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得了人吗?

有一种担心正在弥漫开来,随着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和机器人应用的普及,未来的世界是否将有更多的人失去工作?智能制造是否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自动化设备和越来越少的人呢?

首先,从当前如火如荼的“机器换人”项目中,我们来看看机器替换的究竟是哪部分人的工作?以目前机器人应用已经很成熟的汽车行业为例。

据悉,机器人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50%以上来自汽车行业。我们经常在新闻图片中看到汽车生产线上秩序井然的机器人作业,而现场基本看不到人的操作。

尤其是在冲压、焊装和涂装等生产工艺中,机器人以其高效、高精度等独特的优势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以长城汽车的焊装车间为例,安装机器人后,焊工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二,据长城汽车总经理郝建军表示,“3年之内,减少工人数量带来的工资节省将可完全抵消这笔费用。”

而随着机器人技术的成熟,在3C行业的应用也呈上升趋势。在雷柏公司组装键盘的车间里,原本需要105个工人,如今由7个小型机器人构建的升级版生产线只需3-4个工人即可。雷柏科技副总经理邓邱伟坦言,机器人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基于机器人重构生产线。

“通过对机器人的使用和自动化的改造,厂房利用效率大大提高。”珠海格力电器厂长成海良也坦言。

该厂的注塑厂房内已实现机器和人分离,人员从最初300多人减少到100多人,而生产效率却提升了20%。对于很多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企业来说,用先进的机器替换简单重复或者危险环境的人工作业,不仅削减了成本还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那么,这真的意味着机器人要占领工厂了吗?是所有的生产线都适合机器人吗?

曾在2011年宣布“3年增加100万台机器人”计划的富士康,时至如今其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Foxbot可能也只投产了几万台。作为苹果全球最大的代工厂,这家拥有120万产线工人的公司曾因用工问题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

虽然Foxbot已经能够胜任对工艺要求不是特别高的工序,如抛光、打磨、镭射打标、焊接、喷涂等作业岗位,但是“机器人要想取代灵巧的人手还存在很多挑战,比如它们无法将微小柔韧的部件安装到消费电子产品的紧密结构中。”富士康自动化技术发展委员会总经理戴佳鹏坦言。

像智能手机和精密仪器等有一些工序并不适合机器人,例如需要轻捏的工序,以及在狭小空间内的灵敏准确组装等。据悉,苹果要求组装零件时误差不能大于0.02毫米,目前机器人能达到的误差是0.05毫米,而且有些敏感元件力度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导致手机和元件的报废。

对于智能设备的未知并不只是我们的困惑,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美国的制造业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当时很多工厂为了利润和成本大幅裁员,用高度自动化的机器替代人工,并产生了一个名词叫“熄灯工厂”,就像我们今天的“无人工厂”。

不过现实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利润率,在很多复杂的环境下,我们无法以一种预测的方式定义每一件要发生的事,尤其是在一些炼油、化工等工艺复杂的过程工厂里。

机器可以替代人去做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而人绝不仅仅是机器人安全护栏外的看守者,人在处理复杂问题和综合判断能力上比机器人更擅长。

“机器只有了解如何动作以后才会作出响应。人类具有的奇妙能力使其能够看到未定义过的、以前从未发生过的状况,通过因果分析给出一个合理的响应。现实的情况是,机器还差得很远。”施耐德电气解决方案架构的资深总监StanDeVries说道。

智能制造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工作机会的减少。相反,在新兴的领域还会增加你所想象不到的职业。比如围绕大数据而产生的新职业——数据科学家(Data Scientist),不要以为这仅仅是一个科研工作,在互联网搜索一下关键词,你会发现很多大企业都在招聘这一职位,而且年薪不菲。

就像30多年前我们还不知道“程序猿”为何物一样,未来30年,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的技术和应用将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产线工人将转变为“信息工人”。

正如罗克韦尔自动化软件市场发展总监Keith Mcpherson设想的那样,通过智能制造实现人尽其才,人们会掌握新技能并投身到新的工作岗位,这才是智能制造的意义所在。 (CEC主编 金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