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谁也跑不了”

作者:莫小北
在公交车上,听到一种说法:“没出事的时候,你好我好大家好;(然而)一出了事,谁也跑不了。”这种现象似乎挺常见,我想了想,其或可以称为“事件驱动型”的治理模式。
与之相对的,是“制度驱动型”的治理模式,它以韦伯所提出的科层制为蓝本:劳动分工,权威等级,非人格化,因才适用……
对比一下这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事件驱动者,优势在于能够迅速解决问题,弊端则在于会滋生出以仪式主义为表征的越轨;制度驱动者,优点在于照章办事,有据可依,但是对于结构与心态的要求比较高,也就是运行的成本挺高,如果结构不精密、心态又涣散,那么制度就成了皇帝的新装,说有,实际没有。
再来看“谁也跑不了”,究竟源于制度本身的缺陷,还是行动者的惰性?
恰好在《新乡土中国》中看到贺老师说,人们对集体化时期的固有印象“磨洋工”,却留下了大量的水利设施等公共物品,而市场转型后的农村,全年只有三个月的农忙,村民比之前懒多了。也就是说,制度设置行动者的行事架构,行动者会“反哺”制度。
在“谁也跑不了”中,事件主导的模式催化出保守的、消极的治理。但我们需要的,不是或者说不仅是监察成本的攀升或者大扫除式的、天雷滚滚的监察,而是有效与完整的制度,以及在制度规训下不敢、不甘懒惰的行动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