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末期,我国推行不了君主立宪制?只因帝王没有神性
清朝末年,内部面临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外部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凌,整个国家危在旦夕。为了救亡图存,一些人拉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气候,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但甲午海战的惨败,又打醒了他们,光靠学习西方技术是救不了中国的,必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于是乎以梁启超、康有为为首的知识分子和社会名流,主张施行君主立宪。
他们的主张甚至得到了清廷的认可,尝试了一番预备立宪。但结果却是,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君主立宪制始终都没能在清廷得到切实的惯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笔者个人以为,大清之所以推行不了君主立宪制,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梁启超和康有为立宪诉求,忽视了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政治文化背景下,立宪和君主之间存在着天然且尖锐的内在冲突。
所谓的君主立宪制,说白了就是通过一项全新的制度去限制君主的权力,甚至乎让君主完全成为了一个没有丝毫实际权力的花架子,仅仅作为全体国民的象征性代表而已。
这套制度之所以能够在西方运行的了,而中国却行不通,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当时西方的资产阶级力量足够强大,而中国的资产阶级就实在是太弱了;二是西方的君主是有神性的,而中国的帝王没有神性!
一个没有神性的帝王就没有资格去代表全体国民!
西方君主的权力,是通过神赋予的,也就是所谓的君权神授,所以就具有了神性;而中国的帝王,讲究的是受命于天。但中国的“天”不能等同于西方的“神”或“上帝”,“天”的概念其实指的是一种秩序,能够让世间万物都有序运行的规则,也就是所谓的“天道”。只要你帝王不按照“天道”的规则来运行,自然会有另一位天之骄子,来将你取代。
所以,在这样的一种政治文化中,中国的帝王是不具有神性的,所以也就不能成为全体国民的代表,自然也就缺少了君主立宪生存的土壤。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