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600字参倒重臣,极尽权谋话术,学者:堪称晚清第一奏折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在晚清历史上,李鸿章这个人是个不可忽略的存在,他兴水师、办洋务,还要代表清政府与外国列强进行周旋,可谓是竭尽心力,此外,李鸿章还要面对帝师翁同龢的钳制,其实他和翁同龢的恩怨由来已久,这件事还得从一份六百字的奏折说起。
李鸿章和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曾有过一面之缘,看到李鸿章第一眼,翁心存便断言“此人功业在我辈之上”,这句话应该是对后辈最大的赞许和鼓励了。李鸿章听完翁心存的话是打心眼里高兴的,可碍于在公众场合,而且自己的老师孙锵鸣也在场,他只是客套地自谦了一下,并没有和翁心存进行太多的交流。
可让翁心存做梦都没有想到是,这个让他赞赏的人却在日后给翁氏一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李鸿章考中进士没多久,太平天国运动就愈演愈烈地发展起来了,一直备受冷遇的汉臣曾国藩受到了重用,朝廷令他迅速组织地方团练对太平军进行围剿,没过多久,一支实力较强的湘军队伍便被训练出来了,曾国藩在大臣中的名望也越来越高。
李鸿章深深懂得,要想崭露头角就必须在朝廷亟待用武的时候挺身而出,可当时的他只是个弄墨的文臣,他所能选择的路只有一条:和曾国藩搭上关系。
不久以后,李鸿章便辗转来到了曾国藩身边,希望可以拜他为师。曾国藩早就听说过李鸿章这个人,翁心存在公众场合的大加称赞更是让他对李鸿章的才能深信不疑。于是,曾国藩和李鸿章一拍即合,二人当即确定了师生关系。
就在曾国藩对太平军的围剿初显优势时,一件事的发生让他陷入了左右为难中。
由于翁心存的儿子翁同书处理不当,原本归顺朝廷的地方武装力量苗沛霖选择了叛变,朝廷面对太平军的巨大攻势早已体力透支,这时又蹦出个苗沛霖火上浇油,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则因此陷入了被动的泥潭,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也战死了。
于公于私,曾国藩都应该参翁同书一本,可由于翁同书背后有翁心存作为靠山,这就使曾国藩有所顾虑了。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李鸿章送来了一份自己写好的奏折,曾国藩采用了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就是这份六百多字的奏折被很学者称为“晚清第一奏章”。
通过一番考究之后,笔者发现,这份奏折有三个地方最能体现李鸿章的机敏明智,以下就和大家详谈一下。
首先,在奏折的第一部分,李鸿章直接指出“梁园之挫,退守定远;维时接任未久,尚可推诿,乃驻定一载”。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翁同书在梁园遭遇失败后直接退守定远,如果他刚刚任职,那么他就不必承担主要责任,可他已经在当地治理了一年多的时间,还没怎么和敌军奋力对抗就溃逃至定远,他既有兵败之罪,也有为政疏懒之责。
胜败乃兵家常事,想必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假如李鸿章只说战败之责,翁同书完全可以用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为自己进行辩解,不过李鸿章直接指出翁同书在当地已经管理了一年多的时间,可结果依然战败,说明翁同书的为政能力存在问题,这样就把偶然的失败追溯上了必然的原因,翁心存无法为自己开脱。
其次,在奏折的中间部分,李鸿章挥笔阐述道“苗沛霖攻陷城池,杀戮甚惨,蚕食日广,翁同书不能殉节,反具疏力保苗逆之非叛”。
苗沛霖反叛之初,翁同书曾经向朝廷提出应该对其采取宽容政策,因为那时朝廷的主要敌人是太平军,如果此时再和苗沛霖彻底翻脸,只会让大清树立更多的敌人,这无疑会让原本严峻的形势变得更加紧张。
站在理性的角度分析,翁同书的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可到了李鸿章那里就不是这样了,他直接指出:苗沛霖造反攻陷城池时杀戮百姓,这已经引起天下人的愤慨了,除此之外他还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说明他早已有取代大清皇帝的想法。
因此,朝廷对这等反贼根本不应该忍让屈就,翁同书不仅没有和反贼拼死一搏,反而在自己给慈禧太后的上疏中轻描淡写,这存在包庇谋逆的嫌疑。
经过李鸿章这么一说,哪怕翁同书原本是为朝廷考虑的,可在别人看来依旧成了不忠之臣。语言的作用真是让人敬畏!
最后,在奏折的结尾处,李鸿章特意添了句话“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
这句话字数虽然少,可最为机智,最为狠辣,简单的一句话就表达了三层意思!
第一,这句话解除了曾国藩内心的忧虑,翁同书在战场上有过失,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由于他有父亲翁心存进行庇护,曾国藩很难将他参倒。在古代,弹劾他人的奏折不是轻易就可以呈递给皇上的,若弹劾成功,这是功劳,若弹劾不成功,对方将反戈一击,向皇上进言这是在诬陷朝廷忠臣。
当李鸿章写出这几句话后,这就表明了曾国藩内心的忧虑,慈禧看到后想必也会体恤作为臣子的不易,即便弹劾失败,曾国藩也不会受到太重的处罚。
第二,李鸿章的这段话其实也是在给慈禧耍心眼儿:倘若你看过我的这份奏章而不惩罚翁同书,那么就是因为你顾忌翁家,实乃包庇,岂不是让臣子们心寒?就凭这句话,哪怕是慈禧也不得不听!
最后,随着太平军的发展势头一步步得到遏制,曾国藩手中拥有的武装力量也更为雄厚了,朝中难免会有臣子说出些闲言碎语,从而使皇帝对曾国藩心存猜忌。
李鸿章在奏折结尾处的话点明了曾国藩对朝廷忠心耿耿,即便是得罪翁心存这样的重臣,他也不惜参翁同书一本,为的是整个大清江山,其赤忠之心浮跃在了纸上,这样一来,慈禧对他的疑虑就会打消几分。
奏折呈递上去没多久,翁同书便被判为了死罪,后又改判为流放边疆,翁心存也因此事遭受到了精神上的打击,再加上他的身体原本就不好,所以很快便离开了人世。
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李鸿章所写的那份六百字奏折字字包含杀机,绝对堪称为“晚晴第一奏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