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三晋、三湘、八闽、八桂,数字“八、三”有什么含义?

[ 唐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里的三秦是哪三秦?

一、三秦大地

陕西,因位于陕原(今陕县)以西,故称陕西。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建立秦国。秦国和秦朝都兴盛于关中地区,因为关中平原又称“八百里秦川”。

汉初为了方便治理,便把这一地区分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称为三辅,后世称为三秦。另一种说法是,当年项羽灭秦之后,把秦国旧地分为雍、塞、翟三国,分封给三个秦国降将,咸阳以西为雍、以东为塞、今陕北地区为上郡,也就是翟。后来就把这三个地方合称为三秦。

如今,三秦大地在地理上指陕南、关中、陕北这三个区域。

三秦大地

二、三晋大地

[ 秦晋之好 ],指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互通婚姻、互帮互助的故事。

山西一词最初指的并不是现在的山西省,而指的是河南崤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公元前1033,唐叔虞被周天子封侯,定国号为“唐”,其子燮即位后改为“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自此开启了战国时代。所以“晋”便成了山西省的简称。

如今,地理上的三晋指晋南、晋中、晋北。

在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始建于唐建中三年(即公元782年)的南禅寺大佛殿,是“中国第一古建筑”,也是亚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三晋大地

三、三湘大地

湖南这一名词唐朝时才出现,唐代宗在衡州之地设湖南观察使。唐朝以后湖南一词就没有作为行政区再出现。直到清康熙初年(公元1664年)才以洞庭湖为界,南边为湖南、北边为湖北。

“湘”这个字最早由“相”发展而来,商朝武丁有儿子封于相地。周朝发生战乱后,相地的人逃到湖南,为了纪念故地把自己居住地附近的河流称为“湘”。“湘”字第一次出现在文献中是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所著的《楚辞·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三湘有多种说法

1、漓湘、潇湘、蒸湘

将湘江被分为三段。湘水在阳朔山的湘漓分派石碑处湘漓合流,称为漓湘;在湖南永州零陵区与潇水合流之后的一段称为潇湘;在衡阳同蒸水合流之后称为蒸湘。

2、潇湘、蒸湘、沅湘

潇湘和蒸湘同上,沅湘就是指沅江。相对于第一种说法能更全面指代整个湖南。

3、湘东、湘西、湘南

这就是如今地理上概括湖南全境的三个区域。

三湘大地

四、八闽大地

福建,因境内有福州、建州两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福建。在唐朝开元年间,设福建经略使才开始出现福建。福建的简称“闽”,在未与中原地区融合之前,“闽”特指百越族中的一个分支“闽族人”。战国时期,楚国战败越国,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

百越族

八闽大地有多种说法

1 、北宋时分福建为八州、军(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福、泉、漳、汀、南剑五州,建宁府,邵武、兴化二军);元分八路,因有八闽之称。

2、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南渡,始入闽者,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故称“八闽”。

八闽大地

五、八桂大地

“广西”由来

秦始皇统一南方百越,并在岭南地区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岭南两广正是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汉武帝再一次统一南越后,在南越领地设置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九真、交趾、日南七郡。汉武帝在离水和郁水交汇之处新建了一座城池,取“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命名为广信,广信就此代替番禺成为汉代岭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就是“广”的由来。

宋朝至道三年,即公元997年,对广南路进行拆分,以广信(今梧州)为界,东边为广南东路,西边为广南西路。广东、广西就此而来。

广西之所以被称为“桂”,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广西盛产桂树和桂花,因此而得名,先秦时期就有了这个称呼。第二个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广西设置桂林郡,广西历代的首府都设在桂林而拓展为广西的别称。

“八桂”中的“八”是大且多的意思,不是指八个地级行政区。另外,民间传说一个仙女携带桂树飞过广西时,被广西美丽的山水吸引,流连忘返,故洒下八棵桂树落在广西,才有了“八桂”。

八桂大地

记住一个地区的别称,能让你更深入的了解、认识一个地方。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喜欢就点个赞。如有不当或遗漏,欢迎予以补充说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