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群发拜年不真诚?这种套路明朝人就玩得很溜了
正因一笑了之,也就失了贺年的意义。说白了,咱们都是被套路害了,都不再当回事了,实际就是助长了虚荣与虚伪。他群发来,你群发去。收到信息后的谢谢两个字,还不如呵呵来得真诚。
(都是套路 图源Pixabay,感谢原作者)
然而,这是如今才有的吗?要说起来,真是源远流长了。
咱们今天就举明朝的几个例子。
先看一首诗。
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写到——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啥意思啊?
就是明朝民间流行投名帖拜年。
我不会亲自上府,差仆人带着名帖,上头写着祝贺高升之类的套话,送到你家去。
第二天一清理,哟,一大桌子的名帖啊。
数一数,一、二、三、五、八、十、百……
哇,这么多人,倍有面子啊。
咦,那谁谁谁的名帖呢?
哼,没来?
亏你这家伙平时见了我前躬后鞠的,关键时刻掉链子啊……
当然,别人来,我也要去啊。是故,文徵明写到,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礼多人不怪 图源Pixabay,感谢原作者)
把个被流俗绑架、明明觉得不合理却不得不为之的无奈啊,写得是入木三分。民间如此,官场更甚。
明宪宗成化二年进士陆容,著有《菽园杂记》,此书被学者视为明朝记事书第一,里面有一节——
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刺,有不下马或不至其门,令人送名帖者,遇黠仆应门,则皆却而不纳,或有闭门不纳者。在京仕者,有每旦朝退,即结伴而往,至入更酣醉而还。
说的是,老百姓拜年,还是出于真心。而官员们呢,则纯粹是刷存在感,管他认识不认识的,只要是官宦之家,就把自己的名帖投进去,一条街一条街地群发。
收不收无所谓,反正那些收了的,看到写着下官某某再拜就行了。
此关系今朝用不着,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呢……
更关键的是——三四日后,始暇拜其父母。
我在想,就算是父母心中不满,为了儿子的前程,也只得认可了这种陋习吧。
(可怜父母心 图源Pixabay,感谢原作者)
有人要说了,你前面不讲老百姓也是虚情假意吗?但这陆容写的,却是平民“多出实心”啊。这个很正常,大明也有近三百年,有些习惯,是在几十年里形成的呀。
陆容还写到,这些破习惯,“天顺间尚未如此之滥也”。
天顺乃明英宗二次登基后的年号,1457年起,共用了8年。从此时至陆容去世的年代,差不多是40年。
成化时百姓拜年“多出实心”,到文徵明写诗时,又是几十年过去了,形成新习俗,是完全可能的。
毕竟,咱们从电话拜年到短信拜年到群发拜年,不过短短十几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