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丝-格雷案:情杀引发的舆论狂欢

1926年,伍联德在上海创办了《良友画报》。从美女到奇闻,从正在打着的仗到比比谁家的娃长得健康,从市井生活到清逊帝的小日子……它一炮而红,迅速打开销路,成为中国出版史上的奇迹。
与此同时,太平洋另一边的美国,其出版业也正在剧烈调整之中,猎奇小报异军突起,新鲜的写法能把很普通的案件搞出全国大影响,严肃报刊不得不亦步亦趋。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一起情杀案引发的舆论狂欢。
一、被伪装成意大利人入室抢劫的情杀案
1927年3月20日,纽约皇后区发生一起杀人案。30多岁的美术编辑艾伯特·斯奈德被人用吊窗帘的铁锤和挂壁画的金属线杀死在自己床上,他的老婆露丝被殴打,昏迷了6个小时。他们的卧室被翻得一团乱,丢失珠宝若干。客厅的桌子上,留下了一份意大利文报纸。9岁的女儿因睡在其他房间幸免于难。
警察和法医来后,首先怀疑的却是露丝。
原因在于:
其一,这起入室盗窃杀人案,根本不是破门而入的,反而像是有人接应的。
其二,按露丝的说法,她是被入室的“巨人”殴打昏迷,但实际上,她身上根本没有足以使人昏迷6个小时的伤。
(露丝和爷爷 图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三,斯奈德家不过是中产阶级,并没有能让劫匪动心且杀人的财力。
其四,露丝床上整整齐齐,完全不像她自己所说,是听到楼下声响,所以起床看……
当然,只有怀疑是不行的,必须有证据。意大利报纸摆在那里,真的很可能是两个新移民为了铤而走险,随机犯案啊。
就在警察们收集证据的时候,有个警探无意中掀起露丝的床垫,却发现,声称丢失的珠宝,正在床角躺着呢。
阴谋败露,露丝马上就招供了。
原来,她跟丈夫结婚的第二天,就很不喜欢他了。1925年,在曼哈顿一家咖啡馆,她遇上了做推销员的有妇之夫贾德·格雷。格雷为了能长期跟自己在一起,决定杀死斯奈德。然后……就是你们看到的这样了。
(斯奈德 图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警方用他的照片征集线索,很快,有个出租车司机举报,这家伙我记得,他坐过我的出租车,到了雪城,只给了5分钱的小费,小气得要命。
根据线索,警方在酒店找到了格雷,他先是抵赖,说自己有没在场证据,我这一周都住在雪城呢。你们不信,到某某商场、某某饭店去问……但很快,警察在废纸篓里找到了他的火车票……
于是,真相大白了。
为了谋杀斯奈德,格雷制造了不在场证明,但留下很多马脚。在杀情敌时,他先是敲了一锤子,没打死,露丝帮着自己用金属线一起将他杀了。
为嫁祸,他事先准备了意大利文报纸。
当他得知露丝出卖了自己,于是也曝 出她多次用毒,但都未杀成,所以让自己动手。
这场案件,十分普通,很快破案,看似没什么可说的。
二、糟糕破案率下的高效率
迅速破案,在当时的美国,完全是意外。
据《那年夏天 美国1927》记载:

1920年代,作案人被抓住的情况,在美国并不常见。1929年,纽约报了案的谋杀案有372桩,其中115桩无人被捕。就算抓到人,定罪率也不到20%……1927年,美国三分之二的谋杀案悬而未决……总体而言,全美的重案犯中10个有9个逍遥法外,100个凶手里只有一个被处以死刑。

尽管格雷也有一定的反侦察意识,但他那些小动作,却留下诸多线索,连火车票都扔到房间的垃圾桶里……只能说,作为普通人,他真不该犯罪。
正因此案飞快地就抓到了两名案犯,又很快被送交法庭,加上情杀是天然高流量事件,受到关注,就很正常了。
(露丝和格雷 图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问题是,据后来有人统计,此案的报道,竟然比15年前造成1517人死亡的泰坦尼克号事件还多。
那么,原因何在?
三、小报和通俗杂志的崛起
小报是相对于严肃读物来说的。
打个比方就知道了。
当纽约时报在报道某个国会议员的演讲,将对全国造成怎样影响的时候,小报的编辑们感兴趣的却是,这个国会议员今天的发胶为何比昨天的香。

小报“专注于报道犯罪事件,体育新闻,名人八卦,并为这三者赋予了远超从前的重要性。1927年一项研究表明,小报把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篇幅都用于犯罪报道,最多的时候比严肃报纸高了16倍以上”。

看到此处,很多朋友觉得,这不就是互联网时代的门户网站,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自媒体号吗?
如此类比,是没什么问题的。因为都是在原有的传播格局中,闯出新的路径,吸引大批喜欢猎奇和花边的读者,获得海量广告,使得之前躺着赚钱的报纸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并产生了危机。
与小报一同崛起的,还有通俗杂志。
很多朋友曾经期期必读的杂志《读者》,1980年创刊的时候,名为《读者文摘》,几年后,美国《读者文摘》发来律师函,称你们违反了国际版权协议。几经周折,中国的《读者文摘》改名为《读者》。而美国的这份读者,则创办于1922年,正是美国出版的黄金年代。他们很快就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小报与通俗杂志的围攻之下,严肃报刊不得不做出改变,由自顾自地阳春白雪,也开始取悦读者。
露丝-格雷谋杀案的出现,正好给了他们机会。
四、媒体的狂欢
对于本来就专注报道犯罪案件的小报而言,此案自然是围观的最好对象。严肃媒体,则也大幅报道,甚至牺牲了一直以来坚持的真正性和客观性原则。
据《那年夏天 美国1927》记载:

全美有130多名记者来报道案件,远在天边的挪威人都来插了一脚,可见,这起普通谋杀案,竟然有了世界性影响;

西联公司为各位记者提供了坚强支持,准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电报交换机;
纽约几大报纸,在3个星期的审讯过程中,发布了几百张照片;这些照片,是为那些不愿仔细读大段文章的人准备的——有人要笑了,当时的人,跟现在的我,怎么差不多,爱好碎片化阅读啊!
至于文字报道,那更是铺天盖地;就因审讯过程中透露露丝当晚穿着血红色睡衣帮格雷开门,有报纸就出了一期号外——之前的一战爆发,也才这个待遇而已。
他们还追到法官家,数了好几遍,发现他回家时,竟然有125条小狗冲出来迎接,而法官大人,亲自给每条小狗喂食;
他们还爆出,所有陪审团成员加起来正好500岁……
一个辩护律师的父亲,是一艘幽灵船的船主——这艘名为“玛丽·塞莱斯特号”的货轮,1872年在大西洋上被发现,船员都不见了……
不论是严肃媒体还是小报杂志,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这个新闻里,其中有一些作法,让人不齿——
报纸努力把露丝描绘成一个邪恶的妖妇,“她天生的金发呈现出完美的大波浪形状”,一位观察家刻薄地写到,仿佛就凭这一点便能证明她有罪似的。
(被抓的露丝 图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有的则反其道而行之,说她根本没有什么吸引力,唯一无法抗拒她巨大魅力的恐怕只有格雷了。
铁石心肠的女人已很客气了,人面蛇心、北欧吸血鬼,都成了贴在她身上的标签。
真实性似乎已不重要了,挑起对这个女人的愤恨情绪,才能带来更多广告。
当然,强烈的对比,更是致胜的法宝。
吃瓜群众们竟然相信,一切罪都是露丝犯下的,格雷只是个被利用的可怜人。安慰他的信件数不清,塞满了监狱两间小房。
(两人和律师 图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过,陪审团还算公正,认为他们两个同样有罪,没有被骂露丝的那些文章带了节奏。
1928年1月,格雷先上电椅。死前,他接到妻子的信,说原谅了他。因此,对于死亡,他很淡然了。
露丝却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纽约《每日新闻》的记者为抢个大新闻,在脚上绑了一架小照相机,偷偷带进行刑室,拍下了露丝在电椅上颤抖的一幕。
这不是狗仔队才干的事吗?
第二天,露丝的大幅照片登在了报纸上,司法机关想起诉报纸却发现,当时并没有法律规定不能这么做,对百姓而言,法无禁止即可行。人们只能道德上谴责《每日新闻》,然后……把这份报纸卖到脱销。
(每日新闻 图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报纸之外,小说家,电影导演和明星,都通过此案,分得一杯羹。
不过,经过几个星期的密集报道,偷拍行刑的新闻,其实已是强弩之末,记者们一边继续报道,一边搜寻着更为劲爆的消息。他们需要有更多的大事,来吸引读者的目光,维持他们的兴奋,保证自己的销量,让广告主和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
庭审结束三天后,世界上第一个不间断横渡大西洋的飞行员,查尔斯·林德伯格开着飞机回来了,他成为美国新的英雄,媒体的宠儿。
至于露丝-格雷案,很快消失在报章的版面。
一地鸡毛之下,也没人在乎这些铺天盖地的或真或假的消息,带给斯奈德那可怜的9岁女儿的伤害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