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 道德经 61-62章
61章原文: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
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
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阅读笔记:
下流是居于下,若水性,居下者,百川汇至。
初读这一段,不知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老子的和平愿景,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应该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邦,跟现在的国基本同义。
大国与小国,到底能不能和平共处?又该如何和平相处?
大者宜为下,这句话告诉我们,世界的和平与否掌握在大国手中。
小国想要安生,也需要一种居下而甘于下的姿态。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一开始我是在惋惜老子,理想主义仿佛从未实现,但其实,看看当今的地球,他的愿望不能说没有实现,有国家就有强弱,除了局部战争,大部分地区还是在和平中发展,这值不值得我们乐观?
我觉得,这一段不如用“共生”来概括,或者博弈论也说得通,大国不要老想着吞并消灭小国,小国也不要放大自己的恐惧和焦虑,而乱了自身发展的特色和步伐。
说到底,强弱大小,或许是客观的,但最终能否留存下来,则取决于主观,这么说来,每一条路都是自主选择的,也许你会觉得不是,但源头恰恰都在自身。
我最近很信赖“种子”这一说法,这一理论大概可以适应任何领域,种子就是你身上潜藏的能量,它是不可阻挡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种子的力量就是性,是命运的底色,率性而为,就是走在大道上。但,能觉人本性,何其难?
人的意识永远要走在行动之前,深入觉察的本领要成为人最好的朋友,看清楚自身,然后再谋求发展,无论对于一个国,一个个体的人,都适用.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老子看得清楚,大国的意愿就是要把小国纳入管辖和统领,小国不过就是想保存自身,依附于大国的统治,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获得一席之地。
到最后,还是要回到“无为”,“清心寡欲”,修身这一主线上来。
人是万物的主宰,这句话可以不用理解为人类的自大,而可理解为人类对于自身责任的全权承担,人对一切都该负有完全的主动责任。
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做成,非有人的能动性不可,我们要想孩子发展得好,问题不在我们,而在于孩子,如何激发他们,激发是激励,启发,保全,完善,不是:“击打和发怒”。
想明白这一点,才真正回到了以人为主的教育,因为我们谁也代替不了人自身的作用。
62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阅读笔记:
中华书局版对这一章的定位是乱,但乱中还是有主线,言道的重要性.
道是善人的信仰,是不善人的护身符,因为有道的主宰和运转,人类才有善,善是什么?引用辛易云老师的解释,一只羊加一个口,吃羊肉?这是表面意思,背后的意思是,凡是利于生的事物,都是善,我觉得需要加上凡是利于众生、长生的食物,都是善,否则,善人有善人的善,恶人也有恶人的善,那就没有普世价值的善了。
道为天下贵,我想读过老子的人,都知道的可贵了,但道已经非常虚无缥缈了,看不见摸不透,简直都要遁形了,道没有办法上升为宗教,因为他无形无相,甚至有些无欲无求,绝对清高,但坚不可摧,这个概念本身足够有创造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值得反复回想,我更觉得这是老子思想创立的精髓。
读书方法论:
1、四个问:
看过一本书,台湾傅佩荣讲论语,他提到如何理解一段文本,要问是个问题:
一、文本它究竟在说什么
二、它想要说什么
三、它能够说什么
四、它应该说什么
究竟在说什么,这个需要考据,很学术,我们这些业余读者,其实是在分享这部分成果,但要学会如何利用,以及每一种解释的局限。它想要说什么,是结合作者的时代语境,做一个合理的还原,找到辩证看待其作用的当事人角度,它能够说什么,这里可以有推断,衍生义,读者已经把自己深入进去,穷尽可能性的解释。它应该说什么,如果是学术研究,盖棺定论,是需要这一步的,但对我这样的业余读者来说,这一步大概就可以省掉了。
2、关键概念的不可解释
我们如何解释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成语,最多是一个字,一个词,或者最长一句话,这种解释思路,如果用于像老子这样的书,那就很不适合了。
学绘画的时候,老师提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颜色总是调不好,看着那么死性,是因为我们对于颜色的理解,往往一个颜色只对应一种画面,但其实,一个真正的颜色学家,一个颜色里就有万紫千红,它代表着无数种颜色。
这给了我一个启发,在读论语的时候,我是很挫败的,读完了全本,别人问我,为什么是君子人格,什么是老子说的仁,我发现我没办法给一个简短有力的解释,因为我的脑袋里有很多他的不同阐释,我曾经觉得这是我没读明白的表现,现在发现,这样才是对的,如果一个人用一句话就可以描述君子人格,那你千万不要信,而是要怀疑他说的是否全面。
同理,老子的“无为”,也是一个变化万千的概念,变化中有统一性,只有真正能化用的人,可以从变化中回到统一性,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挑战跟难度,也是它的趣味性。
所以,光读老子不够,我们还需要其他,历史、小说,一切反应道的现实性,人的现状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去看,去了解,因为只有在这些东西里面,我们才能得见道的真容。但不读老子,便扎入形形色色的外部世界,那样其实很危险,你容易以偏概全,而且常常碰到不可解的内容,进而困惑更多,矛盾更多,因为你没有事先了解矛盾之前的那个统一性。
所以,老子这样的书,一定要读,读不懂也要读,读不懂真正常,但不要放弃,要在现实中去寻找,体验,就如我们体验这人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