅占不能做金骏眉?做茶之人应该心胸宽大,不该这么狭隘!
李麻花(一头汗):我遵守国家标准,怎么就成了狭隘了?
键盘侠B:现在国标没有规定梅占金骏眉,但保不准以后就有了呢?武夷岩茶原来没有,现在不是也有了?人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不能太局限!
李麻花(义愤填膺):你这简直是偷换概念嘛,现在没有,当然现在就不能做,等未来如果真有了,再做也不迟啊,急什么呢?
键盘侠B:正因为现在的国标里没有,大家才要大量制作梅占金骏眉,做的人多了,以后国标里就会把梅占金骏眉加进去了。
李麻花(怒发冲冠):难道未来有可能规定杀人不偿命,现在就可以随便杀人了吗?难道未来有可能规定人能吃翔,那是不是你从现在开始就要吃翔了呢?因为按你的逻辑,吃翔的人多了,就可以裹挟法律了.......
!@#¥¥%……&**!!%$$$
此处隐去500字。
李麻花和键盘侠B相看两厌,互相拉黑了对方。
估计这个键盘侠B会拿根木棍,削个小人,写上李麻花的名字,日扎三百针。
《3》
当然,这个键盘侠B还不是最狠的。
最狠的是键盘侠C。
键盘侠C肯定是老江湖,他说出来的话,比键盘侠B明显高大上多了,懂得放烟雾弹,懂得借力打力,懂得拉大旗做虎皮,狐假虎威。
键盘侠C是最后加入战团的。但他一来,立刻就成为了反对派的领袖人物。
而且一下子就蒙晕了李麻花,取得了道义上的制高点。
键盘侠C是这么说的:
1.任何茶叶的产生,发展,壮大,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都是相辅相成的。(这句话跟我们争议的焦点有半毛钱关系吗?)
2.原来没有的茶叶,通过发明创造,后来就有了。原来有的茶叶,可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不适应市场,就消失了。(这是想说适应市场的茶就是好茶么?就像有人认为知音和故事会是中国最有文化的期刊一样。)
3.做茶就是一种传承,是工艺的传承。大家都可以做,不分彼此。(跟辛苦搞发明创造的人说,不分彼此,然后就窃取了人家的胜利果实,你好意思么?)
这一番话一出来,李麻花急得目瞪口呆,却无法反驳。
这一大篇,看起来冠冕堂皇,充满正能量,站在正义的角度,李麻花这个李逵,明知道他说得不对,却又拿不出据理力争的“理”来,急得满脸通红,马上来找村姑陈求助。
然后村姑陈就给他怼回去了:
首先,在国标里,金骏眉有明确的树种要求和地理条件要求,不是谁都能做的,不是哪种茶树都能做的。很明显梅占就不能做金骏眉。国标是行业规范,有法律效力,违反国标,就是违法。
其次,并非任何茶叶都是工艺的传承,至少白茶就有树种的要求,而金骏眉,作为武夷红茶里的一枝(归属于武夷奇红),它除了有树种的要求还有地域的要求,不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565平方公里内的茶树,是不能制作金骏眉的。
再次,金骏眉的诞生,据说是一位资深的老茶人,从古书中翻得了一则古茶方,经过调整和改良后,由江老师,梁老师,以及其它的几位老师,反复实践之后,共同实验完成的。
这样的心血之作,身为茶界的一员,应该尊重并欣赏,而不应该想要去分一杯羹——你想传承金骏眉的工艺,问过几位老师同意了吗?再说,看到金骏眉价格高,就想着也从中谋一点利,这是想赚钱,图的是money,不是真心要传承工艺的。
既是爱财,又何必脸上贴金,说是为了传承?
也不怕脸皮越贴越厚么?
《4》
村姑陈话到此处,言已尽了。
行业规范在此,仍然有大批的人不愿意遵守,还有什么好说呢?只能说,公道自在人心,头顶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
只能寄希望于老天爷的暴雷来除暴安良,想想也真心是无奈之极了。
只因为金骏眉三个大字金光闪闪,便引得无数爱财者竞折腰,打着“金骏眉是一种工艺”的旗号,便谁人都可以制作金骏眉,谁人都可以心安理得地卖金骏眉。
可见,“利”之一字,有多么诱人!
难怪马老要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利润,就会有百分之百的人铤而走险!
然而,这种人并不少。
在茶界,整天不思进取,不愿意潜心钻研技术,只想借别人的发明创造来填自己欲壑的人,数不胜数。
当然不仅茶界如此,可能各行各业都如此。人性本懒,可见一斑。
每一次,当某一种茶成名,在消费者心目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名气如日中天之后,总会有四海八荒的茶人,冒出来,告诉你,我家也有这种茶,而且我家卖得特别便宜。
好像这款茶从前一直是遍地开花,只是世人不知道罢了。
好像发明这种茶,宣传这种茶的人,都是暴利分子,只有他是良心茶农一样。
比如说,福鼎白茶费数十年之力气,让白茶在中国的六大茶类当中崭露头角之后,全国的各个省份,一下子冒出来无数种白茶,比如贵州白茶,云南白茶,四川白茶等等。
借着福鼎白茶的东风,这些白茶也应运而生,迅速在消费者当中打开了缺口。
善良的,不知情的消费者,只记住了白茶这种茶类,又哪里分得清它是产自福鼎,产自贵州,还是产自云南呢?
只一看是白茶,又记起宣传里讲到的白茶诸般好处,便欣欣然喝下去了,买回家了。
而其实,在福鼎人倾全国宣传白茶的这些年,云南白茶,贵州白茶,一点动静都没有,不但没有来助一把力,可能,现在卖云南白茶贵州白茶的这些茶农、这些茶商,在福鼎人辛苦耕耘的那些年,正在依附着其它的茶类,活得滋润不已——比如做普洱,比如做绿茶,经如做红茶,做得风生水起。
现在白茶火了,他们立马转头跟进,大喇喇也来分蛋糕吃。
这真真令人齿冷。
人家耕地的时候,你们吃香的喝辣的,只顾看热闹。现在人家收获了,你们都拿着袋子来收割粮食,好意思么?
《5》
尤其,白茶的加工制作,也是有规范的,也是有行业法规的。
在白茶的行业规范里写得清楚明白,白茶是大白茶树,菜茶,和水仙茶树上采下来的茶青鲜叶制作的。
这言下之意,其它的茶树,制作出来的茶叶,便不能称作白茶,哪怕按白茶的工艺来加工,也不行。
然而,你说不行,人家却觉得行。
你说白茶讲究树种,但人家偏偏要说,白茶是种工艺。
哪怕你拿出白茶国标,告诉大家,法律规定了白茶要讲究树种,人家也只会翻你几个大白眼——这是你们福建人定的,你们定的时候没有问过我们云南人的意见!
!@#¥%……%……&*()#¥¥%%
这已经没有必要再争议下去了。
这已经不是关于白茶的讨论了,这已经上升到福建人民整体荣誉的高度了,村姑陈觉得,跟这种不尊重法律的人,来讨论福建人民品质的问题,完全没有必要。
难道,法律的制定,要征得所有人的同意才可以实施么?
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们将不再有法律——全国有几十亿人,要征得每个人同意,这花费的时间有多长?工作量有多大?兴许,还没等一部法律征求完所有国民的意见,这部法律的制订者们,那些老教授们,已经老到要去见马克思了。
能想出这种歪理,能整出这种强盗逻辑,也只能是没有大局观,只从自己角度考虑问题的人。
这样的人,又哪里会懂得做茶要遵守法律,做人要遵守良知,做事要遵守道德底线呢?
底线是什么?
有人是没有的。
唯利是图,随波逐流罢了。
《6》
从梅占金骏眉,到xx白茶,我们看到的,是行业的繁荣,以及繁荣之外的,暗礁遍地。
行业繁荣是好事,但是,暗礁丛生,却是坏事。
只能借助于时间了。
时间带走一代人,洗掉一轮两轮三轮牌,让年轻一代,更有文化的一代人进来,给整个行业换血。
让茶行业的人,变得更有文化,更有理想,不抄袭,不盲从,不偷工减料,不以次充好。
每个人都想着创新、发明,而不是嗑着瓜子等别人把市场炒热了,再一包袱卷走。
每个人都想着超越父辈,做出更好的,更精致的茶来。
而不是看风向,看什么茶火了,就做什么茶卖什么茶。
袁隆平教授看天气,是因为他是农业达人。
一个做茶的人整天跟风卖茶,是想当二师兄吧。
毕竟,当风大的时候,二师兄站在风口,也会被吹起来。
看完这篇文章
# 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
▼
2020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
……
作者 | 村姑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