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的真实原意

万玉纲习拳体悟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句拳诀出自于武禹襄宗师的《十三势行功解略》篇(清代李亦畲本,近人唐豪考释)。对其含义的解读大致有两类不同的观点。

第一类观点:认为所表述的是上下肢和腰之间的关系。

“其根在脚”说的是根基在脚。“发于腿”是说用腿的后蹬形成劲而发力。“主宰于腰”是说腰的中轴作用。“形于手指”是说劲力通过手指表现出来。更多延伸讨论中,有人提出生理依据,如“其根在脚”细化到脚踝、脚跟和脚掌的的关系。也有人提出力学依据,如“发于腿”细化到脚蹬地面产生反作用力的关系等等,不一而足。

第二类观点:认为所表述的是内气内劲传递的路线。

气与劲从脚底而起,经踝关节,过双膝,缘腿而上至腰胯,再抄命门而上,循背脊至肩窝。敷于两臂,形于手指。

比较以上两类观点,显然是不同的。暂且不论孰是孰非,笔者认为如果要探究这句拳诀的真实原意,还是要通过通篇解读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解略》这篇拳论的要义,方能从中找出正确答案。否则便会犯断章取义的毛病甚至南辕北辙,那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解略》全文:

原文开篇所述: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犹须贯穿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解读:这是本文的总纲,强调十三势行功中的每一拳势都是意领劲随和意领形随。

那么文中所说“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又是什么意思?我们说太极拳势一动即分阴阳。阴阳脚下分,阴静实,阳动虚。其规律是相邻者相反(如双腿或双手或同侧腿手),交叉者相同(如左腿和右手或右腿和左手)。我们以左搂膝拗步定势转换到右搂膝拗步定势的运化为例说明:左搂膝拗步定势时,左腿为阴静实,左手就为阳手;右腿为阳动虚,右手就为阴手。当其转换到右搂膝拗步定势时,右腿为阴静实,右手就为阳手;左腿为阳动虚,左手就为阴手。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四肢的阴阳、静动、实虚属性在连续不断的变化。正所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复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十三势中的每招每势自始至终都是处在这种阴长阳消、阳长阴消或静极而动、动极而静或实尽而虚、虚尽而实的此消彼长的过程中。而行拳走架的每个招式开始时的攻防动意总是在阳手上,也就是梢节领劲。故每一动,惟手先著力(著力=着力,即专注,执着的意思)。

原文第二段所述: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解读:这段拳论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能做到气鼓荡、神内敛便会展示出意领劲随和意领形随的功态。

那么,随后的其根在脚的“其”是什么意思?这显然是个代词,指哪个?当然是指“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换言之,是“神和气”的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我们可以把丹田部位看成是一个气泵,这个气泵通过脊柱和四肢连通。气泵的功能是内气的蓄与放。而命门就是蓄放的开关。神意一动,通过脊柱这张身弓命门处的的一张一弛来实现内气的蓄与放,这就是所谓“主宰于腰”了。

需要指出的是,内气的传递路线并非单向而是双向,丹田所聚之内气既发向于手也发向于脚,因而由内气所生之内劲也是既作用于手也作用于脚。作用于脚的内劲起到了千斤顶的功能从而使全身形成一个整劲。

原文第三段所述: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解读:这段拳论的意思是,前边我们说了那么多,说来说去都是内意啊,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所谓“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在转换”正是表达了以意为主导的内气、内劲的变换。

原文末段所述: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

解读:这段拳论总结性地指出了分虚实乃为太极拳第一要义。虚实能分则转动轻灵,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所谓“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说的还是分虚实离不开意和气的。

解读至此,纵观这篇拳论的论点论据,我想读者对于“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个拳诀的真实原意应该弄清楚了,其实就是两个字:意和气。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文章作者及众读者···

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