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四句教”,对我们做人做事有何帮助?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格言(又称四句教)出自《传习录》卷下钱德洪录篇。公元1527年9月,王阳明奉命出征前,他的学生钱德洪和王汝中讨论先生的学问,就这四句格言,两人见解不同,因而产生了分歧。

当天晚上,钱德洪、王汝中和先生一起坐在天泉桥上,各自讲了自己的观点。先生对他们的分歧谈了自己的看法,最后说:这四句话是我的宗旨,以后你们讲学,要以这四句话为宗旨,并嘱咐千万不要忘记。这次讲话,被称为“天泉证道”。

我们知道,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论有三个:一是心即理;二是知中合一;三是致良知。他为什么又把这四句格言称为自己的宗旨呢?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天泉证道”一年多后,王阳明就去世了,也就是说,这“四句教”是王阳明先生晚年对自己大半生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其意味是深远的。

“四句教”究竟说的是什么?说法很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比较赞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观点。在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无善无恶心之体”说的是世界观

王阳明先生在这里的心之体,指的是心性本体。人的心性存在吗?如果存在的话,人的心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自古以来有三种说法:一是性善说,二是性恶说,三是不善不恶说。王阳明说的是后者。

善恶说是应当说是一种假设,如果说人性是善的,那么再恶的人也可以原谅。如果说是恶的,那么人就需要严格管理,遏制恶行的出现。

认为人心是无善无恶的,那么人的心理自由度就会宽容些,这对修心养性是有好处的。如果你认为人心的是善的,那么你就会放松了对别人的警惕;如果认为是恶的,处处提防着别人,那么心理自由度就受到限制。

如果认为人心无善恶之分,自己的内心就会和平一些,不用在某些事上纠结。比如说,你认为你老婆是恶人,那么,天天和一个恶人过日子,你的心情无论如何也好不起来。因此,我造成无善无恶心之本这种说法。

二.“有善有恶意之动”说的是人生观

心的本体是无善恶之分的,但人毕竟是活物,当受到外界刺激时,当有所选择时,念头必然会动。这动的念头就是意,就是思想、思维等心理活动。

好的有益的就趋之,坏的有害的就避之,是趋之还是避之,就是意之动。意之动就是人生的态度。

心之体说是的无善恶,意之动说的是有善恶。当面对善恶时,动的是意,而不是心。王阳明一生多次平定匪患,并亲自平定了宁王朱宸濠叛乱,他的态度都是非常明确的,这都表明了他的政治态度。

这也说明他的心学主张不是呆板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知善知恶是良知”说的是价值观

人永远不会生活在真空之中,当一个事物还没有显现时,是无善无恶的,当显现出来之后就有了善恶之分,那么,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凭什么判断呢?这就是良知。

我们一般看待问题是凭自己的主观判断的,对自己有利的就以为是善的,对自己不利的就认为是恶的,而事实往往出入很大,因此,王阳明先生提出致良知。

良知是符合天理的,人心有公平的天理才有良知,有良知才能知道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这是价值观的判断。如果出于私心,就不是良知,没有良知,就分辨不清什么是真善恶。

比如说恻隐之心是良知,当一个落水了,你不作任何考虑去救人,这就是良知指导下的善行。如果考虑去救人有没有危险,这已经有了私心,就不属于良知。

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有价值趋向,我以为,良知是价值趋向。

四.“为善去恶是格物”说的是方法论

如果说以上三点都不好理解,那么到了“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比较明朗化了。为善去恶是道德化要求,也是方法论。我感到有两种要区别对待:

一是在个人修养上要为善去恶。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很纯粹,往往是即有善的存在也有恶的方面,比如说不良嗜好,怎么才能去掉不良嗜好呢?这需要格物的功夫。

二是在对待社会事物上,要爱憎分明,对于好的要从善如流,对待丑恶的现象要敢于斗争。与恶势力斗争不仅需要勇气,要有方法策略,不做无谓的牺牲,这就需要有方法,这就是格物。

总之,“四句教”内容非常丰富,极富哲理。每个人的境遇不同,如何运用,就看你是怎么理解的了。

(0)

相关推荐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学习王阳明心学 离不开有名的"四句教" 不过对于"四句教" 却有"四有句之教"与"四无句之教"的争论 所谓"四 ...

  • []四句教(三):四句讲说在线收听

    大家好.上一次谈到了四句教王龙溪的这个所谓的"四无"的观点!并且呢我觉得王龙溪之所以有"四无"的观点是和严滩问答,关于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 ...

  • 谈王阳明的四句教

    接上周的浅谈<心学>,知行合一,致良知. 谈王阳明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非常精妙,说玄乎一点,可以从这四句话当中看出,王阳明的文 ...

  • 文行先生解王阳明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是著名的王阳明"四句教". 王阳明在其五十六岁时把自己一生的思想归纳为此四句,但是,对"四句教& ...

  • 南师讲述 : 王阳明最有名的四句教

    王阳明当时讲学也同现在人一样,提出了人性的问题.他最有名的是四句教,很重要.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他认为人性这个"心之体"本来是无善无恶的,根据中国儒家的 ...

  •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最高智慧:纲领四句教28字

    王阳明心字纲领四句教: 传统儒家之说,其实还算是相对容易明白,但心学就深奥许多,很多弟子一开始均不得其门,所以,王阳明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专门提出一个学习纲领,史称"四句教". 阳明 ...

  • 王阳明:“做人做事,始于立心,得于人和,顺于天道,成于勤恳”

    王阳明 是谁? 明代思想家.军事家.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阳明是能够与 孔子 媲美的圣人,他的心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重要意义,古往今来,学界的无数学者专家都被吸引投入研究,并从中获益良多. 王阳明: ...

  • 王阳明家训虽然只有96字,却值得孩子一生做人做事去学习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启蒙老师. 趁着孩子还小,帮他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是送给孩子快乐的人生. 大图模式 ...

  • 王阳明四句教与中国儒释道:此心不动,随几而行。做到即知行合一

    王阳明四句教与中国儒释道:此心不动,随几而行.做到即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四句教,特别有名: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善恶分别指代什么?我觉得,这个是有朱熹的&q ...

  • 王阳明做人做事五个字

    对功名利禄的渴求,可以说是人性中的本能.但很多人在追求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往往会把劲儿用错了方向:或是汲汲于人脉,或是营营于资源-- 但其实,修炼自身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修炼自身?王阳明给出了答案,他总 ...

  • 王阳明提醒: 人有“四不说”, 能做到才可以算得上是真正聪明人

    如果你觉得诸事不顺,疲惫不堪,身体也越来越差,却成绩甚微,也许你该将眼光投向自己的内心,去检索心内的陋习,跨越自己的心坎. 点击加载图片 古人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嘴巴成了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