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去一趟菜市场,比任何研学更有实际意义
今天,在阅读《民国小学生作文》这本书时,一篇文章给了我很大启发。
这篇作文是由七八十年前一位叫袁乃安的小朋友写的,题目叫做《利用星期日的法子》。那时候,没有双休日这个说法,星期日应该是小朋友们唯一的休息日了。
在作文里,作者是这样描绘那时候小朋友的假日生活。
一、温课,把一周学习的内容温习一次。
二、调查物价,在附近的市镇上考察物品的价格,以增加商业知识,了解社会状况。
三、剪发,洗被褥,搞好个人卫生。
四、游览。清早出去,到乡间野外呼吸新鲜空气,舒畅精神,还可以采集动植物标本,既可强身健体,还可以增进自然知识。
这四件简单的事情, 就是七八十年前的小朋友星期日的生活安排,让我耳目一新。温课和搞个人卫生,跟现在的小朋友假日生活差不多。唯独调查物价这一条,真的让我由衷赞叹。
恕我直言,我们现在的教育和现实生活脱节得非常厉害,孩子们生活轨迹,基本就是在家和学校两点一线来回穿梭。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的认知,基本上停留在表面。
以至于在写作文的时候,孩子们的能用到的素材大多是老师给的,角度雷同,事例雷同,哪来的好作品?很多孩子还喜欢去写那些与现实毫无关联,大人们看不懂的玄幻类题材。
因为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的真实面貌一无所知,哪来的写作素材和真情实感?
小朋友们也会被组织去参加游学,研学这一类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基本上就是形式主义,要么纯粹是郊游,要么就是去风景区度假,走马观花集体体验一把,开开心心出去,累的蔫头巴脑回来。如果一问他们学到了什么,他们基本上只能说:“好开心啊,好累啊”,全是诸如此类的皮毛直观感受。
我们能不能让孩子走一次心,真正接触到现实社会?
我觉得带孩子去趟菜市场买菜是个好办法,既不费时间精力,还不额外花钱。我所说的菜市场,并不是指超市,购物中心等大卖场,而是指每个街道都有的普通菜市场。
小朋友们平时参加的各项活动,都是组织者精心策划,展示的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一面。菜市场就是一个未经任何粉饰,近距离观察普通百姓生活的好窗口。
在这里,无论是卖菜的人,还是顾客,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一点都不做作虚伪。讨价还价声,就是真实的生活。小朋友仔细观察的话,说不定能发现好的写作素材呢。
密切观察着鱼的鲜活程度的卖鱼大叔;一脸横肉挥刀剁骨头的卖肉大伯;斤斤计较的卖菜阿姨;没有正式摊位,紧张兮兮,抠抠搜搜的摆地摊老奶奶,这些人会给孩子一种真切的生活体验。即使没有有意思的人物,多认识点菜也好呀。
去年疫情期间,那个在案板下坚持上网课的小姑娘,不就是绝佳的素材吗?
到了菜市场,像民国的小朋友们一样,了解一下菜的价格,也是教育孩子一个很好的机会。
棒棒糖多少钱一个,布娃娃多少钱一个,小朋友们可能很清楚;猪肉多少钱一斤,各种青菜多少钱一斤,小朋友们基本上都不知道。作为家庭中的一个小成员,孩子们了解这些日常开销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知道了肉菜的价格,孩子们能体谅父母挣钱的不容易,也可以增强节约意识。
在了解肉菜价格的过程中,孩子们还可以感受到民间疾苦。一把青菜从下种,除草,施肥,采摘,到摆到菜摊上,农民的辛勤劳动那么久,却只能卖一两块钱。在孩子们了解完这些以后,你再问问他们的感受,他们的回答绝对是出自内心的。
在带着孩子走了一趟城市的菜市场以后,我们甚至可以利用下一个周末去农村赶一次集。让孩子们有一次新鲜的体验之余,还能让他们观察到更多社会真实面。农村的菜价更便宜,他们的直观感受更深刻。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是大教育家陶行知的理念。
孩子们多点深入接触社会,尤其是亲身体验普通百姓生活,性格肯定会健全很多,成熟很多,扛打击能力也会强很多。
举个简单的例子,再迷惘痛苦的孩子,看到菜市场里案板下坚持上网课的孩子,他还会有轻生的念头吗?
他们会想到另一句话:在你抱怨没有鞋穿的时候,有些人连脚都没有。
有没有谁想实验一下?带孩子去趟菜市场,让孩子去和菜贩交流,再让他写一篇作文,写好后发给我,我来试着修改。好的作品,我在公众号刊登。
谢谢关注,感谢支持。
有兴趣的家长,也可以加入我的写作探讨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