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梁接骨”及其后代

本文发表于《南京史志》2019年第1期(总第19期)
上世纪初,秦淮河畔有一家骨伤科诊所,接过祖辈骨伤科衣钵,在上浮桥柳叶街14号挂牌,主治大夫就是二十六代“梁接骨”传人——梁筱亭(1879~1942)老先生。梁先生是我的大姨夫,我对他很熟悉,也对他的后代传人熟悉。我今年85岁了,有责任把我熟悉的故事告诉后人,让他们传下去。
(一)
梁先生个子不高,浓眉大眼,炯炯有神,声音宏亮,精力充沛。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特别讲究医德,接待患者耐心、热情,并以此言传身教,培养后继。在我的记忆中,他给人诊病一直坚持详细询问,认真观察、触摸,出手稳准狠,手到病除,真是做到了机触于外,巧生于内,病随心转,法从手出。治病时,常与病人谈家常,分散注意力,然后适度用力,瞬间复位,效果显著。治疗骨折病人,采用祖传膏药贴敷,透气性能好的木夹板绷带固定,再口服梁氏祖传秘方接骨丹、接骨散,定期复查换药。严重的骨伤患者,常常上门巡诊。
由于梁先生服务态度好,医术高明,诊所里“妙手回春,华佗再世”之类的横匾和锦旗挂满四周。老城南人提到“梁接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江宁湖熟,句容宝华,甚至安徽四乡八镇,求诊的人络绎不绝。患者有的坐人力车来,有的被担架抬来,人力车和担架常常占据着半幅路面,把本来就不宽的柳叶街挤得水泄不通。附近的浴室、客栈、会馆、饭店也跟着沾光,客流猛增,生意兴隆。
梁先生特别注意个人素质的提高。“打铁要靠自身硬”,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意思是只有强壮的体质,才能适应每天繁忙的医务活动,才能将祖传医术持续不断地提高。日常粗茶淡饭,不沾烟酒。每天清晨,就在自家后院的秦淮河边打太极拳,练功习武,提高体能。然后浇花除草,打扫庭院,把方寸之地打扮得姹紫艳红,芳香扑鼻,惹人喜爱,留住了过往的游船和行人赞美的目光。
顺便提一下,临河而居,也是“梁接骨”的一个特点。临河便于熬药,借助河上的空阔和风力,把浓浓的药味散去,不致影响左邻右舍。
梁先生念念不忘传承祖传医术。施诊时,要求子女跟随左右,注意推拿接骨要领,分轻重缓急,力量适度。结束后,还要反复讲解示范,督促提高。此外,他要求子女多看医书,多思考,提高理论水平。在他的精心教导下,重亭、继亭、炫亭(女)等几个子女没有辜负父辈的良苦用心,个个都是中医骨伤科方面的行家里手。
梁先生热心公益,参与协助管理清真寺。1926年4月立的《江苏省会警察厅西区警察署》牌上就有“梁筱亭”的名字,碑的落款是西区警察署署长刘文烈。此碑现存升州路净觉寺。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带着家人在秦淮河边挖防空洞。我们都使用过,躲过了日机的轰炸。
(二)
梁氏先祖,源出“西域天方古”(即今中东阿拉伯国家),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以“客番”身份到宋朝开封行医,接骨理伤,技艺娴熟,救人无数,皇帝赐姓“梁”,世称“梁接骨”。梁氏从阿拉伯带来的药物知识,曾收入《宋修本草》。明初,梁氏九代梁季六、梁秀六到南京开业,地点就在城南上浮桥柳叶街一带。传至第二十三代,因抗日战争爆发,家谱被毁,其间的家族世系已无从知晓。现在知道的,是第二十四代梁耀亭,第二十五代梁瑞亭,第二十六代梁筱亭。
“梁接骨”代表性药物:一是“南京梁氏接骨”膏药,相传公元960年就开始临床应用。用45味中药和纯度高的麻油,经多道工序熬制而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束骨整型之功效,对跌打损伤、内伤瘀血、新旧腰腿痛等症也有疗效。二是“梁氏活血接骨汤”和“梁氏接骨抗衰老丸”,在治疗各种骨折迟缓性愈合和骨坏死方面疗效显著,尤其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有较好的作用,治愈率高。三是“梁氏提伤顺气丸”,专治多发性胸骨骨折,两肋挫伤、内伤,有镇痛理气、活血等功效。
“梁接骨”在医术传授上,主要采用口授心传,并从小进行武术训练,以强健的体魄和敏捷的身手来适应接骨、推拿医师的职业要求。同时,有条坚守不变的
家规:每一代只能传授一、二个子孙,并且不传女和外人,其余子孙则分别各就他业。
(三)
对家规,梁先生有继承,也有突破。他这一突破,造福了很多人。
梁先生子女七人,四男三女。四个男子中,老大梁全智,没有继承祖传骨伤科衣钵。解放前曾是国民党军医,解放后在栖霞区卫生防疫部门从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在业界颇有影响。退休后积极参加伊斯兰教协会的宣教工作,传播《古兰经》。
老二梁重亭(全余),50年代毕业于南京市中医院大专班,学业有成,先后在柳叶街、土城头开源小区挂牌“二十七世梁重亭接骨诊所”。他辩证施术,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治愈了大量需要开刀手术的骨折病人。总结祖传的经方验方,炮制出抗衰老丸,加上梁氏接骨膏药,治好很多股骨头坏死、骨折迟缓愈合的病人。
老三梁继亭(全庆),曾在上浮桥挂牌“二十七世梁继亭梁接骨诊所”。上世纪50年代初,参与创建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并参加南京医疗慰问团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表现突出,多次受到奖励。回国后,因不耐于坐班的约束,离开省中医院,先后在门西医院、南京市中医院任骨科首席大夫,技术精湛,手法简捷,是梁氏传人中的典范。其夫人谢彩霞也在中医院任中医师,直至退休。
老四梁全俊,没有从医,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是草桥清真寺内敦穆小学美术、体育教师。
三个女儿中,大女儿梁翠芬,嫁给了夫子庙老宝新清真菜馆沙盛财为妻,二女儿嫁给了建邺路一张姓大户人家为妻。
最值得称道的是三女儿梁炫亭(惠芬),是梁先生的掌上明珠,得力助手,聪明好学。为此,梁先生打破“传男不传女”的家规,传授她梁氏祖传骨伤医术。炫亭比我大,是我表姐。上世纪40年代后期,她在城北唱经楼挂牌“二十七世梁炫亭接骨诊所”,城南城北呼应,一时让“梁接骨”名声大振。60年代,被铁道医学院吸纳为骨科大夫,勤奋行医,热情接诊,针灸推拿堪称一绝,年年受到领导和群众的表扬。她常年在玄武湖晨练,演习太极拳和八卦掌。我是长跑爱好者,过去在玄武湖长跑时,经常看到她在草坪上练功习武的身影。古稀之年还踏着“飞马”轻便三轮车巡游四方。终年96岁,是“梁接骨”的老寿星之一。
(四)
“梁接骨”作为传统的中医瑰宝,2009年4月被列人南京市白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称是“南京梁氏接骨”。目前,“梁接骨”已传至第二十八代、第二十九代,依然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第二十八代传人是梁琛,梁重亭之子,今年已70岁。年少时随江南名拳师金仕明习武,由梁重亭传授梁氏接骨的传统技艺和祖传密方。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现任副主任中医师。学习过外科手术,行医40余载。擅长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类骨折、骨折后遗症、骨不连、骨坏死,以及颈椎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病变等疑难杂症。撰有论文《梁氏活血接骨汤治疗骨折迟缓愈合和骨不连》《梁氏正骨伤膏药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动静结合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中药加牵引股骨粗隆间骨折22例》等十余篇,先后在《江苏中医》杂志和中华中医学会刊物上发表,其中《梁氏活血接骨汤治疗骨折迟缓愈合和骨不连》和《梁氏正骨伤膏药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最具有代表价值。此外,他还掌握了祖传中医膏药的炮制,能熟练运用推拿、针灸、牵引等综合性技术治疗各类骨伤科疾病。2009年4月,被白下区确定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3年被南京市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梁氏接骨项目”市级传承人。退休后仍坚持在鼓楼中医院、朝天宫本草堂中医门诊部为广大患者服务。
第二十九代传人梁宏宇,是梁炫亭的孙子,梁楷之子。梁楷随母姓,是中大医院(原铁道医学院)中药房药剂师,伊斯兰教信徒,年过花甲还积极学习阿拉伯语,踊跃参加教务活动。梁宏宇医科大学毕业,拜伯父梁琛为师,学习祖传医术。从秘方的配制,汤剂的煎熬,膏药的制作,直到火候的掌握,梁琛都手把手地传授,希望他能茁壮成长,勇挑重担,将梁氏接骨的衣钵传承下去。
没有继承祖业的梁氏后人,也在不同的岗位闪闪发光,表现不俗,为梁氏增添光彩。如:梁全智之女梁美琴,后改名梁伟,50年代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曾在贵州中医大学任教,后调到南京铁道医学院任主任中医师,退休后仍然坐诊,为患者服务;梁重亭三子梁瑾,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曾担任河西某中学校长;梁继亭之子梁杰,大学毕业后,在报社工作,是很有名气的记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