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材料命题作文“借”导写示例

【题目】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2019举世瞩目的国庆大典,放飞的7万只和平鸽都是向北京市民借来的,它们一起营造出热闹欢乐的气氛后,各自飞回自己的家。

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借”的智慧。请以“借”为标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插图来自网络)

【提示】善于假借是智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曹雪芹《红楼梦》)孙悟空借芭蕉扇而过火焰山。画家借柳画风,“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无本质不上笔,巧借柳枝相形容。”军事上,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营,中国武术讲究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发展经济,有时可以借鸡下蛋……这些无不是“借”的智慧的运用与体现。当今世界,无论是个人的进步,企业的发展,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强盛,都要善于运用“借”的智慧,以充分发挥所借对象的力量,弥补自身之不足,更好地达成目标。当然,并非所有“借”都值得肯定,如“狐假虎威”;“借”也不是依赖,强调“借”的智慧,并不是要否定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对此要辩证看待,无须多言。

要准确审题,防止偏题跑题。有的同学联想到“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熟语,作文重点落在“还”上,针砭借而不还的“老赖”;或者强调“借”要讲“诚信”,文章就围绕诚信行文。这就偏离题意了。

有的同学没有准确理解和把握“借”的含义,看似用了“借”字,其实也不是非常地切合题意,如从书本借来知识,向森林借来生机,从父母借来关爱,借自己的力量度过难关……其中的“借”其实是“学习”“感受”“发挥”等含义。太泛,不好。这反应出思维的不严密。不要把“借”当个框,什么都往里装。

写作议论文,要确立集中鲜明的中心论点,再有理有据展开论证。不要停留于列举几个“借”的事例来证明“借”的意义、作用,这样“以叙代议”不好;要从理论上论证为什么要“借”?怎么样去“借”?这样论证就深刻了。论证最好要结合当今世界,体现现实意义。

写作记叙文要精心构思,通过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来表现有关“借”的主旨,如果只是写向同学借文具顺利参加了考试,向邻居借醋心满意足吃了饺子,这样的文章就显得单薄、乏味,要尽力写出丰厚的意蕴。写记叙文,要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如果开头大段的议论,结尾也是大段的议论,只是中间写一件事,这样穿靴戴帽的记叙文不是纯粹的记叙文。

【佳作】

北京市十一学校  黄俊尧

2019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放飞的7万多只和平鸽都是从北京市民借来的,可见“借”的力量之强,“借”的魅力之大。在我看来,能够利用好“借”也是一种智慧。

合理假借,弥补自身不足,走向成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如果大鹏鸟不借助于风力,则不能扶摇直上、直插云霄。牵牛花本不能攀高,但借助于藤蔓便能绽放自己的花朵。爬山虎借助于墙壁登上高处。小丑鱼虽弱小,但借助于海葵便能够躲避狩猎者,形成保护自己的屏障。人只有巧妙借助于外物,才能使自己具有更强大的力量。借助于外物能够很好的填补自己的劣势与缺陷,能够让自己的弱点与不足不再成为自己的拖累项与致命伤,甚至转化为优势与强项。一旦形成这种互补优势,这无疑让自己离成功道路上更近了一步,更为通向成功增添了一份动力,平添了一份助推剂。

适当假借,帮助走出困境,渡过难关。《三国演义》中曾写到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巧借东风的故事。《西游记》中也曾写到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情节。如果没有诸葛亮从曹军借来的十万支箭,蜀军何以大破魏军?如果不是周瑜巧借东风,何以火烧赤壁?如果孙悟空没有从铁扇公主借来的芭蕉扇,何以翻越火焰山?这都充分地展现出了“借”的智慧,正是他们巧 “借”外力,才使他们顺利渡过了困境,攻克了难关,最终取得了胜利。

善于假借,激发创造灵感,更上层楼。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站的更高,往往会看的更远,假借于外物就好比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登上了一层阶梯,这就为创新与进步提供了机会,创造了条件。善于假借能够让我们的起点更高、视野更广,就仿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般,是激发创造力、创新进步的有力推动。

“借”虽只有一字,但细想深思,却是如此的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君子善假于物也”,假借于外物不仅仅能够将他人优势为己所用、弥补不足、走向成功。更能够发展创新、推动进步。善用好“借”,不仅是人生的法宝,更是智慧的法门。

【评点】文章观点明确:能够利用好“借”也是一种智慧。围绕这一中心论点,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证:合理假借,弥补自身不足,走向成功;适当假借,帮助走出困境,渡过难关;善于假借,激发创造灵感,更上层楼。条分缕析,有理有据。

北京市十一学校  梁熙语

在70周年国庆大典上,营造快乐气氛和平鸽均是向北京市民借的,在完成任务后,它们各自飞回了家,这充分体现了“借”的智慧。这“借”,不仅节省了资源,还寄托了人民对国家的情感,可谓“借亦有道”。巧用“智”的智慧,利己利人,利国利民。

个人学会“借”,可以事半功倍,提升自我。古有匡衡凿壁借光,奋发学习;今有华为总裁任正非借外国科技提升产品。又如诗仙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也是脱胎于崔颢的《登黄鹤楼》,借其体式而寓新意写就佳作,流芳千古。

国家学会“借”,可以提升自身实力,造福人民。赵武灵王学习胡人轻便的衣服样式,巧妙的借胡人之优势为己用,并灵活运用提升军队战斗力,达到了使赵国强盛的目的。如今我国驰名世界的高铁最早也是从国外引进的,但我国在“借”来的基础上发挥创新改进,才取得了今天的瞩目成就;领先世界的5G和移动支付等科技也正是因为借之有道、借之有方,造福了我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

借之有道并不容易,有两点需要注意:

要“借”其精华去其糟粕。当今有所谓“女德班”借传扬传统文化之名毒害女子,这种“借”便是万万不可取的。又曾有人嘲洋务运动:“洋务派将对手的强大不归结于对手本身的力量,而只归功于对手有一双漂亮的拳击手套。”这也提示我们,借就要借到精髓所在,而非只是摆弄表面功夫。

要在“借”的基础上创造。借不等同于抄袭,如没有自身的创新而只知从他人处拼拼凑凑,定是无用的。一个人在作品中须得有自主的想法,否则作品便只会沦为剪贴簿。又如,一知名国产电视剧抄袭多部美剧而不加以改变创新,还美其名曰“致敬”,但最终落得个人人喊打的结局。

总而言之,“借”之有道,提升自我、造福于人;但若“借”之不当,则会加害于己、遗患无穷。

【评点】从材料切入,引出中心论点:巧用“智”的智慧,利己利人,利国利民。然后先从“为什么”的层面,后从“怎么样”的层面,展开立体化的论证,每个层面又分别设置两个分论点,层次清晰。由个人到国家,由“借”其精华去其糟粕,到在“借”的基础上创造,符合逻辑。

北京市十一学校  王茉瑄

从小张口中听到新订的一批鲤鱼送货延后的消息,老李气得眉头紧缩,腮帮子肿得老高,要不是小张拦着他,他险些就要把手中抱着的一箱新进的翡翠鲜虾给扔地上了。

“师傅……现在咋办?”小张小心翼翼地问。

“咋办?”老李本来就泛着油红的脸因气恼仿佛更红了,“凉拌!不然还能咋的?朝隔壁那家伙借?”

小张知道,他口中“隔壁那家伙”指的不是别人,正是街对面儿开海鲜饭店的老宋。据他师傅说,这货是整个街道远近闻名的吝啬鬼,“上回我管他借个磨刀器,他脸黑的跟个煤球儿似的,冷冷的一句'不借’砰的一下就关了门儿,你说至于吗?瞧给他惯的!还有……”老李又开始喋喋不休,小张只得在一旁毕恭毕敬地听,顺带帮他师傅把烟点上。

老李猛吸了一口烟,这才住了口,缓了缓又道:“实在不行,咱就别给领导做鱼吃了……换点儿别的怎么样?翡翠鲜虾?”

后面的话小张都没怎么听清,而是暗自在内心打起了小算盘。

于是当晚饭店刚打烊,小张就偷偷摸摸的跑到了街对面儿,轻轻敲了敲门,

“谁?”声音还挺横。

但毕竟是有求于人,小张只得低声下气地道:“隔壁饭店的小张。”

“哦,”那声音继续道,“啥事儿?”

“我们饭店明天有贵宾来……鲤鱼送货延后了,做不了我们饭店的招牌,所以,所以……”

“知道了。”那个声音打断了小张带着哭腔的声音,“明儿早来。”

“……您的意思是?”小张有些不可置信。

“取鱼,我们这儿刚好进了一批,借你。”

小张的心怦怦直跳,脸红得仿佛他师傅,语无伦次支支吾吾半天,对着紧锁的门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您!”

第二日,老李在饭店水池子里看到了几条鲤鱼时,脸又激动得红成了樱桃色,他拍了拍小张的肩膀:“你小子能耐了!你从哪儿找的这几条鱼?”

小张颇不好意思一笑:“找对面老宋师傅借的。”

一听这话,老李却忽然沉默了,脸也不红了,朝小张要了根烟。一老一少站在店门口,望着对面儿的海鲜饭店。

“你说,隔天咱也'借’老宋点儿虾吧,我今天听说他们那儿忽然不卖虾了……”老李像是在征求小张的意见,又似是在自言自语。

小张没说话,只是笑着点了点头。

【评点】此文文体特征鲜明,从头至尾都在叙写。一开头就展现矛盾,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文中主要表现老李的徒弟小张向“吝啬鬼”老宋借鲤鱼,老宋居然答应了,这让老李受到震动,主动要借给老宋鲜虾,通过“借”达到双赢,文章耐人寻味。三个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0)

相关推荐