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故事丨因“泡酒”而被发现的物种——白头叶猴
央广网北京10月14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在中华大地上存在着许多珍稀的动物和与之相关的有趣故事,比如本期生命故事的主角白头叶猴,它是一种由中国人命名,且只在中国分布的神秘物种。
白头叶猴,头小,尾长,体型纤细,喜食树叶,成年个体周身以黑色为主,头部高耸着一撮直立的白毛,是除大熊猫以外,少有的仅有黑白两种颜色的哺乳动物。但其幼崽全身毛色呈金黄,成长过程中会从身体中部开始慢慢变灰,直至呈现成年白头叶猴的样貌。
白头叶猴是如何被发现的?为何如此濒危?保护白头叶猴的有效手段有哪些?
白头叶猴(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白头叶猴是如何被发现的?
20世纪50年代,原任北京动物园主任的动物科学家谭邦杰,曾带领动物园饲养员、工作人员等去广西崇左采集动物。期间,在当地一家小餐馆吃饭时,店内摆放的用动物身体泡制的“药酒”引起了他的注意。泡在酒中的动物像是当地的黑叶猴。黑叶猴,尾长、头小,四肢纤长,头顶有直立的毛冠,通身黑色仅耳基至两颊有白毛,夜间喜欢栖息于天然的岩洞、溶洞中。广西崇左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多山洞、溶洞,地下水丰沛,十分潮湿。当地人深受风湿等疾病的困扰,因此会用整只黑叶猴泡酒,并称之为乌猿酒。他们认为黑叶猴能在潮湿、黑暗的环境中生存,身体一定具有防潮、防湿的特殊能力,具有治疗风湿的功效。
然而,谭邦杰在酒缸中发现的猴子却和普通的黑叶猴有所区别,头部、尾尖皆为白毛。后来,在当地人的帮助下,谭邦杰在崇左的山包上发现了这种“中间黑,两头白”的猴子,并展开了研究,通过当地人为他找到的头骨、毛皮、皮张等,发现这种猴子是一个全新的物种,谭邦杰为它命名为白头叶猴,拉丁文学名“leucocephalus”即“头是白色的”的意思,这也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为灵长类动物命名。
黑叶猴(图片来源: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
白头叶猴为何如此稀少?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指出,白头叶猴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广西有,广西只有崇左有,而崇左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山头上才有。因此,白头叶猴的数量一度非常稀少,仅六七百只,后来随着保护力度的增强,数量逐渐增长,目前,大概有1500只,是极危级的灵长类动物,甚至比大熊猫还要珍贵。
白头叶猴为什么如此稀少?张劲硕指出,这与它们的生活习性和人类活动的干预有关。白头叶猴是母系社会且不能近亲繁殖,因此,群体中的雄猴需要进入别的群体“组建新家庭”,本群体中也需要引入其他雄猴进行繁殖。白头叶猴善于攀岩、跳跃,虽习惯在山上活动,但也可以通过山间平地上的树木迁移,穿梭于各山之间,繁衍生息。崇左当地原始森林资源丰富,但过去的大量“开荒”,导致白头叶猴栖息地的严重破碎化,使每个猴群成为了“一座孤岛”。
保护白头叶猴有哪些方式?
张劲硕认为,建立生态廊道是保护白头叶猴的有效手段。
生态廊道也称生物廊道,《自然保护区名词术语》中,将生物廊道定义:连接破碎化生境并适宜生物生活、移动或扩散的通道。生态廊道的建立方便了物种的生活、迁移和扩散,有利于减小“孤岛效应”,增加野生动植物的基因交流,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通过种植一些比较高大的乔木为白头叶猴打造生态廊道,可以将两个或多个不同山头联通,白头叶猴便可以顺利迁移,原本隔离的小种群之间得到沟通,种群才得以恢复。
监制:白中华
记者:富赜、刘飞
编辑:鹤佳、杨扬、彭毓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